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义娜 《中外医疗》2012,31(3):101-101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再次剖宫产手术病例191例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3组: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61例(A组),Stark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者48例(B组),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者82例(C组)。对比3组腹壁、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A组腹腔粘连的发生率(49.2%)明显低于B组(91.7%)和C组(89.0%);B组重度粘连的比率(70.9%)明显高于A组(42.6%)和C组(1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与手术术式有关,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壁纵切口及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产妇68例为A组,腹壁横切口再次剖宫产58例为B组,对两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壁及盆腹腔粘连情况、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壁及盆腹腔重度粘连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腹腔轻、中度粘连及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后粘连较严重,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对有可能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首次手术选择腹壁纵切口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三种不同的腹壁切口进行剖宫产,比较它们在剖宫产手术中对组织解剖结构的损伤和切口的愈合的影响,找到一种更优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37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123例,采用传统腹壁横切口;B组135例,采用以色列stark新式剖宫产;C组112例,采用改良式横切口。结果 C组对患者正常腹壁组织及解剖结构的恢复、伤口愈合,以及美观均优于A、B组。结论 改良式横切口有助于恢复患者腹壁的解剖组织结构,减轻术后粘连,有利于切口愈合及增强切口美感,深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与横切术相比,腹壁中线纵切的应用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方法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条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4)。观察组采取腹壁中线纵切,对照组采取腹壁横切,比较两组术后瘢痕(瘢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与术后粘连情况(腹膜粘连、大网膜粘连、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结果观察组疤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为52.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41<0.05)。观察组术后粘连发生率为20.0%(1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9,P=0.001<0.05)。结论首次剖宫产选择纵切口术式可减轻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也可减轻再次剖宫产的损伤,优势较大,值得推广借鉴,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2种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妊娠剖宫产的影响.②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年1~12月期间124例二次剖宫产病例资料.③结果 按剖宫产术式分为腹壁横切口组和腹壁纵切口组,腹壁横切口组二次剖宫产手术的开腹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均大于腹壁纵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腹壁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腹壁横切口组明显大于腹壁纵切口组.④结论 剖宫产选择腹壁纵切口比腹壁横切口更有利于二次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6.
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二次剖宫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丽波 《中外医疗》2008,27(15):67-67
目的 撂讨二次剖宫产对一次剖宫产术式及腹壁切口的选择.方法 200例二次剖宫产患者按照初次剖宫产术式分为两组.A组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B组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初次剖宫产造成盆腔粘连情况及二次剖宫产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结果 盆腹腔粘连程度:横切口组明显重与纵切口组(P<0.05),盖异有显著性;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与手术总时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璧纵切口剖宫产对再次剖宫产影响小于腹壁横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再次剖宫产的产妇,比较首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对再次剖宫手术的影响。实验分为两组:A组产妇首次剖宫产为纵切口组,B组产妇首次剖宫产术为横切口组。结果:A组产妇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显著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的盆、腹腔粘连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纵切口明显优于腹壁横切口,应作为有再次剖宫产需要产妇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缝合方法与盆腹腔粘连及子宫切口愈合的关系。方法选取两次均在我院行剖宫产术患者106例,根据前次术中不同缝合方法分为A组50例(术中子宫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不缝合膀胱腹膜反折及腹膜)和B组56例(术中子宫切口第一层连续缝合 第二层连续褥式缝合,膀胱反折腹膜连续缝合,腹膜连续缝合),比较两组盆腹腔粘连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A组盆腹腔粘连发生率76%(38/50),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32%(16/50),子宫不完全破裂发生率16%(8/50),B组相应的为32.1%(18/56)、10.7%(6/56)及0。A组的各项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子宫切口双层缝合 脏壁层腹膜缝合法,可降低盆腹腔粘连和子宫破裂的风险,确保母儿安全。  相似文献   

9.
张巧仙  蒋琳珊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32-132,134
目的探讨腹壁纵切口和横切口两种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探讨产妇行剖宫产术宜采用的术式。方法将2005~2009年入住我院行再次剖宫产产妇按原手术方式腹壁纵切口与腹壁横切口分A、B两组,观察并记录再次行剖宫产术时手术开始至进腹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时间、腹壁粘连程度、腹腔粘连程度、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结果再次行剖宫产术时,A、B两组在手术开始至进腹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时间、腹壁重度粘连例数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例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腹腔重度粘连例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次剖宫产宜选择腹壁纵切口术,以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方式对二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来泰州市姜堰中医院二次剖宫产的130例经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产妇均采用剖宫产术,首次分娩也采用剖宫产,根据首次剖宫产的腹壁切口不同将产妇分入到纵切口组和横切口组中,对比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情况等。结果纵切口组产妇的剖宫产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低于横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总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切口组产妇的盆腔粘连情况更加轻微,且纵切口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6.15%低于横切口组的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出生5 min的Apgar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腹壁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最小,并发症少,产妇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吴淑玲  朱震寰  洪巧连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9):853-853,855
目的:分析新式剖腹产及其改进术后腹壁粘连情况,以期改进现有手术方式,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50例新式剖腹产术后再次剖腹产术腹壁粘连情况进行分析。其中450例不缝合腹膜及腹直肌腱划(包括小部分腹直肌)(A组);200例采用缝合腹膜及腹直肌腱划(包括小部分腹直肌)(B组)。比较其腹壁切口粘连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结果:A组165例(37%)有粘连情况(轻-重);B组42例(21%)有粘连情况(轻),无明显重度粘连。两组腹壁粘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新式剖腹产术缝合腹膜及腹直肌腱划可以减少腹壁粘连程度;降底再次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产科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9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n=30).分别应用0.2 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A组),0.4 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B组),0.6 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C组).术后行PCEA,即负荷剂量(5 ml)+持续剂量(3 ml/h)+PCA剂量(1 ml/次).比较分析术后0~、3~、6~、12~24h 各时段切口痛、宫缩痛的VAS评分 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瘙痒、运动阻滞、嗜睡、呼吸抑制).结果 术后PCEA,24 h内随舒芬术尼浓度增大,切口痛VAS评分和宫缩痛VAS评分降低,其中B组、C组与A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不良反应中恶心、瘙痒的发生率随舒芬太尼浓度的增大而增多,其中C组与B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呕吐、运动阻滞、嗜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剖宫产术后PCEA,0.4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产妇盆腹腔及腹壁粘连的影响。方法 115 例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根据首次剖宫产的 术式不同分为 Stark 式剖宫产组(62 例)和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组(53 例)。观察并评价 2 组产妇首次剖宫产切口的愈 合情况,粘连的部位及程度,记录再次剖宫产术时的开腹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Stark 式剖宫产组切口愈 合较好,瘢痕纤细率(87.10%)显著高于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组(30.19%)(P<0.05),粘连发生率 [4.84%(3/62)] 显 著低于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组 [16.98%(9/53)](P<0.05),大网膜与腹壁切口粘连(3.23%)、大网膜与子宫下段粘连 (1.61%)、膀胱与子宫中段粘连(0)及膀胱与子宫下段粘连(0)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组(7.55%、 3.77%、3.77%、1.89%)(P<0.05)。Stark 式剖宫产组开腹时间较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组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下 腹纵切口式剖宫产组大(P<0.05),但 2 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rk 式剖宫产术虽然存在术中 出血量较大的可能,但其在切口愈合、减少盆腹腔及腹壁粘连方面均较传统的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产妇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高晓巨  刘红霞 《中外医疗》2011,30(35):13-14
目的分析初次不同剖宫产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再次剖宫产的孕产妇,按初次剖宫产术式的不同分为A、B、C3组各30例,对比3组产妇初次剖宫产的腹壁切口愈合情况、再次剖宫产术中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初次剖宫产腹壁愈合情况C组最差,其余2组无差异;再次剖宫产术盆腹腔粘连情况以A组最差,其余2组差异无显著性;再次剖宫产开腹、取胎、手术耗时以C组最短,对比B组差异无显著性,对比A组差异显著。结论初次剖宫产术式为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改良式下腹纵切口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比新式剖宫产的影响小,手术风险较低,故初次剖宫产术式选择应慎重考虑,以降低二次剖宫产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抗生素应用时机进行研究。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手术的26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89例、B组88例和C组92例。A组、B组和C组分别采用术前1.5h、术前30min和术后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m血量、术后体温、切口愈合情况及产褥期感染、官腔感染、泌尿系感染、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异常发生率。结果A、B、C组孕妇手术时间[(45.3±10.3)、(43.6±12.5)、(44.3±13.1)rain]及术中出血量『(131.6±19.3)、(129.1±18.7)、(128.8±22.6)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甲级愈合比例[90.2%(83/92)1明显低于A组[97.8%(87/89)1和B组[97.7%(86/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产褥感染率[6.5%(6/92)1及宫内感染率[7.6%(7/92)1明显高于A组f1.1%(1/89)、2.2%(2/89)]和B组【0、1.1%(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异常的发生率【15.2%(14/92)]明显高于A组【4.5%(4/89)]和B组(2.3%(2/8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褥感染、宫内感染及白细胞升高和C反应蛋白异常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术前30rain用药效果相对较佳,值得临床产科医务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L_2~L_3间隙0.5%布比卡因7.5 mg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理想的注药时长。方法:ASAⅠ-Ⅱ级产妇150例,年龄18~45岁,按蛛网膜下腔注药时长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20~25 s,B组26~35 s,C组36~45 s。于L_2~L_3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0.5%布比卡因1.5 m L,硬膜外腔置管作为腰麻效果不佳时的补救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麻醉平面、麻醉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切皮反应、术中牵拉反应、升压药使用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蛛网膜下腔给药后5 min、10 min、15 min,A组MAP均较B、C组低(P<0.05)。B、C组各时点MAP均无差异(P>0.05)。给药后5 min、10 min、15 min,A组麻醉平面较B、C组高(P<0.05)。在10 min和15 min时B组平面较C组高(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A组麻黄碱使用率(16%),明显高于B、C组(2%,2%)(P<0.05)。C组切皮时的疼痛反应与A组、B组无差异(P>0.05),术中对腹直肌鞘、腹膜牵拉反应者均多于A组、B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0.5%布比卡因1.5 m L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较为理想的注药时长为26~35 s。  相似文献   

17.
陈小玲  韦妙成 《海南医学》2013,24(22):3314-3316
目的 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粘连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8例既往剖宫产手术再次行盆腔手术的妇产科疾病患者病历资料,结合此次术中肉眼所见判断粘连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分析引起术后粘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78例中确定存在盆腹腔粘连者214例,粘连发生率为44.77%,其中轻度粘连者107例,占全部粘连患者的50.00%,中度粘连者64例,占29.91%,重度粘连者43例,占20.09%;不同年龄、既往剖宫产切口方向、剖宫产手术时机、羊水污染与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发生无关(P>0.05),既往剖宫产次数、是否缝合腹膜、有无子宫切口撕裂、术中有无盆腔炎症、术后有无感染是引起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单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未缝合腹膜、术中有盆腔炎症、有术后感染是引起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发生盆腹腔粘连的因素较多,减少剖宫产次数、术中缝合腹膜、积极治疗感染及术中应用预防粘连的药物是预防及减少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改良式剖宫产术 112例 (研究组 ) ,即采用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不缝合腹膜、简化缝皮等方法 ,并与传统的下腹纵切口剖宫产术 2 2 0例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产后病率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新生儿评分、切口感梁率等两组相差无异 ,认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