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颞叶痴呆(FTD)是额颞叶萎缩相关的一组以认知损伤、行为异常、语言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可合并其他运动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以临床表现分为3型:行为异常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型以及合并运动障碍综合征型。在遗传病理学研究发现FTD发生主要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等6种基因的变异有关,而与之相关的tau蛋白等病理相关蛋白构成了FTD病理谱。神经影像学和生物标记物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为FT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血浆和脑脊液中基因及相关病理蛋白标记物研究,为未来FTD诊断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最常见表现之一,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多态性、血浆及脑脊液中的某些生物标记物以及脑组织及功能改变的影像学表现均可能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现从遗传学、血浆及脑脊液中的生物标记物以及影像学改变三方面对帕金森病认知障碍早期识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lrment,VCI)的概念在近百年来处于演变之中。早在1896年Emil Kraepelin在其编写的教科书中提出"动脉硬化性痴呆"的概念,掀开了VaD研究的帷幕。1974年Hachinski等提出了"多发梗死性痴呆"的概念以及著名的Hachinski缺血量表。1993年Hachinski和Bowler等提出了涵盖更广泛的"VCI"的概念,其中包括VaD、伴血管病变的阿尔茨海默病和非痴呆的VCI等。尽管已经有了关于VCI的共识性标准,但是对于VCI仍缺乏明确的定义。关于VaD的国际性诊断标准虽然有多种,但临床病理研究提示这些常用临床诊断标准对于病理诊断的阳性和阴性预测率都较低。迄今对于VaD和VCI的治疗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这些令神经病学家们困惑难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于VCI和VaD的发病机制缺乏充分认识。近年许多学者都指出VCI和VaD具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和病理异质性,基于不同脑血管病亚型有着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有关VCI和VaD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①将VaD的概念延伸到VCI,将血管性病变导致痴呆的干预时机适当提前,这将有赖于在疾病早期快速准确地筛查出VCI或者VaD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治。②将VaD进行分型研究。迄今只有两种类型的血管病变(融合性白质病变以及腔隙性病灶)与认知下降有明确的相关性;而包括微栓子、血管病变导致的脑萎缩、新型影像技术显示的脑结构改变等尚未能明确与认知障碍程度和进展的相关性。在VaD的亚型中,皮层下VaD表现出与多发梗死性痴呆不同的发病机制,在其诊断、预防、治疗方面应有不同的策略。③关注脑血管病与退行性病变(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相互作用。基于临床病理研究以及神经生化、神经影像标记物(特别是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提示大多数痴呆实际上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与血管性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痴呆截然分类为退行性病变和VCI碍可能是不恰当的。④VaD和VCI的诊断标准有待更新,将VCI从时髦的概念发展为明确定义的疾病。本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VaD和VCI发病机制、诊断等方面的论著和综述,将有助于我们在上述四个方面扩展视野、加深认识。冯涛  相似文献   

4.
本文目的是对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的抑郁症生物标记物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确认提供参考.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估依赖于临床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诊断工具.蛋白质组学是发现和验证生物标记物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抑郁症患者脑组织、脑脊液及血液中的蛋白质组学生物标记物,以及抑郁症生物标记物筛...  相似文献   

5.
目前研究发现:①在认知功能损害前10年,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生理进程已经开始,该部分人群称之为临床前AD;②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随访中发现,部分患者可进展为AD,对这些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可能有效遏制或延缓其进展为AD。目前,AD早期诊断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颅脑影像学及体液生物标记两方面,其中血液生物标记因标本获取简便,与AD病理过程联系较紧密,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而倍受关注,本文就早期诊断AD潜能的血液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2例VCI患者(其中轻度认知障碍20例,中度14例,重度8例)、49例同期非认知障碍脑梗死(NDCI)患者、46例同期正常体检者(NC)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 血清BDNF浓度呈非正态分布,VCI组血清BDNF得分均数(32.369)低于NDCI组(4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血清BDNF水平得分均数虽低于NC组(45.6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CI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BDNF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VCI组、NDCI组及NC组中,未发现血清BDNF水平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结论 VCI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NDCI患者,提示BDNF可能参与了脑梗死进展为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并不能反映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防止其进展成为严重的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价值。虽然脑脊液变化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真实情况,但腰椎穿刺不是常规检查手段。本文就血液中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等生物学指标在V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我们认为血液生物学指标有望用于VCI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及混合性痴呆这一过程[1].神经影像学是VCI研究和诊...  相似文献   

9.
<正>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自1993年首次提出后,已经成为近20 y来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VC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导致老年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VCI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VCI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仍然不明确,因此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为VCI的预警诊治提供理论依据。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最大的区别就是临床研究可以通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混合性痴呆的鉴别诊断面临困难。目前应用的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偏低。近年一些生物学标记物作为病理生理过程的客观指标被应用于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些生物学标记物包括结构影像学、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脑脊液标记物[淀粉样β多肽(Amyloidβ-peptide,Aβ)和tau蛋白]、血浆细胞因子和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查等。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脑脊液Aβ和脑的脱氧葡萄糖-PET显像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导致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常见原因。 低灌注性VCI作为一个重要亚型由于其可干预性和可预防性,成为认知障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根 据近些年来对于低灌注性VCI的相关研究,对其概念、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 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记忆丢失和随之而来的痴呆为特点,而神经病理上则以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突触丢失为特点.临床前期AD(preclinical AD,PCAD)定义为能够在患者的脑和血液、脑脊液等检测到AD特定的生物标记物,但AD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出现,因此也被称为“症状出现前AD(presymptomatic AD)”.PCAD和对照组比较、发现氧化应激指标和高度不溶性Aβ42有显著性升高.AD研究应该着眼于PCAD和MCI时间窗及始动因素(initiator),紧密围绕导致神经元死亡的核心机制,研究PCAD的始动因素(基因、表观遗传、代谢关键酶、微量元素)、PCAD相关蛋白代谢的结构与功能基础以及PCAD相关蛋白相互作用与神经元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阐明PCAD相关始动因素的特定改变导致AD相关蛋白结构与功能异常进而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神经细胞死亡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早期PCAD发病过程中新的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药物靶点.这可以推动相关认知科学及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减轻家庭和国家的经济负担,契合国家十二五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科学、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血管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其中血管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多属于可干预危险因素,若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然而血管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VCI发病机制。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如人口学特征和遗传因素等可能是VCI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就VCI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基础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尚无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协助疾病诊断、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生物标记物研究通过对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可以加深对疾病的理解,有助于疾病诊断、分类、药效学检测,及识别新的药物靶点,为新疗法实施提供方向。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4): 392-39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获取47例早期PD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情况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及炎症因子(TNF-α、IL-8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早期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差异。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降低(P0.05),IL-8、C反应蛋白、T-Tau/α-syn、P-Tau/α-syn比值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RP与P-Tau/α-syn比例组合诊断价值较高(AUC=0.931;敏感性=92.1%;特异性=78.0%)。结论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P-Tau/α-syn比值是PD早期病理改变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migraine)是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尽管影像学、遗传学及神经生化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提示其发病存在着脑代谢层面的机制,但仍无明确和统一的结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与脑组织细胞外液直接相连, 样品收集相对容易,神经元的缺失、损伤或突触发生、受损、血脑屏障破坏等都会引起脑脊液的特异性改变.已有的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存在离子浓度、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及压力等的改变,因此,寻找脑脊液中偏头痛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帮助诊断和治疗.这一领域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现将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诊断及分类标准尚未达成共识,且已发布的各种VCI诊断标准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影响了诊断效率,继而影响到患病率的估计、相关研究的开展以及VCI的治疗。为此,来自27个国家的122名专家(81%为学术研究人员)采用德尔菲法参与在线调查,通过回顾已经提出的VCI相关概念以建立新的专家共识,如果支持率达67%即认为达成共识,并于2017年发布了《血管性认知损害分类共识研究(The Vascular Impairment of Cognition Classification Consensus Study,VICCCS)》。VICCCS重新定义了VCI概念模型,包括轻型VCI和重型VCI及其亚型以及新的VCI相关标准化术语,旨在解决当前对于VCI的认识差异。同时,VICCCS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课题。VICCCS的制订及发布为VCI研究工作提供了诊断及分类标准,为今后开展更大样本量的协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以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为主的获得性认知障碍.目前VCI动物模型种类较多,其中以脑小血管病变为基础的动物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脑小血管疾病(SVD)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改变主要为以下三类:小动脉病变、腔隙性梗死和弥漫性脑白质缺血.适宜的动物模型应既便于观察病理改变,又有助于临床前实验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脑脊液炎症标记物(PCT、CRP)及WBC计数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方法收集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n=35)和非颅内感染患者(n=35)的脑脊液和血液样本,检测脑脊液和血清PCT、CRP与脑脊液和血液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内感染研究组CSF与血清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较非感染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SF中降钙素原与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脊液与血清PCT、CRP、白细胞计数在颅脑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中均有意义,其中脑脊液与血清PCT、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质量浓度变化 ,探讨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颅内压以及患者年龄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该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检测观察组 (4 6例 )、对照组 (2 5例 )血液及脑脊液 NSE质量浓度 ,并应用 SPSS1 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血液和脑脊液 NSE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恢复期患者和对照组 (P <0 .0 1 ) ;ACI患者脑脊液 NSE质量浓度显著高于血液 (P <0 .0 1 ) ;血液和脑脊液 NSE质量浓度与梗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与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脑脊液或血清中的 NSE质量浓度是脑组织破坏后较合适的生化标记物 ,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梗死范围、监测病情变化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