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枕颈固定复位减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单一后路枕颈固定复位减压术治疗的70例颅底凹陷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报告的日本骨科学会(PRO-JOA)评分,用ΔPRO-JOA判断恢复程度,ΔPRO-JOA=(术后PRO-JOA评分-术前PRO-JOA评分)/(17-术前PRO-JOA评分)×100%,其中≥60%为手术效果较好,<60%为手术效果一般。结果 70例中,A型颅底凹陷[有寰枢椎脱位,寰椎齿状突间距(ADI)≥3 mm]28例,B型颅底凹陷症(无寰枢椎脱位,ADI<3 mm)42例。70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70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36.2±10.3)个月。A型末次随访,24例(85.71%)手术效果较好,4例手术效果一般。B型末次随访,33例(78.57%)手术效果较好,9例手术效果一般。结论 后路固定复位减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A型和B型都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枕颈融合术治疗的19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齿状突至钱氏线(CL)、颅底斜坡切线(WL)、枕孔线(ML)评估垂直脱位情况,测量寰齿间距(ADI)距离评估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颈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19例平均随访(17.47±6.65)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症状明显改善17例,有改善但不明显2例。至末次随访JOA评分[(15.63±1.12)分]明显高于术前[(11.00±2.40)分;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6%,其中优14例(73.68%),良5例(26.32%)。术前Ranawat分级为Ⅱ级7例、ⅢA级11例、ⅢB级1例;末次随访时Ⅰ级14例,Ⅱ级5例。19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50%以上的复位,其中18例CL完全复位,16例WL完全复位,15例ML完全复位,17例ADI完全复位,17例CMA恢复正常。结论 直接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脊髓受压情况,而且能够达到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伴颈枕融合的内镜经口入路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具有难以缓解的延颈髓交界区压迫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颈痛、肢体感觉异常、脊髓性四肢轻瘫。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后半脱位的游离齿状突压迫颈枕交界区。病人均在没有颈枕后固定和骨性融合的情况下实施内镜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结果病人经单纯内镜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后均成功获得颈枕交界区减压,且术后清醒即拔除麻醉插管,未行气管切开或术后置入胃管。本组病例术后未出现鼻咽反流、脑脊液漏、局部感染或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术后CT和MRI显示齿状突全切除和颈枕交界区充分减压。随访1~5年,未见颈枕交界区不稳定,且病人神经功能均显著恢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是到达寰椎和齿状突最近、最直接的手术入路。该入路在实现齿状突完全切除、颈枕交界充分减压的同时,不需要行颈枕后固定及融合,不要求气管切开,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 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最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含474 162个单元和235 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 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经口切除齿状突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齿状突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切除齿状突同期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齿状突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口齿状突切除、同期后路内固定枕颈融合术.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稳定性等指标评价该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人症状均有所改善,1例喉头水肿病人行气管切开后痊愈.影像学显示:畸形齿状突完全切除14例,齿状突部分残留1例.钉棒内固定系统位置良好.随访15例,时间3个月~2年,颅颈交界处稳定.结论 经口齿状突切除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症状,同期枕颈内固定融合技术能维持颅颈交界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复杂颅底凹陷畸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对我院近9年经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底凹陷畸形病例分为Ⅰ组、Ⅱ组,Ⅰ组行后方入路枕下减压术和/或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Ⅱ组行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和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Ⅰ组17例有效率85%,Ⅱ组13例有效率83%。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复杂颅底凹陷畸形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提高术后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入路Ⅰ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Ⅰ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人路I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I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颅颈交界区疾病的综合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颈交界区是包括枕骨大孔区与寰、枢椎复合体在内的区域,多数涉及此区的病例需要外科治疗。颅颈交界区异常按解剖学角度可分为枕骨异常与寰、枢椎异常,从外科治疗角度将脱位分为可复性与非可复性两种类型。颅颈交界区疾病的诊断应综合临床症状、体征与神经放射学检查。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手术指征包括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顽固性疼痛以及各种原因所致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根据病变类型不同应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路江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5):457-458
寰枕畸形指的是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椎以及枢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出现发育及结构功能的异常[1]。寰枕畸形的主要类型有小脑扁桃体下疝、颅底扁平、寰枢椎脱位等。这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均会发病,其也没有十分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则很容易造成此病的误诊。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30例寰枕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We present a 16-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Marfan’s syndrome who presented with quadriparesis from a Type I Chiari malformation (CM) with basilar invagination and a syrinx. The condition resolved after transoral odontoidectomy and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without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of the CM. Thus, ventral decompression alone can resolve a cervical syrinx in patients with compression of the foramen magnu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纯经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8年4月至2012年2月,对25例先天性颅底陷入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术中行C2椎弓根和C1侧块或枕骨螺钉内固定及螺钉间撑开技术,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行经口齿状突切除.随访6~40个月,无患者出现症状恶化,22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复位满意,减压充分,24例患者形成良好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后路复位及固定结合术中螺钉间撑开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先天性颅底陷入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C1-2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后路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30例我科收治的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颈3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取髂后上嵴松质骨植骨融合。通过术后3D-CT评判复位程度,JOA评分评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达到完全复位,4例为部分复位。其中25例完成了3个月以上随访,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的吸收及内固定的松动。结论 C1-2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蛛网膜下腔形态学改变对颅底陷入患者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20例颅底陷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后颅窝减压术患者(A组)与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合并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患者(B组)进行蛛网膜下腔形态学改变的对比。结果影像学上:B组比A组蛛网膜下腔容积增加约12.58mL,枕大池亦明显扩大:临床上:A组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例症状好转、6例无变化,B组8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症状好转。结论蛛网膜下腔形态学改变对颅底陷入手术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posterior segmental fixation techniqu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surgical treatment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al disorders is still challenging because of its complex anatomy and surrounding critical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Basilar invagination is major pathology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that has been a subject of clinical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various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difficulty of treatment. Most authors recommend a 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following transoral decompression o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However, both surgical modalities inadvertently sacrifice C0-1 and C1-2 joint motion. We report two cases of basilar invagination reduced by the vertical distraction between C1-2 facet joint. We reduced the C1-2 joint in an anatomical position and fused the joint with iliac bone graft and C1-2 segmental fixation using the polyaxial screws and rods C-1 lateral mass and the C-2 pedic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的疗效。方法 本组10例,MRI主要表现为斜坡内陷,齿状突突入颅内,延髓及颈段脊髓腹侧受压变形有,形中3例合并枕骨内陷,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手术切除颅颈部腹侧骨性畸形和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延髓、脊髓腹侧的压迫。结果 痊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无死亡和脑脊液漏,术后软腭裂开2例,经再次修复后愈合。结论 颅底陷入尤其是斜坡—齿状突型是经口腔前路减压的主要适应证;早期诊断与充分减压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