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尊、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手机依赖、自尊、孤独感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达33.8%;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62,P<0.05;t=3.41,P<0.01),自尊水平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23,P<0.05);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t=-2.32,2.02;P<0.05);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 r=-0.114,P<0.05),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120,P<0.05);大学生自尊和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P<0.05),预测量为13%和14%。结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较差;自尊水平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对800名大学新生施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抑郁、焦虑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21.6%,中度抑郁的检出率为5.9%,高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6%;焦虑标准分平均值为42,众数为36。②个体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公众性集体自尊对抑郁的预测效果显著(P<0.05);个体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对焦虑的预测效果显著(P<0.01)。结论:集体自尊、个体自尊能够有效的预测大学新生的抑郁和焦虑,在对抑郁和焦虑进行干预时应充分考虑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基本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在贵州省4所高校抽得459名大学生,获得有效问卷442份。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和UCLA孤独量表(UCLA)进行测查。M PAI共17个条目分为4个因子,受试对其中8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依赖者。结果:本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占29.8%;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性别和新、老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理科大学生的MPAI总分及失控性、逃避性因子分均高于文科生(均P0.01);UCLA得分与MPAI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31,0.19,0.39,0.32;均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及其各子均相关(B=0.18,0.09,0.06,0.03,0.37)。结论: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性别、年级)与手机依赖倾向无密切关系,理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相对较高,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及社交焦虑量表(IAS)对8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新生社交焦虑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有显著关系;外显自尊和独生子女状况对社交焦虑有更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新生社交焦虑和自尊有关,在咨询和治疗中更应帮助来访者重建自信,提高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更密切.③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依恋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始成年期大学新生同一性风格、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同一性风格问卷、自我控制问卷和手机依赖问卷对52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β=-0.70, P<0.001);信息风格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0.29,P<0.001),自我控制在信息风格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规范风格正向预测手机依赖(β=0.35,P<0.001);扩散风格负向预测自我控制(β=-0.53,P<0.001),自我控制在扩散风格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同一性风格对始成年期大学新生手机依赖有显著地影响,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集体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验集体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方法对800名大学新生施测集体自尊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轻度倦怠的检出率为29.4%,中度倦怠的检出率为49.5%,高度倦怠的检出率为7.1%。②除情绪耗竭与身份重要性相关不显著(P>0.05)外,集体自尊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成员资格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对学习倦怠的各维度预测作用显著(P<0.01)。结论大学新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不容忽视,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并充分考虑集体自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孤独感状况下的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5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新生孤独感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城乡变量上有显著差异(t =-2.203,P<0.05);②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以及是否独生变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t=-4.948,P<0.001;t=2.462,P<0.05;t=2.082,P<0.05);③新生孤独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1,-0.368;P<0.01),而与不成熟型以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6,0.232,0.268,0.180;P<0.01);④3种不同孤独感状况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解决问题F=19.170;自责F=30.082;求助F=29.612;幻想F=9.163;退避F=12.743;合理化F=-6.085;P<0.001),孤独感高的个体较低孤独感个体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 农村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感高于城市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相关,孤独感高的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现状,探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倾向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和《孤独量表(UCLA)》对51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依赖比较普遍;(2)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在生源地和不同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民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在不同民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孤独感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个人自尊,降低孤独感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85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进行测量。本研究发现:1社交焦虑、自尊、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3自尊、孤独感水平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水平有紧密联系,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亚栋 《校园心理》2022,(4):307-310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大学大学生群体孤独感的现状并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以及社会支持是否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5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河北省某大学大学生孤独感程度偏高,自尊与孤独感之间呈正相关(r=0.563,P<0.01);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之间则呈负相关(r=-0.456,P<0.01);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主观支持(r=-0.421,P<0.01)、客观支持(r=-0.144,P<0.05)以及支持利用度(r=-0.419,P<0.01)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t=-8.079,P<0.01)。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处于较高水平;且与大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孤独感、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医学生教育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手机依赖指数(MPAI)、UCLA孤独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696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的MPAI平均得分为(42.82±11.30),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1.975,P0.05);农村学生得分要高于城市/城镇学生得分(t=2.056,P0.05);不同年级及专业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MPAI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孤独感呈正相关(r=0.31,0.29;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不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0.8%。结论: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孤独感能够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952名大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手机依赖呈正相关(P<0.01);(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前测孤独感对后测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前测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能预测后测手机依赖。结论:孤独感可以预测社交焦虑,两者均可以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发展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28名大学生进行间隔6个月的2次线上调查。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UCLA-3)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测量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结果:UCLA-3第2次测量(T2)得分大于第1次(T1)(F=4.08,P<0.05),MPATS的2次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交叉滞后模型中,UCLA-3(T1)至MPATS(T2)的交叉滞后通径存在统计学意义(β=0.15,P<0.001),MPATS(T1)至UCLA-3(T2)的交叉滞后通径无统计学意义(β=0.07,P>0.05)。结论:大学生孤独感存在一定的变化,手机成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时间发展体会到孤独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海龙  付春林 《校园心理》2012,10(6):374-376
为探讨孤独感、自尊水平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孤独量表对55名成瘾大学生和342名健康大学生进行调查,并综合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孤独感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高于健康大学生(t=-2.986,P<0.05);在自尊水平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低于健康大学生(t=5.790,P<0.05);②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42,P>0.05),而健康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r=-0.413,P<0.05);③自尊水平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孤独感状况及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使用孤独分类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4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 ①友谊、集体关系上的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1.98,2.02;P均<0.01),友谊关系、家庭关系和集体关系上的孤独感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著(F=6.20,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4~6年级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某城镇小学4~6年级385名在校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采用自尊量表(SE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孤独量表(CLS)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及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481,0.400,0.378;P均0.01),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00,P0.01);2自尊在害怕否定评价和孤独感间起到了中介调节作用。结论:自尊可以部分调节4~6年级小学生在体验到社交焦虑时产生孤独感后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调查了490名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2)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结论: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有利于减少大学生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减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消极应对方式能够调节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学生孤独的现状,探讨自尊、生活事件对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500名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有许多的医学生表示经常体验到孤独(状态孤独:50.8%,特质孤独:51.4%)。医学生的特质孤独在是否是贫困生、家所在地上差异显著(t=2.683,3.248;P0.01);医学生的孤独分数与自尊、生活事件相关显著(r=-0.407,P0.001);状态孤独与生活事件(r=0.315,P0.001),特质孤独与自尊(r=-0.362,P0.001),特质孤独与生活事件(r=0.340,P0.001)相关显著,自尊和生活事件可以作为孤独的有效预测指标(P0.001)。结论医学生受孤独困扰的情形较为普遍,自尊得分低的或生活事件得分高的医学生其孤独得分都高,医学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闫凤霞  吕佳 《校园心理》2017,(5):373-375
<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手机由单一的通信设备发展成为集通信、游戏、照相、视频和音乐播放、支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终端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手机的使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普遍,在享受手机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出现成瘾的现象,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韩登亮和齐志斐~([1])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