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表胃肠蠕动刺激器在腹部术后病人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0例进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术后6h始予以体表胃肠蠕动刺激器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腹腔内压、术后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肠呜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腹腔内压、术后症状积分分别为(27.7±9.4)h与(39.3±13.4)h、(48.4±9.3)h与(64.2±9.0)h、(53.4±4.3)h与(79.2±9.0)h、(0.3±0.1)kPa与(0.6±0.2)kPa、(10.2±5.7)分与(19.5±9.0)分,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术后早期应用体表胃肠蠕动刺激器能有效促进病人胃肠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用于腹膜炎术后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择2 8例急性腹膜炎手术病例作为治疗组 ,术后 6h开始运用中药大承气汤加减高位保留灌肠治疗 ,选择同期急性腹膜炎手术病例 2 6例为对照组 ,术后不用中药治疗 ,两组西医治疗方法相同。观察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MODS、MOF等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 (2 2 0 9± 7 82hvs 39.2 7± 9.5 6h)、肛门排气时间 (30 6 1±12 2 1hvs 5 4 73± 13 5 8h)及排便时间 (42 78± 15 6 8hvs 72 .3± 2 0 .2 8h)均有明显缩短 ,此外 ,治疗组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症状性肠粘连、MODS、MOF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方法:比较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28例及开腹修补术65例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胃穿孔开腹修补组患者术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与腹腔镜修补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快,为临床上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术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指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拟方(急腹症Ⅲ号)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75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术后6 h开始给予急腹症Ⅲ号方300 mL直肠滴入,对照组36例让胃肠功能自然恢复.结果:治疗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49.8±12.6)h,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率3%,对照组分别为(75.7±12.1)h和22%(P<0.01).结论:急腹症Ⅲ号方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并减少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发生.  相似文献   

5.
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选择 132例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观察组 (除常规护理外 ,采用下肢主动或被动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 )和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表明 :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P<0 .0 1) ;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 .0 5 )。提示 :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可阻止肠间袢的粘连 ,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肠鸣音监测对指导克罗恩病(CD)手术患者术后进食时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60例CD手术患者, 分为肠鸣音监测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肠鸣音监测组利用人工智能肠鸣音听诊记录仪实时监测肠鸣音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 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方法指导患者进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开始口服营养补充液的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肠鸣音监测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58.3±1.5)h比(63.5±1.2)h, t=3.025, P=0.036)、开始口服营养补充的时间[(18.3±0.3)h比(22.1±0.7)h, t=3.521, P=0.026)、吻合口瘘的发生率(3%比7%, t=1.954, P=0.048)、住院时间[(7.2±0.4)d比(8.5±0.4)d, t=2.954, P=0.030]、患者满意度[(9.2±0.1)比(7.4±0.1), t=5.036, P=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新型设备人工智能肠鸣音监测系统探索和分析假饲对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0例行LA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50例, 对照组行LA术后常规护理, 实验组行LA术后常规护理及假饲状态护理。采取双盲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口干口臭及术后腹痛等并发症进行记录与收集。运用GraphPad Prism 9.0及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腹痛等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8.92±0.56) h, 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0.55±0.88) h,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 P<0.001);实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0.10±0.50) h, 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0.96±0.59) h,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8.
红霉素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红霉素对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96例腹部手术的病人,术后按红霉素的常规用量静脉滴注3~5 d,与同期不使用红霉素及其他促胃肠蠕动药的90例术后第1次肠鸣音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分别为(30.5±13.5)h和(46.3±16.2)h,明显快于对照组的(46.8±15.9)h和(68.5±19.7)h,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红霉素对腹部手术后的胃肠蠕动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种治疗或促进腹部手术后或腹膜炎所致的肠麻痹的促动力药.  相似文献   

9.
艾灸疗法对开腹手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促进开腹手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艾灸足三里、涌泉、上巨虚、合谷),对照组60例(常规治疗护理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鸣音出现的时间和肛门排气的时间及患者腹胀程度。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37.35±1.391h和50.05±2.523h,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6.25±1.250h和89.73±1.931h,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疗法对促进开腹手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方便易行,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应用西沙必利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腹部无胃肠吻合口的手术病例80例,随机分组,治疗组应用西沙必利(Cisapride)促进胃肠动恢复,对照组自然恢复。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提早21h,肛门排气时间平均提早22h,腹胀程度平均减轻0.8个等级,差异有显著性(P<0.001)。认为西沙必利对术后胃肠动力障碍有明显疗效。推测对预防肠粘连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