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负面评价恐惧、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社交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简版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问卷、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814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负面评价恐惧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且负面评价恐惧对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社交焦虑在负面评价恐惧对抑郁的作用中起多重序列中介作用,即负面评价恐惧分别通过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社交焦虑、认知重评→社交焦虑、表达抑制→社交焦虑对抑郁起到显著间接作用。结论:负面评价恐惧可以直接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拟从情绪调节策略角度入手,探讨情绪调节效能感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以年龄15~18岁(M=16.42,SD=1.08)之间的75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探讨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与考试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认知重评策略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中庸思维与情绪状态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369份在校大学生的量表结果,其中包括情绪调节问卷、中庸信念/价值量表、正负情绪检核表。结果①认知重评与正性情绪正相关、与负性情绪负相关,表达抑制与负性情绪正相关(r=0.259~0.159,P>0.05);中庸思维与认知重评有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有显著负相关(r=0.312,0.160;P>0.05);②中庸思维在认知重评与情绪之间没有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在表达抑制与负性情绪之间起到了显著的负调节作用(β=-0.114,P>0.05),中庸思维程度较高时表达抑制与负性情绪无显著相关(r=0.107,P>0.05),中庸思维程度较低时表达抑制与负性情绪显著正相关(r=0.225,P>0.01)。结论中庸思维使个体倾向使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较高的中庸思维程度不易受到表达抑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认知失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认知失败、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相较于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对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作用更强。结论:认知失败是社交焦虑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桥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影响大学生认知失败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情绪调节与攻击性在大学生中庸思维与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庸思维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与攻击性问卷,测量了 2251名大学生.结果:①中庸思维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r=-0.08,P<0.001)、攻击性(r=-0.13,P<O.001)、焦虑得分(r=-0.18,P<0.00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与攻击性(r=0.44,PP<0.001)、焦虑得分(r=0.39,P<0.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攻击性与焦虑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01).②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攻击性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的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148,-0.032]、[-0.326,-0.081]、[-0.104,-0.024].结论:中庸思维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焦虑程度,还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与攻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焦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情绪表达灵活性对正念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调节效应。方法:选取222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斯坦福情绪调节量表(ERQ)、情绪表达灵活性量表分别测试正念注意觉知水平、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频率和情绪表达灵活性水平。结果:情绪表达灵活性得分与正念水平呈正相关(r=0.363,P0.01),与认知重评呈负相关(r=-0.214,P0.01),情绪表达灵活性可以调节正念与认知重评的关系(β=-0.131,P=0.006),对于低情绪表达灵活性组,正念水平可以对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483,P=0.0049);但对于高情绪表达灵活组,正念水平对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无预测作用(β=0.001,P0.05);情绪表达灵活性在正念水平与表达抑制关系中同样存在调节效应。对于低情绪表达灵活性组,正念水平可以对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2,P0.01);但对于高情绪表达灵活组,正念水平对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无预测作用(β=-0.02,P0.05)。结论:对于低情绪表达灵活性个体,可以用提高其正念水平的方法来提高其使用认知重评及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入手,探讨羞怯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86名11-20岁之间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怯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中高、低分组间的性格、自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自尊水平、性格和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方法 540名大学生,完成自我意识量表-社交焦虑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自尊量表及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结果被试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的内外向、稳定程度及部分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自尊、性格特征两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上,自我责难、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等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34、-0.46,P<0.001),而与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情绪稳定性、自我责难策略及重新关注计划策略进入方程的预测变量中。结论不同性别的社交焦虑表现并无明显差异,而高社交焦虑人群表现出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且低自尊,倾向于选择理性分析的积极策略,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消极策略。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对自我责难和重新关注计划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可以显著增加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考察身体不满在自我客体化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探讨自我客体化影响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客体化问卷(SOQ)、负面身体自我量表的整体分量表(NPSS-G)、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S)对4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客体化与身体不满(r=0.17,P<0.01)、社交焦虑(r=...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3.135, P<0.01);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1.259, P>0.05).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 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情绪调节和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情绪表达冲突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情绪表达冲突问卷(AE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3)测量了428名大学生,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情绪表达冲突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抑郁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4、0.35,P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情绪表达冲突、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抑郁得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5;r=-0.16,P0.01;r=-0.38,P0.001),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抑郁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01);(2)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领悟社会支持在情绪表达冲突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5.3%和10.6%。结论:情绪表达冲突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错失焦虑量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认知失败问卷对46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使用AMOS21.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错失焦虑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r=0.37,P0.001)和认知失败(r=0.32,P0.00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认知失败亦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错失焦虑既能直接对认知失败起作用也能通过影响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进而对认知失败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四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焦虑的关系以及调节模式在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全国8个城市选取高校大四学生2485名,使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ERQ,含认知重评、表达抑制2个维度)、调节模式问卷(RMS,含运动模式和评估模式2个维度)和状态焦虑问卷(SAI)进行调查。结果:认知重评得分、运动模式得分均与SAI得分呈负相关(r=-0.26、-0.27,均P0.01),表达抑制得分、评估模式得分均与SAI得分呈正相关(r=0.08、0.15,均P0.01)。认知重评×运动模式交互项、表达抑制×评估模式交互项均对焦虑具有预测作用(β=-0.04、-0.04,均P0.05)。结论:认知重评策略可能比表达抑制策略更有利于减轻焦虑;运动模式可能比评估模式更有利于减轻焦虑;运动模式会增强认知重评策略对焦虑的积极作用,评估模式会削弱表达抑制策略对焦虑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55名工读生进行测量。结果:1压力性生活事件、表达抑制与工读生PIU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工读生PIU呈显著负相关。2表达抑制会增强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PIU的风险效应;认知重评能够缓冲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PIU的风险效应。结论: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PIU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心自我评价、情绪调节与心理资本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问卷(PCQ)、核心自我评价问卷(CSES)和情绪调节问卷(ERQ)对69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护士心理资本处于中上水平;②核心自我评价、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r=0.124~0.766,P0.01),表达抑制策略与乐观显著负相关(r=-0.104,P0.01);③控制人口学变量影响后,核心自我评价(β=0.496,P0.001)和认知重评策略(β=0.146,P0.001)正向影响护士心理资本水平。结论:核心自我评价、认知重评策略对护士心理资本水平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动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者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为标准,筛选出焦虑组和正常组被试各90名,以句子整理任务启动不同的自动情绪调节策略。结果:①启动自动表达抑制策略时焦虑组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正常组,而启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时两组无显著差异;②焦虑个体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下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最低,而无策略组的唤醒度最高。结论:自动认知重评和自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下调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且自动认知重评的效果优于自动表达抑制,因此自动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缓解焦虑个体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影院员工的情绪劳动(表层动作和深层动作)、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中介作用;从情绪调节策略作为特质性静态概念的角度,探讨情绪劳动在情绪调节和工作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全国44家城市影院的1067名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劳动量表(ELQ)测量个体的表层动作与深层动作、采用情绪调节量表(ERQ)测量个体的表达抑制与认知重评、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OSI-2)测量个体的工作压力情况、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测量个体工作倦怠状态、采用工作满意度量表测量个体的工作满意度。选取2个时间点(间隔2个月)进行纵向研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达抑制得分与工作压力得分呈负相关(r=-0.16,P0.01),与工作满意度得分呈正相关(r=0.17,P0.01)。以工作压力得分为预测变量,情绪劳动得分和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作为中介变量,工作倦怠得分作为结果变量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均拟合良好,认知重评得分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得分间起纵向中介作用,95%可信区间为(0.01~0.03);表层动作和深层动作得分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得分间起纵向中介作用,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3~0.05)及(0.02~0.05)。结论:情绪劳动机制与情绪调节策略在工作压力和工作结果间起到纵向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积极作用;惯于使用认知重评的员工能够通过更多的深层动作和更少的表层动作导致更好的工作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尊在大学生焦虑、孤独感与总体幸福感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方法随机选取520名大学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GWB)、孤独感量表(UCLA)、自尊量表(SES)以及特质焦虑量表(STAI)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与孤独感(r=-0.72)、特质焦虑(r=-0.75)呈显著负相关与自尊呈极显著正相关(r=0.67);自尊与孤独感(r=-0.56)、特质焦虑(r=-0.58)呈显著负相关;②自尊在焦虑、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结论自尊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体验到负面情绪时对幸福感产生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对道德敏感性与攻击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道德敏感性问卷(DMSQ)、情绪调节问卷(ERQ)、自我控制量表(SCS)和攻击量表(AQ)对4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与相关分析后,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道德敏感性与攻击具有显著正相关(r=0.35,P0.01),表达抑制(r=-0.11,P0.05)、认知重评(r=-0.13,P0.01)和自我控制均(r=-0.45,P0.01)与攻击有显著负相关;(2)测量模型检验结果显示χ~2/df(220.955/67)=3.298,GFI=0.938,NFI=0.931,CFI=0.951,TLI=0.933,RMSEA=0.070,SRMR=0.066,所有观测变量在对应潜变量的非标准化载荷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标准化载荷在0.386~0.925;进一步构建4个竞争模型并评估其拟合情况,结果表明模型2为最佳拟合模型GFI=0.937,IFI=0.931,CFI=0.951,TLI=0.935,RMSEA=0.069,SRMR=0.068;使用Bootstrap程序对多重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道德敏感性不但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攻击,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间接预测攻击。结论: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中的表达抑制策略能够解释道德敏感性与攻击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