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焦虑抑郁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微信公众号方式发放在线问卷,共调查医务人员170名,非医务人员217名。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医务人员中抑郁情绪检出率42.9%,焦虑情绪检出率46.5%。非医务人员抑郁情绪检出率62.7%,焦虑情绪检出率52.5%。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非医务人员(OR=0.58,95%CI:0.36~0.93,P<0.05)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接触(疑似)感染者(OR=2.63,95%CI:1.43~4.85,P<0.01)是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心理弹性差是抑郁情绪(医务人员:OR=10.36,95%CI:3.46~31.05,P<0.001,非医务人员:OR=17.14,95%CI:6.39~45.97,P<0.001)和焦虑情绪(医务人员:OR=14.30,95%CI:4.68~43.69,P<0.001,非医务人员:OR=11...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武汉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推进高校开学复课,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网络问卷发放,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共3179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武汉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异常检出率为16.9%,焦虑状态检出率22.4%,抑郁状态检出率35.4%;(2)女性心理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χ~2=3.815,P0.01),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显著高于非毕业年级(t=19.512,10.501,P0.01);本科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高于高职高专学生(χ~2=17.965,P0.01;F=8.780,11.706,P0.01);(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毕业年级是影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子(OR=1.394),医学专业是影响情绪困扰、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保护因子(OR=0.915,0.902,0.897);女性是影响情绪困扰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子(OR=1.272,1.290,P0.05)。(4)武汉地区学生心理抑郁与焦虑状态检出率较其他地区更高,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抑郁症状比疫情初期显著增加。结论: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武汉大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毕业年级、女性是影响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的危险因子,医学专业是影响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症状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海淀区65岁以上老年人焦虑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北京市海淀区29个社区的2464名老年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1老年人情绪问题的检出率为18.5%;2不同年龄的老年人焦虑情绪(χ2=16.157,P0.01)抑郁情绪(χ2=16.157,P0.01)发生率差异显著;3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焦虑情绪(F=9.132,P0.001)抑郁情绪(F=13.679,P0.001)得分差异显著,不同养老形势老年人抑郁情绪(F=11.90,P0.001)得分差异显著;4脑卒中、冠心病是老年人焦虑情绪(OR=1.9,OR=1.6)和抑郁情绪(OR=1.8,OR=1.4)的危险因素。结论:北京社区的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比较突出,受年龄、养老形势、慢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应重视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4.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考查汶川地震6个月后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及人群特点,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取样,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RS-CA)评估都江堰地区初一至高一学生1925名。结果: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的PTSD、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9%、40.8%和24.4%;女孩(OR=2.03-2.70)、青春后期(OR=1.71-2.12)、地震中有亲人伤亡(OR=1.45-2.41)是PTSD、焦虑、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非独生子女是焦虑的危险因素(OR=1.72),大量目睹惨烈场景(OR=1.39-2.18)是PTSD和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观社会支持(OR=0.88-0.95)和对支持的利用度(OR=0.74-0.88)是PTSD、焦虑、抑郁共同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发现、建构、维护、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对于促进其创伤修复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测查三甲综合医院、三甲精神专科医院和二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水平;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测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三甲综合医院(t=2.488,P0.05)和精神专科医院(t=2.265,P0.05)女性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于二甲综合医院;三甲综合医院女性医务人员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三甲精神专科医院(强迫:t=3.133,P0.01,人际关系:t=3.296,P0.001,抑郁:t=2.024,P0.05,焦虑:t=3.000,P0.01,敌对:t=4.094,P0.001,恐怖:t=4.165,P0.001,偏执:t=2.759,P0.01,精神病性:t=4.719,P0.001,其它:t=4.052,P0.001)和二甲综合医院(躯体化:t=5.089,P0.001,强迫:t=2.694,P0.01,人际关系:t=2.549,P0.05,焦虑:t=4.614,P0.001,恐怖:t=5.411,P0.001,精神病性:t=4.504,P0.001,其它:t=2.231,P0.05);女性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与90项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结论医院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女性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6.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的焦虑、抑郁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妇女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选取来自全国各地符合本研究筛选标准的妇女连续入组,共入组IVF-ET妇女538例,采取现场询问的方式,在胚胎移植术后2小时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生育情况、治疗情况、社会心理因素及情绪症状的评定。结果:焦虑评分(39.6±3.1)分,焦虑症状检出率38.5%;抑郁评分(35.8±4.5)分,抑郁症状检出率12.3%。居住在城市(OR=1.66)、不孕年限长(OR=1.34)、夫妻交流少(OR=2.25)、积极应对评分低(OR=4.30)、生理健康(OR=3.24)评分低、心理健康(OR=5.36)评分低的IVF-ET妇女焦虑倾向危险比高;既往治疗费用多(OR=3.02),取卵个数少(OR=2.24)及性生活(OR=1.13)、积极应对(OR=6.08)评分低,应激性生活事件评分高(OR=1.83)的IVF-ET妇女抑郁倾向危险比高。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社会心理变量是其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抑郁、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前抑郁、焦虑的早期筛查及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2112人,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孕28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前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孕28周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4%,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低年龄(OR=0.80,95%CI:0.68~0.94)、孕期非坚持工作(OR=1.18,95%CI:1.02~1.36)、对居住环境不满意(OR=1.50,95%CI:1.23~1.83)、期望生男孩(OR=0.86,95%CI:0.77~0.96)、非独子(OR=1.37,95%CI:1.06~1.76)、非计划内怀孕(OR=1.38,95%CI:1.10~1.72);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不满意居住环境(OR=1.64,95%CI:1.19~2.26)、与丈夫关系不融洽(OR=2.01,95%CI:1.20~3.37)、非计划内怀孕(OR=1.50,95%CI:1.05~2.14)。结论:本研究提示,年龄越小、孕期未坚持工作、对居住环境不满意、期望生男孩、孕妇非独子、非计划内怀孕的孕妇,越易患产前抑郁症;对居住环境不满意、与丈夫关系不融洽、非计划内怀孕的孕妇,越易患产前焦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抑郁、焦虑状况,探讨抑郁、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在MSM社区HIV感染者小组的帮助下,在HIV阳性MSM中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共招募HIV阳性MSM 600人,采用电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541份。使用自编HIV阳性MSM人群健康状况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健康行为等,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抑郁(CES-D评分≥16分者为有抑郁症状)、焦虑(SAS评分≥50分者为有焦虑症状)状况。结果:研究对象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4.7%(242/541)和25.1%(136/54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包括最近1年考虑过自杀(OR=3.31,95%CI:1.73~5.34)、未将HIV感染状况告知男性固定性伴(OR=0.47,95%CI:0.30~0.73)和被歧视经历评分高(OR=1.19,95%CI:1.11~1.29);与月收入≤1500元者相比,月收入为5000元者有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降低(OR=0.34,95%CI:0.17~0.71)。焦虑症状危险因素包括最近1年考虑过自杀(OR=2.43,95%CI:1.40~4.21)、接受抗病毒治疗(OR=1.74,95%CI:1.06~2.84)和被歧视经历评分高(OR=1.12,95%CI:1.05~1.20);与月收入≤1500元者相比,月收入为5000元者检出焦虑症状的可能性降低(OR=0.44,95%CI:0.20~0.94)。结论:本研究提示HIV阳性MSM人群抑郁或焦虑症状检出率高,需要引起重视;降低社会歧视、促进性伴交流与支持、改善经济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HIV阳性MSM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某大学4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前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进行评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总样本焦虑和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37%、16.82%。研究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37.00±8.06、36.80±8.51)均较干预前(38.85±9.44、39.58±10.40)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t=2.194、3.615,P<0.05),中度以上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也明显下降(χ2=9.353、5.802,P<0.05)。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术前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胆囊炎患者65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其焦虑抑郁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65名行LC的胆囊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26.2%;男性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14.7%,显著低于女性患者35.3%(χ2=4.84,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与非焦虑/抑郁患者在性别(OR=1.709)、文化程度(OR=1.436)、病程(OR=1.889)、职业(OR=1.924)、经济收入(OR=2.018)、家庭支持(OR=2.465)、伴随疾病(OR=1.587)、医疗费用支付情况(OR=2.076)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OR=1.99)、病程(OR=1.71)是腹腔镜术前焦虑/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27)、经济收入(OR=-0.32)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术前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为低下,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及抗抑郁治疗对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况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335例在校学生,包括初中生2695名、高中生3937名、大学生703名。采用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人口学资料、最近12个月内的自杀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样本的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3%,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6.9%,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2.1%,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为1.0%。自杀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级越低(OR=0.92)、求助行为越少(OR=0.6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OR=1.15)、孤独感越多(OR=1.4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0),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求助行为越少(OR=0.67)、孤独感越多(OR=1.21)、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1.49),自杀计划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不安全感(OR=1.16)、失眠(OR=1.33)、抑郁情绪(OR=2.30)、自我伤害行为(OR=2.45)越多,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年级越高(OR=1.28),抑郁情绪(OR=3.78)、自我伤害行为越多(OR=2.53),多次自杀行为的检出率越高(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自杀问题可能与孤独、不安全感、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和缺少社会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门诊焦虑障碍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门诊患者焦虑障碍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应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CIDI-3.0)对北京、西安、广州3城市3级别的9家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15岁的1083例患者进行筛查与诊断,调查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焦虑障碍的检出率,并分析焦虑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焦虑障碍患者82例,检出率为7.6%,其中合并特殊恐惧症(3.2%)和强迫症(2.8%)较多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科就诊(OR=1.93)、年龄15~39岁(OR=2.56)、受教育年限≤6年(OR=3.38)的患者更易患焦虑障碍。结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门诊患者中合并焦虑障碍多见,年轻、受教育程度低可能为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内科患者较多合并有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两家医院外伤住院患者42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抑郁症状,采用PTSD自评量表评定(PTSD)症状。结果: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24.2%(103/426),家人关心减少(OR=2.47,95%CI:1.35~4.53)、入院时意识昏迷(OR=3.02,95%CI:1.39~6.54)、交通伤(OR=2.31,95%CI:1.31~4.05)、院内感染(OR=3.38,95%CI:1.31~8.74)、焦虑(OR=4.31,95%CI:1.11~16.74)、噩梦(OR=25.34,95%CI:5.30~121.31)、有些担心/很担心/非常担心死亡(OR=3.89/3.61/2.43,95%CI:1.59~9.53/1.32~9.92/0.86~6.84)和抑郁症状(OR=7.24,95%CI:3.38~15.49)是PTS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人关心减少、入院时意识昏迷、交通伤、院内感染、焦虑、噩梦、担心死亡和出现抑郁症状的外伤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PTS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森田神经质性格、调节定向特点在医务人员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森田神经质性格调查表(MNCQ)、调节定向问卷(RFQ)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随机抽取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部分医务人员存在森田神经质性格特点,具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症状表现,女性医务人员中具有森田神经质性格、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医务人员(χ2=17.07,54.63,28.74;P0.01);2森田神经质与促进定向特点、焦虑、抑郁具有显著相关(r=-0.185,0.431,0.336;P0.01);3非森田神经质的医务人员比森田神经质特征的医务人员具有更明显的促进定向特点(t=-2.58,P0.05),更低的焦虑(t=4.65,P0.01)和抑郁(t=4.84,P0.01)表现。结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而且需要结合其性格特征和动机特点构建针对性强的综合干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7月-9月在江苏省8家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71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信息,采用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的抑郁分量表(HADD)对抑郁症状进行筛查,以得分≥9分判定为具有抑郁症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OR=0.45)、受教育程度较高(初中/高中/中专OR=0.65、大专及以上OR=0.28)、BMI≥24(OR=0.71)可能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BMI18.5(OR=1.52)、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0元及以上(OR=1.37~1.96)、日常活动受限(OR=1.72)、主观睡眠质量不好/非常差(OR=1.45)、负性生活事件(OR=1.62)可能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江苏省,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BMI、日常活动是否受限、主观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是影响呼吸内科慢性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本情况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217名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不同文化程度医务人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F=3.095,5.346,3.320;P<0.05)3个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前3位因子顺位为强迫症状(20.27%)、人际关系敏感(14.29%)和抑郁(12.90%).医务人员SCL-90筛查阳性率为28.57%,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2.219)是医务人员SCL-90筛查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务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高,应关注未婚、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孕妇的焦虑抑郁症状与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20年2月28日-4月26日,通过网络问卷平台调查北京四家助产机构就诊的885例孕妇的焦虑抑郁症状及睡眠问题。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AD-7)评估焦虑症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评估抑郁症状,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评估失眠症状。结果:本样本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失眠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2.2%,24.6%和13.6%。缺少照顾(OR=1.73)、有分娩担忧(OR=3.95)及心理弹性差(OR=4.57)是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家庭收入高(OR=1.94)、有分娩担忧(OR=2.39)及心理弹性差(OR=3.04)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除已婚外其他婚姻状况(OR=4.95)、孕周较长(13~27周,OR=2.03;28周及以上,OR=2.13)、有躯体疾病史(OR=1.77)、存在分娩担忧(OR=2.78)及心理弹性差(OR=1.67)是失眠症状危险因素。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孕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失眠症状常见,尤其是存在分娩担忧及心理弹性差的孕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老年人抑郁与焦虑情绪的检出率并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抽取深圳市17个街道、51个社区的2112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老年抑郁问卷(GDI)和焦虑筛查量表(GAD-7)评估抑郁和焦虑情绪,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查其相关因素。结果:深圳市老年人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情绪的检出率分别为37.1%、8.4%及7.5%。月收入水平<3000元、自评健康状况为一般或不健康、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与家人关系融洽度较差的老年人更易检出抑郁情绪(OR值介于1.59~4.87,均P<0.05)与焦虑情绪(OR值介于1.57~2.75,均P<0.05)。结论:深圳市老年人抑郁与焦虑情绪较为常见,与收入水平、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与家人关系融洽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妇女在围产期不同时点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在两家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508名妇女中完成了全部时点的随访(从孕早期至产后6周,随访7次),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抑郁筛查,计算所有时点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同时在各个时点测量抑郁影响因素。结果:7次随访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8%~37.6%;产后两个时点的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均高于轻度抑郁症状(13.0%~14.3%vs.11.8%~13.0%,均P<0.05)。孕早期抑郁症状(OR=2.54、2.05)和产后焦虑(OR=1.43、1.13)与产后1周及产后6周的抑郁症状均正向关联;孕早期焦虑与孕12周至40周共5个时点的抑郁症状正向关联(OR=7.27、1.28、1.18、1.18、1.18)。结论:围产期不同时点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不同,焦虑在整个围产期都与抑郁持续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焦虑、抑郁症状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用滚雪球法在四川省绵阳市招募15~24周岁男男性行为者356人,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SAS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为有抑郁症状。结果: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3. 6%(84/356)、33. 2%(118/355)。检出抑郁症状者的梅毒感染率高于未检出抑郁症状者(P 0. 05)。经历性虐待、近1年诊断过性病、性角色二者均可、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近1周肛交数≥2次是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7. 82、5. 78、3. 27、3. 56、2. 75);有收入、性取向自我态度负向、经历性虐待、性角色二者均可、近1周肛交数≥2次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2. 42、4. 73、6. 76、2. 65、2. 57),年龄≥20岁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OR=0. 33)。结论:年轻男男性行为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焦虑、抑郁症状与人口学特征、社会及性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