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育霞  郭微  刘亚军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554-1557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方丝弓技术拔牙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名前牙深覆盖达到8~1lmm且ANB平均为7.4^o伴Ⅲ。深覆[牙合]的恒牙期患者,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并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治疗后覆盖、覆[牙合]均达到正常,NA-PA平均减少4.4^o,ANB减小2.3^o,SNA减小1.9^o。下颌Spee氏曲线与上颌补偿曲线明显整平。结论: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其改善的关键在于上切牙内收前深覆[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支抗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和正畸疗程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OJ、U1-SN、U1-NA和U6-Ptm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正畸疗程平均为(19.35±1.29)个月,对照组平均为(24.02±1.21)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口外弓支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能更好地保护磨牙支抗,缩短正畸疗程,更有效地改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面型凸度及覆牙合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正病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年龄13~20岁,安氏Ⅱ类,严重拥挤需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进行矫治,对照组仅使用常规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治疗前后模型和头颅侧位片测量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均解除拥挤,排齐牙齿,但实验组上颌切牙的后移距离大于对照组,而支抗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前移距离却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正病例中不仅能更好地内收前牙、改善侧貌,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支抗丧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正畸治疗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探寻临床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8.5~9.1岁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进行双期矫治.第Ⅰ期: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第Ⅱ期: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直至(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畸治疗后,Ⅲ类骨面型得到改善;上颌及上前牙前移;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且(牙合)关系调整理想.结论 对于处于替牙早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双期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高角骨面型及软组织侧貌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应用微种植支抗与多曲方丝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的变化,研究不同方法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6例,8例应用微种植支抗牵引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8例多曲方丝弓代偿性治疗反(牙合),运用Winceph8.0软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垂直向、矢状向的变化进行测量,应用SPSS13.0软件对矫治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矫治前后两组的∠L1-MP、∠L6-MP、L1c-Y轴及L6c-Y轴均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UL-EL距离均增大,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LL-EL、L1r-Y轴、L6r-Y轴距离均减小,其中微种植支抗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曲方丝弓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种植支抗组L6-MP距离减小,常规支抗组L6-MP距离增大,两组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支抗可使下颌磨牙达到远中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较好控制后牙垂直高度;多曲方丝弓通过远中竖直下颌磨牙获得间隙,牙齿以倾斜移动为主,较难控制后牙垂直高度;两种矫治方法均能达到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治疗目的,但微种植支抗容貌改善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的上颌前突患者,拔牙模式均为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和口外弓。分析2组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实验组SNA、ANB、U1-SN、UI-L1、U1-NA、U1-PP、U6-PP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面形和牙弓凸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抬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的上颌前突患者,拔牙模式均为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和口外弓。分析2纽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实验组SNA、ANB、U1-sN、UI—L1、U1-NA、U1-PP、U6-PP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II类1分类错拾畸形患者的面形和牙弓凸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正病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年龄13~20岁,安氏Ⅱ类,严重拥挤需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治的错畸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进行矫治,对照组仅使用常规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治疗前后模型和头颅侧位片测量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错畸形患者均解除拥挤,排齐牙齿,但实验组上颌切牙的后移距离大于对照组,而支抗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前移距离却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正病例中不仅能更好地内收前牙、改善侧貌,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支抗丧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应用微种植支抗与多曲方丝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的变化,研究不同方法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16例,8例应用微种植支抗牵引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8例多曲方丝弓代偿性治疗反牙合,运用Winceph8.0软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垂直向、矢状向的变化进行测量,应用SPSS13.0软件对矫治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矫治前后两组的∠L1-MP、∠L6-MP、L1c-Y轴及L6c-Y轴均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UL-EL距离均增大,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LL-EL、L1r-Y轴、L6r-Y轴距离均减小,其中微种植支抗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曲方丝弓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种植支抗组L6-MP距离减小,常规支抗组L6-MP距离增大,两组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支抗可使下颌磨牙达到远中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较好控制后牙垂直高度;多曲方丝弓通过远中竖直下颌磨牙获得间隙,牙齿以倾斜移动为主,较难控制后牙垂直高度;两种矫治方法均能达到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治疗目的,但微种植支抗容貌改善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方丝弓技术拔牙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名前牙深覆盖达到8~11mm且ANB平均为7.4°伴Ⅲ°深覆的恒牙期患者,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并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治疗后覆盖、覆牙合均达到正常,NA-PA平均减少4.4°,ANB减小2.3°,SNA减小1.9°。下颌Spee氏曲线与上颌补偿曲线明显整平。结论: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其改善的关键在于上切牙内收前深覆的矫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1错牙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临床诊断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恒牙列患者,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3.5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微种植体支抗组10例(男5例,女5例),传统支抗组10例(男5例,女5例)。两组均采用拔牙矫治,拔除上、下颌四颗第一前磨牙,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支抗方法都能使上颌切牙的唇倾度和突度发生显著而有利的改变(p0.01),而使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可以更大程度内收上前牙;上颌磨牙无明显近移;唇部软组织变化更大,因此面型也改善得更好。而下颌平面角和牙合平面在微种植支抗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应用微种植体加强支抗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效果更显著,并且可以缩短疗程,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在拔牙矫治中以微种植体支抗及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对切牙、磨牙及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57例成人正畸治疗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29例)以微种植体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28例)使用Ⅱ类牵引。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重叠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切牙出现压低,上磨牙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变化,下磨牙出现伸长。对照组中上切牙及上下磨牙均伸长。对照组中FH-MP增加和PogH减小,治疗组正好相反;提示对照组治疗后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而治疗组无明显旋转。结论:上颌微种植体支抗对上颌切牙及磨牙垂直向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可以避免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利于骨性Ⅱ类侧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多曲方丝弓与直丝弓矫治技术在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非拔牙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病例,中度拥挤覆盖,随机分成多曲方丝弓组和直丝弓组进行矫治.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对SNA(o)、SNB(o)、ANB(o)、U1-SN(o)、L1-MP(o)、U1-L1(o)、MP-SN(o)、U1-X(mm)、U1-Y(mm)、L1-X(mm)、L1-Y(mm)、OB(mm)进行记录,将治疗前后效果对比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36例患者经治疗前牙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磨牙呈中性关系,后牙咬合紧密,面型没有出现前突.治疗后两组均有效,尤以多曲方丝弓组为优.治疗后多曲方丝弓组U1-Y、U1-SN、U1-L1测量指标均有改善,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SNB、MP-SN、L1-Y等指标改变不明显.多曲方丝弓组与直丝弓组U1-SN、U1-Y、OB比较,多曲方丝弓组疗效优于直丝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曲方丝弓组治疗时间为18~23个月,平均(21.7±2.6)个月;直丝弓组治疗时间为22~28个月平均(26.1±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2种方法治疗均得到了改善,多曲方丝弓组较直丝弓组病例改善更为明显,更有效地矫正上颌前突、前牙开牙合,纠正上唇紧张外翻,协调上下唇软组织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通过A点的前移,下磨牙的直立和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关系明显改善。下前牙舌向移动和升高,[牙合]平面变平。结论:MEAW可以有效矫治恒牙初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5.
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双期矫治前后的软组织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新型矫治方法并评价对软组织改变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进行治疗,约半年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直至咬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双期矫治后,上颌骨及上切牙前移,使面中部及上唇前移,下颌骨及下切牙后退,使颏部及下唇后移。从根本上改变了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凹陷型侧貌。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充分牙性代偿,取二者之长将其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使其凹陷型侧貌由凹变直或变凸,显著改善了此类患者的容貌。是一种疗程短,效果佳,费用低的矫治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8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不拔牙,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18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20.3±3.8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为Ⅱ类关系,尖牙为Ⅰ类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从5.55°减小到3.93°;Z角增加4.18°;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1.83mm和1.06mm.结论:上颌单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唇突度小的伴轻度拥挤的轻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2例,年龄15~40岁,所有患者经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都是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病例,其中上颌拔除左右两个第一双尖牙共计17例,上颌由于第二双尖牙不同程度龋坏而拔除左右两个第二双尖牙或一侧拔除第一双尖牙而另一侧拔除第二双尖牙共计15例。合理设计种植体植入部位,在左右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间隔植入微螺钉种植体。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例位片,比较矫治前后第一磨牙的前移量、上前牙的内收量。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都完全关闭,上前牙内收效果明显,1/NA角从33.7°减小到22.5°,平均减小11.2°(P〈0.01);1-NA距从10.3mm减小到5.9mm,平均减小4.4mm(P〈0.01);6-参考线(经翼上颌裂点与FH垂线)距离从22.8mm增加至23.7mm,平均增加0.9mm(P〉0.05),说明上颌第一磨牙前移不明显;SNA、SNB、1/NB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可以为那些非常规拔牙患者需要最大支抗的病例提供稳定而可靠的支抗。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种植体支抗不拔牙矫治重度牙列拥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微种植体非拔牙矫治重度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及特点。方法:患者12例,均为安氏II类错,面型基本正常,上牙弓拥挤度〉8mm,在上颌颊侧牙槽骨共植入24枚微种植体,将Ni-Ti螺旋推簧置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术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结果:12例重度拥挤患者治疗后均达到满意效果,牙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面型良好,治疗前后SNA、SNB、U1-NA未见明显变化(P〉0.05),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距离5.48mm(P〈0.01),其颊向移动距离及旋转角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微种植体推磨牙向远中能成功的非拔牙矫治重度牙列拥挤,种植体支抗在磨牙远移过程中,发挥了绝对强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畸形患者的美容效果及对其牙周炎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错■畸形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组(60例)和口外弓矫治组(60例)。口外弓矫治组接受口外弓矫治,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组接受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矫治。观察两组美容修复效果及治疗后的口腔结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头影软组织指标及牙周炎症反应指标,记录两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组拔牙间隙关闭时间、矫治周期短于口外弓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组矫治成功率为93.33%,高于口外弓矫治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中切牙倾角差高于口外弓矫治组,磨牙移位、U1-SN低于口外弓矫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line-UL、Eline-LL、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低于治疗前,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组低于口外弓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牙周组织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对Angle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20年8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Angle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30例使用传统支抗(传统支抗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疗效。结果:种植支抗组平均(17.50±1.56)个月完成矫治,传统支抗组平均(19.25±2.37)个月完成矫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m-U6均增加(P<0.05),Ptm-U1、U1-SN均降低(P<0.05);治疗后,种植支抗组的Ptm-A、SN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传统支抗组治疗前后的Ptm-A、SN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Ptm-U1、U1-SN减少量:种植支抗组>传统支抗组(P<0.05);Ptm-U6增加量:种植支抗组<传统支抗组(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作用强且比传统支抗稳定可靠,可有效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改善患者面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