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MRI对于颈椎病的检查多是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是在非运动和非承重的条件下完成的,容易忽略脊髓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分析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正常人群10名(正常组)、有颈肩部不适的亚健康人群20名(亚健康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但常规MRI不支持的患者20名(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符合现行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名(脊髓型颈椎病组)进行JOA评分,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中立位MRI及颈椎动态MRI检查,并随访18个月以上,观察4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及4组人群的转归情况.结果与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患者均在入组半年内手术治疗;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中有16例在入组16个月内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入组1年内在中立位MRI检查尚无明显改变时即行手术治疗,12例在入组1年后颈椎中立位MRI也已有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改变时行手术治疗,前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P<0.05);亚健康组有4例出现了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发现此4例患者动态颈椎MRI检查均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中立位MRI仅发现1例由此改变,且此例动态MRI在入组12个月时已经发现脊髓受压.在正常组随访中动态MRI与中立位MRI检查均发现1例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考虑为假阳性;二者假阳性率相同.结果表明,颈椎动态MTI检查较中立位MRI能够更早期、更真实客观地发现脊髓受压征象;在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的基础上将常规的中立位MRI检查与动态MRI检查相结合将会更早期发现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合并颈椎病的临床X线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高血压与颈椎病的关系 ,现收集近年来年龄 45岁以上临床诊断为高血压并拍颈椎 X线片检查者 112例 ,与随机抽取同期年龄在 45岁以上临床诊断无高血压且摄颈椎 X线片检查者 12 0例作对照 ,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高血压组男 83例 ,女 2 9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年龄 5 6 .8岁。对照组男 72例 ,女 48例 ,年龄 45~ 76岁 ,平均 5 7.2岁。两组患者均摄取常规正侧位和双侧斜位片 ,对两组颈椎病的发生率、临床症状和 X线征象 (椎体前缘骨赘、椎体后缘骨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韧带钙化、颈椎曲度改变、双边双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06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0例,骨密度降低组22例,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片C3.8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并作两组之间临床表现的比较.结果:两组比较,骨密度降低组颈椎(C_3, C_4, C_5, C_6)椎管矢状径比值较骨密度正常组显著降低(P<O.05或P<0.01),而颈椎(C_3, C_4, C_5, C_6)椎体变形指数在两组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降低组临床症状与体征阳性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而骨密度降低患者临床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常规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判断往往会出现与症状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忽略了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评价动态颈段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参试者:①正常组:正常人10名.②亚健康组:有颈肩部不适但可排除颈椎病的亚健康人20名.③MRI不支持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但常规MRI未见异常者20名.④CSM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名.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有可比性.方法:所有受试者进行JOA评分测定,并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进行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检测,动态MRI检测体位包括过伸位和过屈位.主要观察指标:①JOA评分.②X射线片中测得的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③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中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④中立位及动态MRI下的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例数.结果:7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RI不支持组、CSM组患者的JOA评分及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均小于正常组和亚健康组(P<0.05).②MRI检测中,所有受试者过伸位椎管矢径小于中立位,而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大于中立位(P<0.05).③CSM组动态MRI检测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均为阳性结果;正常组均为阴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均为阴性,而动态MRI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灵敏度高于常规颈段MRI.  相似文献   

6.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昊  王沛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3年来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19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本组194例,随机分两组,手法治疗组(称治疗组),针刺、颈椎牵引组(称观察组)。(1)治疗组三52例中,男69例,女83例;年龄在23~78岁之间,平均46岁;颈椎X线摄正侧位片77例,提示椎间隙变窄、椎体增生68例,颈椎滑脱9例;颈椎CT检查75例,提示有椎间盘突出67例,骨质增生8例。(2)观察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在29~76岁之间,平均44岁;颈椎X线摄正侧位片26例,提示椎间隙变窄、椎体增生2…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本组89例均按1984年全国颈椎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均摄有正侧位及双斜位X线颈椎片,其中有30例行CT扫描,6例行脊髓造影,且经手术证实。本组患者男78例,女11例;年龄33~72岁,平均48.6岁,以46~55岁居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螺旋CT在颈椎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81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7例,脊髓型颈椎病44例。以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术前螺旋CT检查、MRI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符合率以及二者对各颈椎病各种影像征象的检出率情况。结果:螺旋CT检查与MRI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螺旋CT检查脊髓型颈椎病的符合率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脊髓变性受压、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征象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神经根压迫、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螺旋CT诊断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准确率与MRI检查相似,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螺旋CT检查不如MRI检查,但其可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影像依据,与MRI检查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对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常规MRI无明显脊髓受压征象而动态MRI中整个序列脊髓受压呈现波浪样压迹或念珠样改变的8例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手术治疗.8例患者仅1例因为病程较长(大于2年)、脊髓损伤症状比较严重,术后半年JOA评分改善率为25%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半年JOA评分改善率都在50%以上.术后1个月检查颈椎前凸角较术前减少4.5°~8.6°,3个月后患者去掉颁围制动,颈椎的前凸角逐渐向正常恢复,术后半年检查颈椎前凸角与术前基本相同.结果提示以颈段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并以颈段动态MRI为依据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行颈椎后路手术,效果良好;颈椎生理曲度随访半年,结果与手术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颈椎病好发于颈椎下段的原因。方法搜集200例颈椎病患者的X射线平片,从下段椎体的解剖特点、受力、血运、活动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患者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改变、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或变形、韧带钙化及椎体失稳情况。结果200例颈椎病患者X线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理曲度变直者149例,侧弯者56例,反弓者30例,“S”型者6例。②C5~6椎间隙狭窄者占总数的57%,C6~7狭窄者占总数的41%。③C5,C6,C7椎体骨赘多发。④C4,C5,C6,C7相应椎间孔狭窄者多见。⑤C5,C6,C7相应椎间隙处韧带钙化58例;其他椎间隙处韧带未见钙化。⑥C5,C6,C7椎体后缘连线异常66例,向前或向后滑脱60例,椎体“双边征”24例,小关节“双突征”21例,其余椎体后缘连线异常者少见。结论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多出现在下段颈椎,这与下段颈椎的力学耦合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能影响到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高低,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自身免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 1996年 8月~ 1999年 6月采用高压电子笔点穴治疗颈椎动脉型颈椎病 100例,通过临床观察,疗效非常满意,特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组 100例,男 56例,女 44例,年龄 30~ 79岁,平均年龄 55.35岁。本组门诊 84例,住院 16例,均经 X线片证实有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消失 55例,椎间隙窄 45例,椎体前后缘有骨赘增生 89例,钩体关节增生以及椎间孔狭窄 11例,并排除了心脑血管病变。根据三维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 (TCD)报告,示颈椎动脉 (单侧 82例,双侧 18例 ),供血不足,并排除了内耳与脑组织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以颈性眩晕头痛…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系指颈椎骨质、关节及其附近软组织退行性改变造成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等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和颈椎及其关节改变的疾病。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钩椎关节病等。简易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现已作为常规检查。现将我院2004~2007年收集305例颈椎病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特点,为基层放射诊断学医师提供合理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计算机摄影(CR)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反弓畸形120例;骨赘、椎间隙变窄90例;椎间孔变小或狭窄85例;过伸过屈位显示椎体滑动或失稳44例。CT表现为Luschka关节及椎间关节骨赘72例;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钙化79例。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112例,椎间盘变性113例,椎间盘突出102例,脊椎受压87例,合并颈椎脊髓水肿65例。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CT与MRI各有特点。在轴状位和矢状位,MRI能清楚地显示脊髓结构;CT可作为MRI的有力辅助手段以鉴别是椎间盘组织还是骨赘。  相似文献   

18.
陈道莅 《新医学》1997,28(5):233-234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陈道莅颈椎病是累及颈椎的骨、软骨和纤维结构的退行性病变,能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使脊髓、神经根和血管分别或同时遭受压迫和损害,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果病变累及脊髓并出现相应症状者即为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9.
无临床症状颈椎退变129例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退行性变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除外伤者外,大多系因生理性老化而引起。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临床拟诊为颈椎病,但在X线平片却无异常改变,反之,X线改变显著,却无临床症状,我们将无临床症状的颈椎退变者129例的X线平片进行分析研究,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129例均系以健康体检中抽选,均有颈椎正、侧位片及双斜位片,且均无临床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其中46~55岁35人(第一组),56~65岁78人(第二组)66~75岁18人(第三组)。男性123人,女性6人,上述均非体力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又称颈脊椎病 ,或称颈椎综合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作者自 1 997年以来 ,运用针刺和牵引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5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2例门诊患者 ,男性 36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34~ 72岁 ;病程 1月~ 2 0年。症状及体征 :颈部强直 ,活动受限 ,肩背部疼痛 ,上肢及手指麻木不适 ,伴肌肉萎缩 ;颈椎棘突两旁压痛 ,疼痛常可放射至肩、臂、前臂、手指及前胸 ,疼痛程度可因头颈、上肢活动而加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压顶试验阳性 ;颈椎X片显示 :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椎间隙狭窄 ,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