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立超  华川 《铁道医学》2014,(10):1231-12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近年来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血液中相关生化标志物的测定是检测心肌缺血或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良好特异性及敏感性的反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在ACS早期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高敏感型心肌肌钙蛋白、缺血修饰蛋白、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4种生化标志物在AC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艾阳 《医学综述》2011,17(17):2671-267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传统的血液中生化标志物在对ACS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等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作为新兴的血液中生化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应用于ACS测定心肌损伤及危险分层。现对IMA的概述、形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S的关系(包括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出现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心电图结合心脏标志物可作为诊断依据。肌钙蛋白I(cTnD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志物,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危险评估和预后判断;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之一,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ACS患者血清cTnI及CRP水平与多项生化指标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后续的一系列级联反应,随之发生的心力衰竭、心脏破裂或恶性心律失常,则是临床上ACS患者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迅速确诊以便早期治疗,尽早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可极大地改善ACS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各种心血管指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标准,包括典型的胸痛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酶学升高/降低的动态改变[1]。但并不是所有发生了心肌坏死的患者均有典型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中就具有很大价值。1955年KARMEN等[2]报道坏死的心肌细胞可释放出谷草转氨酶,自此心肌损伤标志物在ACS 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肌肌钙蛋白因其对心肌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且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尤为重要的是它可用于疑诊ACS患者的危险性分层,仍是AMI诊断的“金标准”。但根据心肌细胞坏死区域肌钙蛋白释放的动力学特点,它们在胸痛发作6h后方能检测到,而且除ACS外许多其他引起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情况下也可释放入血,引起血中浓度升高。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外一系列研究发现,与心肌缺血/坏死相关的另一指标--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ACS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综述其生理学特性、代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近十几年大量研究报告生化标志物在ACS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在C反应蛋白(CRP)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代佩灵  张翠丽 《医学综述》2013,19(7):1228-1231
随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日趋增高,早期生化标志物对AMI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越来越重要,目前主要的AMI早期生化标志物,如髓过氧化物酶、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等在AMI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锋  蒋屹山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11):871-872
目的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AC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0例胸痛患者在发病后即刻及入院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CTnt)肌红蛋白(MYO)和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结果40例胸痛患者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明确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非心肌缺血性胸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不同时期对诊断ACS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斑块破裂可引起继发性栓塞。AC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寻找高效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虽然是在孕妇的血浆中发现并初步研究的,但作为蛋白水解酶,PAPP-A可水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进ACS的发生、发展,是ACS检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传统的生化标记物均在心肌组织坏死后才释放入血液中,而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能在心肌发生缺血时即升高,进一步的研究证实IMA是心肌缺血标记物而非心肌损伤标记物,在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IMA的形成机制、检测原理及其在ACS中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小平 《医学综述》2012,18(4):574-576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号杀手",目前临床主要根据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志物来确诊,由于心电图的确诊率不足50%,而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在心肌坏死后3~4 h才能测出,所以不能帮助临床医师在第一时间挽救心肌。多方面研究证明缺血修饰蛋白可敏感地反映心肌缺血状况,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测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销售的心肌缺血标志物。现就近年来缺血修饰蛋白的发现、检测、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少强  吴铿 《医学综述》2008,14(6):914-916
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具有何效果。现就应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余强  马根山 《医学综述》2007,13(5):389-392
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起着重要作用。骨髓过氧化物酶(M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B型利钠肽(BNP)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参与这种炎性反应过程及其调节,作为ACS的炎症标志物,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2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BNP及D鄄二聚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BNP及D-D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应用及评价。方法选取234 例ACS 患者(观察组)和45 例冠
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浆进行BNP、D-D及APTT、PT、FIB 测定,并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指标检查。结果不稳定型心绞
痛组(AMI)和急性心肌梗死组(UAP)BNP、D-D 较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显著增高或明显增高( P< 0.01 或P< 0.05);
FIB 较对照组增高( P< 0.05);APTT、P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 和UAP患者心功能域组
的BNP水平显著高于玉组( P< 0.01);AMI、UAP、SAP 的玉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域组( P< 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ACS 患
者BNP 与D-D、FIB 呈显著正相关( 分别为0.506、0.286, P< 0.05),与LVEF 呈显著负相关( 为-0.714, P< 0.05)。结论联合
检测血浆BNP、D-D水平能评价心功能受损程度,有助于ACS 的诊断和预后判断;血浆BNP、D-D检测结果与超声心动图对心
功能检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住院患者接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临床治疗的应用现状。方法: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2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注册研究,每家医院选择患者50例,共3 223例,对其中ST段抬高ACS的130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接受再灌注现状、应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1)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率为30.9%~69.4%;单纯溶栓治疗率为1.9%~45.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治疗率为1.3%~62.7%;其中急诊PCI、补救PCI、择期PCI的治疗率分别为0~28.8%,0~9.1%,0~36.6%;溶栓治疗率二级医院显著高于三级医院(36.8%vs.14.6%,P<0.01),接受PCI的治疗率三级医院显著高于二级医院(48.2%vs.6.46%,P<0.01),总灌注率为53.8%;而有46.2%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2)药物使用率分别为:阿司匹林88.0%~98.6%、ACEI或ARB 60.5%~84.4%、β-受体阻滞剂55.8%~84.4%、低分子量肝素54.2%~94.2%、氯吡格雷14.3%~88.6%、调脂药51.9%~90.9%;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脂药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住院期间主要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联合事件发生率,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P<0.05),接受再灌注与非再灌注治疗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灌注治疗、使用阿司匹林、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目前我国ST段抬高ACS的临床治疗在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推动指南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上诊断为ACS的患者32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7例(AMI组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115例(UA组);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NT-proBNP及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AMI组NT-proBNP水平为897.6[219.4~1918.5]pg/ml,明显高于UA组的182.1[84.9~596.2]pg/ml,且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7.7[66.6~213.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NT-proBNP与hs-CRP、cTnT呈正相关(r=0.451,P =0.000;r=0.183,P =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23,P =0.000).(3)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者NT-pro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结论 NT-proBNP可以作为心肌缺血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指标,测定ACS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助于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心肌标志物的水平。比较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其他标志物的敏感性及其与患者病情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各项心肌标记物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胸痛出现时间〈3h或〉3h,血浆H—FABP阳性人数与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1支、2支、多支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心功能状态较理想的指标.检测其水平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是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根本原因。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处理是避免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关键。目前已经有很多影像学方法应用于冠脉内易损斑块的检测,但易损斑块的形态学及其破裂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是一种基于心脏导管的检查方法,它利用近红外光,可获取高达10 μm分辨率的影像,从而在细胞水平实现体内血管壁微结构成像。随着新一代频域OCT(FD-OCT)的发展,这一技术在易损斑块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现将OCT在易损斑块相关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Th17水平变化,探讨Th17在ACS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5例ACS患者(ACS组)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分别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IL-17的水平。结果对照组与ACS患者组中Th17细胞水平分别为1.86%和3.27%,体外刺激后IL-17的水平分别为356 pg/ml和628 pg/ml。AC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血中Th17的升高可能参与了ACS患者病程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陈劲松  速晓华  李刚  朱峻  唐兵 《四川医学》2012,33(2):223-22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替罗非班预防冠脉无复流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急诊PCI患者90例,根据PCI术前及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50例(无复流3例,血流正常47例),对照组40例(无复流12例,血流正常28例),记录两组基础临床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无复流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无复流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加强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提高手术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及神经降压素(NT)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73例ACS患者血浆NPY、NT的水平,并以60例健康者作对照,观察ACS患者常规治疗及在其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静注后NPY、NT的水平变化。结果ACS患者血浆NPY和N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后NPY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银杏叶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可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浆NPY、NT水平,对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