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及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4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组186例和非肠化生组313例,分别观察每组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淋巴滤泡等病理表现.结果 肠化生组...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性胃炎中萎缩和肠化生与CagA基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现已阐明 ,Hp相关胃炎在经过若干年后 ,可进展至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1]。造成上述后果的原因可能涉及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及Hp菌株间毒力不同等因素。本文采用人胃活检标本中Hp 作基因组DNA的PCR技术,测定胃粘膜中的CagA基因,探讨具有CagA基因的Hp 菌株感染状况及其与萎缩性胃炎(CAG)和肠化生 (IM )的关系。一、研究对象:1998年3~9月期间安排做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前瞻地登记于本研究。若患者在检查前2个月内接受过抗溃疡药物或抗生素治疗或胃手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 10余年来对幽门螺杆菌 (Hp)研究的深入 ,Hp感染导致胃炎与胃癌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国际肿瘤研究署(IARC)已将Hp列为A类致癌原。研究发现Hp可分两种类型 ,其中Ⅰ型Hp菌株感染与胃炎、溃疡病、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通过检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血中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免疫球蛋白G(CagAHp IgG) ,与Hp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无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相比较 ,探讨Ⅰ型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2 0…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初步探讨幽门螺力与肠化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CLO-test,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联合检测65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感染。结果:表明肠化生组织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HP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HP可能在从浅表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34例病理证实的胃粘膜肠腺化生进行粘液组化染色分型及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发现完全型肠化(Ⅰ型)Hp 感染率55.3%低于不完全性肠化(Ⅱ型和Ⅲ型)73.5%、80%,p<0.01。提示混合性肠腺化生胃癌发生的高危险性可能与 Hp 感染率高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相关性胃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慢性胃炎(CG)是消化系统的一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公认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胆汁反流(BR)破坏胃粘膜。本研究旨在探讨Hp与BR对CG的致病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以1997年4月至200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并完成下述各项测试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胃镜检查后常规取胃粘膜活组织作病理检查,另于胃窦炎性粘膜大弯侧距幽门2~3cm内取2块组织,1块做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块用于病理切片HE染色,2种方法均阳性定为Hp阳性。胃镜检查前无剧烈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及根除与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关系.方法 随访142例4年前和156例7年前Hp感染者,分析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和IM的变化.结果 4年前Hp阳性142例中,现在104例(73.2%)Hp仍呈阳性,38例(26.8%)转阴.7年前Hp阳性的156例中,现在118例(75.6%)Hp仍呈阳性,38例(24.4%)转阴.Hp长期阳性者4年前和现在及7年前和现在的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35±0.376与1.808±0.301(P>0.05)和1.661±0.398与2.232±0.335(P<0.01);IM发生率分别为17.3%(18/104)与26.9%(28/104)(P>0.05)和11.9%(14/118)与39.0%(46/118)(P<0.01);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444±0.527与1.667±0.442(P>0.05)和1.571±0.534与2.286±0.488(P<0.05).Hp转阴者4年前和现在及7年前和现在的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84±0.369与1.367±0.426(P<0.05)和1.647±0.389与1.182±0.396(P<0.01);IM的发生率为31.6%(12/38)和52.6%(20/38);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333±0.516与1.167±0.775(P>0.05)和1.600±0.516与1.100±0.316(P<0.05).结论 Hp感染持续时间越长,胃黏膜炎症越严重,可能IM程度亦越严重,且发生率高;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和IM程度,也可能防止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连续就诊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胃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HP阳性率为58.7%,HP阳性患者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肠化生分型表明Ⅱ型和Ⅲ型肠化生更多见于HP阳性患者;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HP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的S期比率和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提示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增殖加速、更新加快,从而加速了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继而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张文  刘秀清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0):698-69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张文刘秀清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已证明Hp的存在不仅与胃窦炎、而且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高度相关。在对晚期胃癌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也表明Hp和胃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相关性,证明Hp是发生胃腺癌...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51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本院做胃镜的患者。共检查出HP阳性242例(53.7%),HP感染时肠化生及胃粘膜萎缩的发生率分别为14.9%(36/242)及9.1%(22/242),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肠化生及萎缩发生率8.1%(17/209)及3.3%(7/209)(P<0.05)。HP感染时发生肠化生及萎缩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6±14.5岁及39.3±13.7岁,显著小于无HP感染时的肠化生及萎缩年龄56.2±9.2岁及58.2±8.7岁(P<0.01)。本文结果提示早年感染HP可使肠化生及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升高,故HP感染可能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胜良  莫剑忠  陈晓宇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2,7(5):280-282,285
背景:胆汁反流、胃酸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均是胃黏膜损伤的独立致病因素。然而,它们共同存在时有无协同致病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胆汁反流、胃酸和H.pylori感染共同作用对胃黏膜损伤程度和分布的影响。方法:37例胃镜检查疑有十二指肠胃反流者均经24h胃内胆汁监测证实,同时行胃内PH监测。胃体和胃窦黏膜有或无活动性炎症、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分别记2分或1分。分别以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各项病理学改变为应变量,以胃内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时间百分比和H.pylori感染状态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例患者胃内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为34.49%±22.69%,pH<4的时问百分比为78.68%土 9.91%,H.pylori阳性率为29.73%。胆汁反流出现在以胃体和胃窦黏膜肠化以及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为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H.pylori出现在以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为应变量的回归模型中。结论:胆汁反流是胃黏膜肠化的危险因素;胃内有胆汁反流存在时,H.pylori感染是导致胃体新膜炎症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许平  陆敏  高玮  徐晓萍  吴英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10,15(8):475-477
背景:胃黏膜胆汁酸水平可直接反映胃黏膜细胞胆汁酸暴露的程度,并体现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目的:探讨以胃黏膜组织胆汁酸浓度评估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内镜检查和黏膜胆汁酸浓度确诊的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和20例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评估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出率,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分析胃黏膜胆汁酸浓度与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相比,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ylo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胃窦、胃体黏膜组织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胃窦黏膜慢性炎症和肠化生评分显著升高(P0.05),胃体黏膜慢性炎症、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窦、胃体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与胆汁酸浓度相关(P0.05)。结论:以胃黏膜胆汁酸浓度评估的胆汁反流与胃黏膜病理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相比,胃内胆汁反流主要加重胃体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相似文献   

13.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被视为胃癌前病变,探索其有效治疗药物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吉法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疗效。方法:1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随机进入吉法酯组和对照组。吉法酯组:吉法酯100 mg tid,疗程3个月;对照组:胃复春1400 mg tid,疗程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AB-PAS和HID-AB染色法行肠化生分型,采用HE染色法对胃黏膜炎症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治疗结束3个月后,吉法酯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转变为非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逆转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32.84%对15.15%,P=0.017),其中不完全性小肠化生的逆转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8.28%对16.67%,P=0.016),完全性小肠化生的逆转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对16.67%,P=0.375)。吉法酯组小肠型化生的逆转率显著高于结肠型化生的逆转率(44.74%对17.24%,P=0.018)。吉法酯组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减轻较对照组显著(χ2=11.061,P=0.011)。结论:吉法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有效逆转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炎发生的致病因素,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未明了。目的:明确胆汁反流和H.pylori感染与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黏膜炎症的相关性。方法:调查281例胃远端切除术后1年以上接受内镜随访的患者,除外胃镜检查发现恶性肿瘤者。内镜下观察残胃炎严重程度;根据炎症和活动性等指标评估残胃黏膜组织学严重程度。观察胆汁反流和H.priori感染对残胃炎内镜下表现和组织学炎症的影响。结果:81.1%的患者具有1级和1级以上程度的内镜下残胃炎,其H.pylori感染率和胆汁反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内镜下无明显炎症的患者(分别为20.6%对1.9%,P〈0.01和88.6%对24.5%,P〈0.0001)。有明显胆汁反流的各级残胃炎患者,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活动性程度与无明显胆汁反流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伴有H.pylori感染的各级残胃炎患者,炎症和活动性分数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均〈0.05)。结论: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发生率高,而H.pylori感染率降低。胆汁反流加重残胃炎内镜下炎症,而H.pylori感染与残胃炎内镜下和组织学炎症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化生,经过数十年最终可能导致胃癌发生。目的评价H.pylori感染与胃镜检查正常者、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特点的关系。方法在受检者胃窦大弯侧、胃体大弯侧和胃角处各取一块黏膜活检标本,以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以HE染色评价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正常者(52.4%、52.4%和81.2%对44.9%,P<0.05),慢性胃炎与早期胃癌患者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进展期胃癌患者(P<0.05)。胃镜检查正常和慢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组H.pylori感染者的炎症活动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而炎症、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与无感染者无显著差异。结论由H.pylori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和肠化生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直接或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肠化与幽门螺杆菌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中胃粘膜肠化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分布的关系。方法:对533例胃癌高发地区成年人行内镜及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ylori感染。结果:533例成年人的H.pylori检出率为64.5%。H.pylori阳性组肠化检出率为55.5%,阴性组肠化检出率为31.8%(P〈0.01)。H.pylori阳性组无肠化和轻、中、重度  相似文献   

17.
Eidt S, Stolte M. Prevalence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4;29:607-610

Background: The prevalence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in underlying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was studied in 1446 patients.

Methods: Antral and body mucosa biopsy specimens (stains: hematoxylin and eosin, Warthin-Starry) were taken from five groups of patients: gastritis with no lesions, gastritis with duodenal, pyloric, or gastric ulcers or with chronic antral erosion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M was higher in the antral than in the body mucosa (22.9% versus 2.8%; p < 0.001). Patients with IM had a higher mean age than those without IM in the overall group (p < 0.01). IM could be detect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s (p < 0.001).

Conclusions: The higher prevalence of IM in the antral mucosa–the preferred lo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s–further supports the postulated association of H. pylori and gastric carcinoma. The various prevalences of IM might contribute to explaining the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of gastric carcinoma developing in the group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随访主要依赖随机活检,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可能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随访的准确性。目的:探讨NBI-ME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120例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随访复查胃镜患者,随机分成NBI-ME组和普通白光内镜(WLE)组,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NBI-ME组内镜下观察浅蓝色嵴状结构(LBC),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BI-ME组56例患者检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WLE组为48例,NBI-ME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WLE组(93.3%对80.0%,P〈0.05);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0.5%、93.3%和85.1%;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可明显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对14.9%,P〈0.05)。结论: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抗胆汁反流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研究发现胆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生长,但人体内胆汁反流对H.pylori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抗胆汁反流治疗对胃内H.pylori感染的影响。方法:5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纳入本研究。取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用改良Giemsa染色、RUT或血清H.pylori-IgG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患者接受铝碳酸镁治疗(1000mg.tid,4周),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和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为66.0%,H.pylori感染者在I、Ⅱ、Ⅲ级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共有48例患者接受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内胆汗反流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H.pylori感染率为64.6%,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合并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较非H.pylori感染者为重,且肠化发生率(39.4%)与非H.pylori感染者(11.8%)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并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患者的胃炎和肠化均较单纯胆汁反流者为重。抗胆汁反流治疗可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但未能改善胃黏膜的H.pylori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0.
观察中国上海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两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性胃炎患者胃窦部粘膜萎缩与肠化的发生率及发生年龄的差异。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伴H.pylori感染的上海患者265例和阿姆斯特丹患者261例纳入研究。根据新悉尼分类法对患者治疗前胃窦粘膜标本的萎缩和肠化程度进行分级。结果:阿姆斯特丹患者的萎缩与肠化发生率(42%和26%)低于上海患者(52%和32%),但仅萎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