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发展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28名大学生进行间隔6个月的2次线上调查。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UCLA-3)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测量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结果:UCLA-3第2次测量(T2)得分大于第1次(T1)(F=4.08,P<0.05),MPATS的2次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交叉滞后模型中,UCLA-3(T1)至MPATS(T2)的交叉滞后通径存在统计学意义(β=0.15,P<0.001),MPATS(T1)至UCLA-3(T2)的交叉滞后通径无统计学意义(β=0.07,P>0.05)。结论:大学生孤独感存在一定的变化,手机成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时间发展体会到孤独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具体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是否起到中介效应。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之间均呈正相关(r=0.20,0.26,0.11;P0.05)。负性情绪与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0.29;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P0.01);(2)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通过两条途径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并且数据显示两条中介作用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友谊质量、独处偏好与大学生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手机成瘾问卷、友谊质量问卷、独处偏好问卷以及抑郁-焦虑-压力问卷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友谊质量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独处偏好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而且能够通过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3)手机成瘾影响抑郁的直接效应及友谊质量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均会受到独处偏好的调节,而独处偏好在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友谊质量是手机成瘾导致大学生抑郁、焦虑的重要桥梁;独处偏好是手机成瘾降低大学生友谊质量、诱发其抑郁情绪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校硕士研究生生命质量和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孤独感是否在生命质量与手机成瘾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方法:采用《SF-36简明健康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武汉某211高校621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生手机成瘾总分及戒断症状、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得分在专业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躯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193,-0.155,-0.116,-0.113)。孤独感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与手机成瘾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职能与手机成瘾时完全中介效应显著。结论:1手机成瘾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人文社科类学生高于自然科学类学生;2躯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对手机成瘾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孤独感在研究生命质量与手机成瘾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正负情绪量表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及生源地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情绪、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88%。结论:负性情绪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评价和孤独感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以114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婚姻冲突量表、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冲突、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认知评价和孤独感分别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中介作用;认知评价和孤独感在父母冲突与手机成瘾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冲突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外,还可以通过认知评价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7.
闫凤霞  吕佳 《校园心理》2017,(5):373-375
<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手机由单一的通信设备发展成为集通信、游戏、照相、视频和音乐播放、支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移动终端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手机的使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普遍,在享受手机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出现成瘾的现象,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韩登亮和齐志斐~([1])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4所本科学校的780名大学生(男生376人、女生404人),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CDS)、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分别测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人际关系困扰和孤独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可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β=0. 36,P 0. 001); Bootstrap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 12,中介效应的95%可信区间为(0. 07,0. 16),中介效应量为0. 48。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之间关系密切,孤独感在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在手机网络游戏成瘾与共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的Young网络成瘾量表、美国精神病协会DSM-5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第11版)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660名大一至大四的医科大学学生中的手机网络游戏玩家进行测量。结果:1手机网络游戏成瘾与共情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01);2抑郁在手机网络游戏成瘾与共情关系间起着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β=-0.787,P0.001)。手机网络游戏成瘾与抑郁(β=0.19,P0.001)、共情(β=-0.20,P0.001)之间有着紧密相关。结论: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是医学大学生共情的重要风险因素,而抑郁是这一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孤独感、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医学生教育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手机依赖指数(MPAI)、UCLA孤独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696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的MPAI平均得分为(42.82±11.30),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1.975,P0.05);农村学生得分要高于城市/城镇学生得分(t=2.056,P0.05);不同年级及专业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MPAI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孤独感呈正相关(r=0.31,0.29;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不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0.8%。结论: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孤独感能够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感恩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青少年感恩量表调查了528名大学生。结果:1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感恩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和感恩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均具有保护作用,社会支持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通过感恩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结论:增强社会支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默风格在大学生害羞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害羞量表、中文版幽默风格问卷和社会与情感孤独量表对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与害羞、嘲讽型幽默及自贬型幽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害羞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嘲讽型幽默、自贬型幽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害羞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亲和型幽默和自强型幽默起间接预测作用。结论:幽默风格是大学生害羞与孤独感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在孤独感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对辽宁某高校10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4.7%,不同性别睡眠障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孤独感与日常生活干扰、戒断症状、网络关系、过度使用、耐受性及智能手机成瘾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睡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智能手机成瘾总分与睡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可见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多组群分析性别在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质量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减少孤独感,降低智能手机成瘾,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冲动三者的关系,以及冲动在抑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河北承德某高校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4名大学生,利用陈淑慧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进行调查。使用Epidate 3.1、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占此次调查的33.7%。大一学生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8)=9.88,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抑郁量表得分、冲动量表得分两两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6,0.490,0.335,P0.001)。经过计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6.87%。结论:网络成瘾以及抑郁与冲动两两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冲动性在抑郁与网络成瘾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③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大学生状态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手机心理渴求的中介作用,为减轻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新的路径与方向。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江苏省4个高校的674名大学生状态焦虑、手机成瘾和手机心理渴求情况。结果 状态焦虑、手机心理渴求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r=0.23,P<0.01;r=0.78,P<0.01),状态焦虑与手机心理渴求呈正相关(r=0.18,P<0.01);状态焦虑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otstrap95%CI分别为(0.08,0.29),(0.16,0.43),中介效应为0.30,占总效应的63.83%。结论 状态焦虑可以直接促进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提升手机心理渴求间接促进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调查了490名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2)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结论: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有利于减少大学生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减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消极应对方式能够调节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疲惫感、反刍思维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疲惫感评估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抑郁量表对7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手机成瘾、疲惫感、反刍思维及抑郁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水平,而且能够通过疲惫感的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③手机成瘾对抑郁影响的直接效应及疲惫感在手机成瘾与抑郁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均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结论:疲惫感在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CSLSQ)和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II)对2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使用时间越长,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33,P<0.001);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者之间的孤独感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之间关系密切,孤独感对网络成瘾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独特性需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抑郁和网络非适应性认知在两者间的作用。方法:采用独特性需要问卷、GHQ-20量表的抑郁分量表、网络非适应性认知量表以及手机成瘾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独特性需要、抑郁、网络非适应性认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抑郁和网络非适应性认知在独特性需要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抑郁、网络非适应性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独特性需要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还可以通过抑郁和网络非适应性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