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眼合像尺治疗假性近视短期疗效。方法选取青少年假性近视58眼(29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双眼合像尺进行治疗,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方式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w、1个月和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恢复情况、散瞳前屈光度以及散瞳后屈光度。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散瞳前近视度数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裸眼视力和散瞳前近视度数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散瞳后屈光度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实验组有3眼(10.00%)散瞳后验光为近视,对照组有5眼(17.86%)散瞳后验光为近视,但两组间真性近视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24,P﹥0.05)。结论双眼合像尺简单易学,携带方便,治疗假性近视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方法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追踪观察部分低常远视力飞行学员入校1年后屈光状态及变化特点,为有关招飞体检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择招飞时0.8≤远视力<1.0(低常远视力)的飞行学员137人172眼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招飞时远视力≥1.0飞行学员134人268眼为对照组;采用电脑验光方法进行动静态屈光检测和比较分析. 结果 ①招飞时两组屈光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25,P<0.01);1年后散瞳前两组屈光构成和变化特点无明显差异(x2=1.990,P>0.05),新增混合性散光,近视明显增多,远视明显减少;散瞳后屈光变化与散瞳前相反;与招飞时比较观察组近视减少,对照组新增部分近视,两组屈光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66,P<0.05).②两组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明显低于散瞳前,远视屈光度明显高于散瞳前(均P<0.01).③散瞳前后两组间屈光不正超标均无明显差异(x2=3.287、0.332,P>0.05);超标屈光构成以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次之.结论 ①1年后低常远视力组飞行学员屈光状态较招飞时略有改善,散瞳前屈光构成和屈光度变化特点与对照组基本相同;②对照组屈光波动幅度较大与其远视居多有关;③近视是两组屈光超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民航招飞现行眼科标准中, 散瞳前电脑验光屈光度预测散瞳后检影验光屈光度的准确性, 评价现行招飞标准中"超出标准0.75 D及以上"为评定界限的合理性, 并为调整招飞屈光度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2017年至2021年参加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地区招飞体检的学生, 包括高中生及大学生改飞行驾驶的学生;收集其散瞳前电脑验光及散瞳后检影验光的屈光度值, 以散瞳前电脑验光屈光度为自变量拟合回归模型, 用于预测散瞳后检影验光的屈光度值。结果共纳入参加招飞体检学生2 567名,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18.20±1.47)岁。散瞳前电脑验光屈光度与散瞳后检影验光屈光度存在高度相关(rs=0.856, P<0.001)。依据回归模型计算散瞳后检影验光屈光度预测区间, 散瞳前电脑验光屈光度可解释散瞳后检影验光屈光度变异程度的80.5%。散瞳前电脑验光屈光度为[-7.000, +1.500]D时, 该模型预测准确率≥83.3%, 拟合效果较好。当散瞳前电脑验光屈光度高于-6.125 D时, 95%预测区间值均高于-4.500 D, 即超出招飞标准。结论对于近视学生, 散瞳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动验光仪(电脑验光)在招飞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按招飞体检方法散瞳,暗室内验光,由两名专业体检医师交叉检测确认屈光度。电脑验光由专业验光师操作,使用日本TopcomRM-700型自动验光仪。结果对62人(124眼)分别进行散瞳后电脑验光和散瞳后人工检影,对比两种方法屈光度结果:符合98眼(79.0%),屈光性质相同24眼(19.4%);不符合1眼(0.8%),屈光性质不同1眼(0.8%)。51眼(41.1%)为屈度不合而屈光性质相同,电脑检光结果大于人工检影结果有33眼(26.6%),电脑检光结果小于人工检影结果18眼(14.5%)。应用电脑验光测出各型散光112眼(90.3%),应用人工检影法测出散光8眼(6.5%)。结论散瞳前后电脑验光所得的屈光度是一样的,但本组资料显示,电脑验光所得屈光度偏大,因而在招飞体检时对一轮学生使用为宜,屈光淘汰者仍以检影所测得度数为准。电脑验光与散瞳检影有一定的差异,尽管电脑验光有简便实用的特点,但仍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检影,只有掌握好时机、方法,才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招飞体检中充分散瞳进行眼屈光测定的必要性。方法我们自1995~1997年在招飞体检中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视力≥1.0的788人共1576只眼进行了散瞳后视力和屈光测定。结果①散瞳后视力0.9~0.1者共580只眼,占36.80%;②近视性屈光有38只眼,占2.41%,其中-0.25D有34只眼,-0.50D有4只眼;③正视有85只眼,占5.39%;④远视性屈光有1443只眼,占91.56%,其中+0.25D有175只眼,+0.50D有300只眼,+0.75D有335只眼,+1.00D有274只眼,+1.25D有219只眼,+1.50D有113只眼,≥+1.75D有27只眼;⑤散光有10只眼,占0.63%。屈光度最高为+2.50D有2只眼。屈光度为+0.25D~+1.50D有1416只眼,占远视性性屈光的98.13%,以+0.75D为峰值。上述结果表明:散瞳后屈光度异常发生率大于正视屈光人数,其中远视性屈光居多,近视性屈光仅38只眼,他们散瞳前均为1.0以上视力。结论在招飞体检中充分散瞳进行屈光测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将会把许多假性正视(近视、远视、散光)检测出来,从而避免了不符合标准的人员入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民航招飞学生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值的差异及相关性, 探讨左右眼及不同屈光状态对参数变化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 收集2017年至2021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地区2 567名招飞体检学生睫状肌麻痹前后电脑验光联合检影验光的屈光度值, 包括球镜(degree sphere, DS)、柱镜(degree cylinder, DC)和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 SE)。按不同屈光状态分为5组:高度近视组[-7.000 D, -6.125 D]、中度近视组[-6.000 D, -3.125 D]、轻度近视组[-3.000 D, -0.125 D]、正视组[0.000 D]、轻度远视组[+0.125 D, +3.000 D], 比较左右眼及不同屈光状态睫状肌麻痹前后DS、DC、SE差值;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异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左右眼和不同屈光状态对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量的影响分别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睫状肌麻痹后DS和SE均较睫状肌麻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任一眼视力均达0.7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屈光类型和屈光度情况。方法 视力是用Landole环形视力表距离5米检查,屈光检查用托品酰胺滴眼,用视网膜检影。检影距离1米,屈光度以检影度数为准。结果 在2238只眼中正视跟261眼(11.66%),各类屈光不正共1977眼(88.34%)。其中以远视(包括单纯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和复性远视散光)最多,计1288眼(57.55%);近视(包括单纯近视、单纯近视散光和复性近视散光)664眼(29.67%);混合散光最少,仅25眼(3.15%)。无论是远视、近视、散光屈光度间的分布都以0.25D~0.75D为多数。有5例视力为0.8的学生,5例视力为0.9的学生。结论 在2238只视力达0.7以上的正常眼的屈光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有不同的屈光不正,以远视类型为主,而正视眼者甚少,健康青年的屈光状态向远视偏移尚属正常生理状态,联系到招收飞行学员的标准,适当的把屈光度的合格标准向远视方面放宽,仍能达到保障飞行安全的视力要求。根据青年学生的屈光度和视力的分布特点,在视力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单纯增加屈光度的标准,所增加的合格学生人数也是十分有限的。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即使屈光度为正视的情况下,青少年的视力还是有一定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追踪观察飞行学员低常远视力的变化趋势。方法选择飞行学员271例(542眼),其中远视力低常137人274眼,为观察组;远视力正常134人268眼,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招飞体检1年后双眼散瞳前后远视力变化情况并进行秩和统计分析。结果复查时两组远视力大部分均有提高。其中,散瞳后观察组远视力提高226眼(82.48%),对照组提高183眼(68.28%)观察组招飞时远视力≥1.0占37.23%,复查散瞳后占86.49%;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采用准分子激光治疗( LASIK)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治疗的208例患者,共400只患眼,按照患者的近视程度分为两组,即低中度近视组(272只眼)≤-6.00D及高度近视组(128只眼)>-6.00D,所有患者均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术后观察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及近视度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同时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发现低中度近视眼组中视力及屈光度改善情况显著好于高度近视眼组( P<0.05),且所有患者术后较少出现并发症。结论对近视患者采取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期疗效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少,而且对低中度近视眼患者的近期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白丽  吴海洋  徐青  柳川  郑植  范敏 《人民军医》2007,50(6):340-341
目的: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近视LASIK(ORK)手术与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传统LASIK手术),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选择使用Optikon-2000角膜地形图及ORK—CAM诊断治疗软件引导的ORK手术48例95眼(ORK组),与相应屈光度并同期手术的传统LASIK手术48例96眼(传统LASIK组),对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慧差在高、中、低屈光度上均无显著差异;球差均有显著差异(P〈0.05);均方根在低屈光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在高、中屈光度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最适不规则指数在高屈光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ORK手术后高阶像差低于传统LASIK手术,改善视觉质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近视的临床特点和其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对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45例45眼外伤性近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瞳检影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均存在近视,表现为轻、中度近视。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检查发现所有外伤眼的近视度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用合适的凹透镜均可使外伤眼矫正视力达到1.0。经应用散瞳剂联合樟柳碱治疗有40例外伤眼3周内,5例外伤眼5周,视力恢复至≥1.0。结论:由于挫伤程度和损伤性质不同,外伤性近视的损伤机制各异,主要包括睫状肌痉挛、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睫状体水肿、眶内组织压迫等。外伤性近视的预后良好,散瞳剂联合复方樟柳碱应用可缩短病程,对视力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了解某医院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情况。方法:选择某医院2012年度参与健康体检的医务人员1625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血脂异常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男性医务人员TC、TG、LDL-C水平,20~29岁组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其他3组(Pd0.05,P〈0.01),30~39岁组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40~49岁组及50~59岁组(P〈0.05,P〈0.01);20~29岁组及30~39岁组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40~49岁组及50~59岁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女性医务人员各年龄组间TC、TG、LDL-C水平均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HDL-C水平各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C、TG、LDL-C异常率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或非常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某医院医务人员血脂异常率较高,应引起医院相关部门的重视;男性和女性医务人员在49岁后均应注意检查血脂情况,早期发现、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郭宁  周跃华  张晶 《人民军医》2009,(12):809-810
目的:观察比较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149例(22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118眼)和对照组(73例,110眼),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和常规LASIK治疗,分别比较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残余散光度和高阶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5),屈光度和残余散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两组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lt;0.05);观察组各项高阶像差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6阶像差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优于常规LASIK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FLEx)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只眼),按照非随机自愿原则分为两组:FS-LASIK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仪进行屈光治疗。FLEx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并同时完成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前测量中央角膜厚度≥500μm,计划治疗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00μm。术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1周,1、3和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眼的高阶像差值、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术前屈光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时,FLEx组30只眼,96.7%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93.3%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9±0.13),80.0%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1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BSCVA下降一行。FS-LASIK组30只眼,90.0%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86.7%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8±0.12),83.3%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两组中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两行及两行以上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屈光度的变化:FLEx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25±0.79)D,术后半年时为(-0.05±0.56)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30 D。FS-LASIK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72±0.92)D,术后6个月时为(-0.15±0.65)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87 D,向近视方向漂移,表明FLEx组术后屈光度比FS-LASIK组更稳定。在6 mm瞳孔直径下检查术后眼的高阶像差值,无论是总高阶像差值还是球差值,FLEx组均明显小于FS-LASIK组(P〈0.01)。在暗光5 mm瞳孔直径状态下,FLEx组术后6个月时各空间频率(1.5、3、6、12、18 c/d)下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FS-LASIK组(P〈0.01)。结论 FLEx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在术后屈光度的稳定性、避免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以及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方面,FLEx术比FS-LASIK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招收飞行学员远视力标准降至08后,视力合格学生的屈光状态。方法2012年3月—2013年3月参检学生290名,按照每只眼的远视力分组,视力0.8~0.9分为A组、1.0~2.0分为B组,2组学生散瞳后接受检影验光,观察其屈光状态。结果A组90.47%的参检学生眼屈光度在体检标准合格范围内,B组90.77%的参检学生眼屈光度在体检标准合格范围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招收飞行学员远视力标准降至0.8后,眼屈光度在体检标准合格范围内,合格人数大幅增加,满足了招飞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再次手术(RPRK)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6例12眼随访半年以上的再次手术资料,用t检验方法对PRK及RPRK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RK和RPRK术后视力都比术前有非常显著改善(P<0.01),PRK术后屈光度改善非常显著(P<0.01);RPRK术后屈光度改善显著(P<0.01)。结论 RPRK安全有效,但术后屈光回退率仍然较高。再次手术应以屈光状态稳定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翟军印  耿美香  舒建  耿熏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F0003-F0004
病例男,32岁,术前查体:裸眼视力双眼(OU)4.0,屈光度:右眼450度近视合并75度散光(轴向170度)(OD-4.50DS-0.75DC&#215;170),左眼525度近视合并50度散光(轴向100度)(OS-5.25DS-0.50DC&#215;100)。于2008年1月在本院行双眼LASIK手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d双眼裸眼视力均达到5.0,术后常规使用典必殊、盐酸洛美沙星、阿昔洛韦眼液行抗炎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黄静  卢炜  周跃华 《人民军医》2009,(9):606-607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选择屈光度差≥2D近视92例,分别检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后双眼视功能,分析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结果:(1)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6与〈0.6组近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高度屈光参差组(2~5.75D)与重度屈光参差组(≥6D)矫正后近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矫正前后融合功能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显著(P〈0.05)。(4)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矫正后,具有正常近立体视功能的屈光参差度数为(3.125±0.685)D,具有异常近立体视功能的屈光参差度数为(3.928±1.549)D,立体视锐度缺失的屈光参差度数为(6.817±2.667)D。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立体视觉功能情况,以及随机点光栅立体视觉检测图板(简称随机点光栅板)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门诊健康体检无眼疾病140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10-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和71-80岁组各20例。分别采用随机点光栅板法和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fg称颜氏图)法,对不同年龄组立体视觉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年龄组立体视锐度及两种检测方法立体视锐度分级。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两种方法测得立体视锐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1-50岁各年龄组立体视锐度分别与前一年龄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71-80岁组与61-70岁组比较亦差异不显著(P〉0.05)。随机点光栅板法立体视锐度,61~70岁组与51~60岁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颜氏图法立体视锐度,51~60岁组与41-50岁组、61-70岁组与51-60岁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51-60岁组、61-70岁组和71~80岁组中,随机点光栅板法立体视锐度正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颜氏图法(P〈0.05);31-40岁组和41-50岁组中,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高,立体视觉功能逐渐减退,随机点光栅板法较颜氏图法能够更准确地评价老年人的立体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健康青年正常视力散瞳前后变化与屈光关系,讨论有关近视性屈光及其招飞标准掌握的有关问题,笔者将1993年湖北、湖南两省应招学生824人、1648只眼1.0以上视力不同屈光度数散瞳前后视力变化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