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dual sinus thrombosis,CVST)以局灶性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1])。既往文献报道发病率在(0.2~0.5)/10万人年~([2]),但近期文献报道高达(1.32~1.57)/10万人年~([3])。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对出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分)与预后不良组(mRS≥2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与出院预后的关系。 结果  155例CVT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136例(87.7%),预后不良组19例(12.3%)。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男性比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发热、意识障碍、眼征、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比值比(odds ratio,OR)13.207,P=0.014]、肌力下降(OR?14.638,P=0.003)、眼征(OR?9.344,P=0.008)对CVT预后不良有意义。 结论  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眼征是CVT患者出院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一步探讨其预后不良的特征性相关因素。方法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2分),并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临床以及影像危险因素与疾病预后转归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因素包括性别、昏迷、癫痫、头痛、视力障碍、认知障碍、侧支循环。单因素分析显示:昏迷(P=0. 008)、癫痫(P=0. 027)、视力障碍(P=0. 016)、侧支循环(P=0. 004)、出血性卒中(P=0. 03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OR=20,P=0. 0016)、侧支循环(OR=0. 056,P=0. 0004)为静脉窦形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昏迷、颅内静脉窦侧支循环不良是静脉窦血栓形成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方法。方法对54例CVST患者的发病诱因、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血液和脑脊液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CVST患者平均年龄(33.33±12.20)岁,其中45岁以下45例。在妊娠和产褥期(31.5%)、脱水(22.2%)、上呼吸道感染(18.5%)、乳突炎(9.3%)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出现头痛(87.0%)、恶心(50.0%)、性发作(7.4%)、意识障碍(5.5%)以及肢体无力(3.7%)等症状,同时有D-二聚体水平增高,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脑组织水肿或梗死,伴有出血性病变。多数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正常。结论在妊娠、产褥、脱水、感染等诱因下,出现头痛、恶心、意识障碍、性发作等症状的青年患者,要高度怀疑CVST,应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D-二聚体增高的情况下,脑静脉造影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
学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评价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在单中心观察性研究中,连续性入选我院神经科诊断为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
者的人口学信息、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脑电图、磁共振和全脑血管造影)和诊断治疗方法。
随访在患者出院前一天完成。神经功能结局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
mRS≤2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对神经功能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多因素模型,并与CVST
预后量表比较。
结果 2000年5月至2010年6月,共有171例CVST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占91.8%,癫
痫占36.5%,意识障碍占33.3%。89例(50.2%)患者出现脑梗死,54例(31.6%)出现脑出血。45例
(26.3%)患者直窦受累。126例(73.7%)患者得到抗凝治疗,17例患者(10%)进行了溶栓治疗。随访
时,137例(80.1%)患者预后良好(mRS≤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7岁[相对危险(relative risk,RR)
3.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9~8.17]、性别(女性,RR 4.06,95%CI 1.43~11.5)、
意识障碍(RR 3.92,95%CI 1.48~10.4)、直窦血栓形成(RR 7.78,95%CI 1.66~36.4)、抗凝治
疗(RR 0.13,95%CI 0.05~0.35)与预后独立相关。本研究预测模型(不包括治疗因素)和CVST预后
量表(取值范围0~9)的预测准确性由AUC表示,分别为0.85(95%CI 0.77~0.92,P<0.001)和0.65
(95%CI 0.53~0.77,P<0.01)。两模型的预测价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CVST患者预后相对良好,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年龄(≥37岁)、女性、意识
障碍、直窦血栓形成和预后独立相关。在本研究中,CVST的神经功能预后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需要
进一步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识别及明确诊断,我们对11例CVT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后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索。 方法对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自2001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以昏迷就诊或在入院6h内出现不同程度昏迷的3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0.5~10年,本组患者中12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脑深静脉血栓及相关脑血管意外,8例死亡,2例重残,8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或智力语言障碍。CVST后昏迷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癫痫及颅内出血等改变时患者预后差,其中恶性肿瘤患者重残或死亡率高达50%。 结论CVST后发生昏迷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及早诊治并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2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对本组发病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临床早期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者,CT、MRI检查未发现阳性病灶,应行DSA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01~2008-12住院的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1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3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本组病因依次为产褥期(58.8%)、感染(23.5%)、脱水(2.9%)、血液病(2.9%)、外伤(2.9%);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查体视乳头水肿89.4%,癫痫发作44.1%,脑膜刺激征阳性35.3%,意识障碍26.5%,轻偏瘫5.9%,眼球突出伴活动障碍5.9%;头MRI、MRV均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行DSA检查发现双侧横窦血栓形成;本组在应用降颅压、抗感染等药物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12小时一次,疗效显著,治愈25例(73.5%),好转3例,死亡6例。结论:产褥期、感染、脱水是CVST常见原因; CVST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症状;头MRI和MRV能清楚显示血栓形成部位;抗凝治疗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比静脉肝素抗凝与脑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和抗凝组(静脉肝素抗凝),每组7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m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脑静脉窦介入组住院时间较抗凝组短,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抗凝组,mRS平均评分低于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溶栓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5例癫(癎)发作,出现发热、视盘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各为3例.9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明显增高,但常规生化均正常.影像学检查:8例行头颅CT检查,但均未能明确诊断;9例头颅MRI检查,早期显示受累静脉窦内及相关脑区斑片状、条索状长T1、长T2信号影;MRV检查示受累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慢性期MRI表现为T1、T2均为稍高信号条索状影;MRV示静脉窦显影,未完全再通时显示轮廓欠清.结论 CVST常见颅内压增高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而无常规生化异常;MRI出现静脉窦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影;MRV特征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不规则或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CVST患者56例为CVST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并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对照。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CVST患者再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比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组D-D、Fbg分别为(316.37±14.59)ng/mL、(4.96±1.2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D-D、Fbg分别为(289.34±22.37)ng/mL、(4.58±1.16)g/L,均显著低于CVST预后不良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于CVST的诊断和短期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8例(28.6%),女20例(71.4%);急性起病18例(64.3%),亚急性起病8例(28.6%),慢性起病2例(7.1%).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伴恶心、呕吐22例,发热伴视物模糊3例,发热伴精神异常2例,癫痫发作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16例(57.1%),大脑皮质刺激症状5例(17.9%),运动功能障碍3例(10.7%),眼部症状6例(21.4%).白细胞增高6例,淋巴细胞增高2例;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沉升高2例;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例,D-二聚体升高4例.颅内压升高11例;CSF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异常4例.头颅CT平扫示条带征13例,头颅MRI平扫示实三角征14例,增强示空三角征7例,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痊愈23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女性多见,主要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恶心、呕吐,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影像学特点为直接征像及间接征像.  相似文献   

18.
CT静脉造影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CVST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处理获得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结果窦腔内充盈缺损在CTV横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空三角征"。16例中11例为多发性CVST,其中8例以上矢状窦受累为主,3例以横窦受累为主;5例为单一静脉窦受累,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2例为直窦、1例为下矢状窦。16例二维或三维重建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静脉属支不同程度扩张。11例出现脑水肿,6例出现脑梗死,4例发生脑出血。结论CTV对CVS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11例外伤所致CVST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CVST患者4例继发于颅骨未骨折的闭合性脑损伤,7例继发于颅骨线形骨折;以头部胀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及MRV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该病提供确诊依据;11例患者中4例行抗凝治疗,7例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后6例患者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中9例病人接受门诊和电话随访6个月至3年,疗效稳定,无一例复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不明原因颅内压增高,尤其是并发颅骨骨折时,应警惕CVST发生,尽早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