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异位激动及收缩顺序评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使用Acuson Sequoia C256仪器,观察9只杂种开胸犬的心脏活动,异位起搏电极安置于左室后壁乳头肌水平。结果 异位起搏时,心肌最早激动点与电极安置部位一致,其传导顺序与窦性激动明显不同,各室壁不同区域顺序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应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tissueimaging,简称DTI)技术对心肌运动速度作细微的显像观察,是当前超声技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本试验是采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速度图、加速度图模式与心电图同步显像,观察小型猪实验性频发室性早搏和右室按需起搏心律的彩色心肌显像特征。旨在探讨:①实验性频发的室性早搏时的DTI特征;②DTI在人工心脏起搏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健康小型猪1头,雌性,体毛呈白色,体重375kg(由本院动物实验室提供)。主要仪器为AcusonAspen彩色多普勒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单心室心功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检测47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和28例正常儿童的房室瓣环运动速度等指标,并和有创、无创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单心室患者邻近残余心腔侧的房室瓣环Sm、Em、Em/Am比值显著低于非残余心腔侧的相应指标。与正常儿童相比,单心室患者房室瓣环两侧的Sm、Em、Em/Am比值显著降低;QSm间期显著延长。正常儿童的二尖瓣环Em/Am比值与二尖瓣血流E/A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单心室组房室瓣环Em/Am比值与房室瓣血流E/A比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单心室患者的QSm间期与心导管测定Max(dp/dt)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7),Sm与Max(dp/dt)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组织多普勒在检测单心室异常室壁运动、评价舒张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QSm间期是评价单心室收缩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引导犬心脏起搏电极精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3-DE)为主要影像学监测技术,引导6例犬心包吊床模型右心室室间隔、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室间隔及左心室心尖起搏电极置放.结果3-DE在较短时间内引导电极到达目标位置,减少了X线曝光的幅射时间和剂量.3-DE能清晰显示起搏电极与心脏特定结构及心内膜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3-DE有助于心脏起搏电极的置放,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组织显像定位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确定多普勒组织显像(DTI)评价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使用了两种起搏方法。2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和20例安置VVI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别被施以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术。在左心室和右心室各切面显示清楚时,重叠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两维图像。当食道调搏电极或心室起搏电极释放刺激脉冲电流时,观察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结果发现:心室壁加速度改变起始点位置与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吻合率在左右心室分别均为100%。说明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能准确显示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从而间接反映心室壁的除极起始点和传导顺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拟在探讨DTI技术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室肌电除极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DTI技术的速度模式及加速度模式观察38 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20 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8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患者的异常心室肌除极起源与顺序,并与25例心电图完全正常的健康志愿者相对照。结果: ①加速度图上CRBBB组的心室除极起源与正常组无差异(P> 0.05), 均位于室间隔, 并由室间隔向四周扩布激动; 而CLBBB组的心室最早除极点位于右室前壁心尖, 其产生的除极扩布过程与正常组、CRBBB组迥异(P< 0.001); ②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M 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左室除极正常。其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 至收缩带出现的时限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 0.05); 而CLBBB组左室除极则明显延缓。左室后壁收缩带推迟出现, 与正常组、CRBBB组均有显著差异(P< 0.01); ③心尖区四腔心、二腔心及左室长轴切面上脉冲频谱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右室前壁基、中部收缩延迟。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 至右室前壁基部、中部收缩波起始的时间间隔较正常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心肌运动速度梯度(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MVG)评价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动力学.方法 对孕龄22~40周的30例正常胎儿取横位四腔心切面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采集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获得心肌速度分布图.测量左、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心内膜和心外膜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速度及心肌厚度,计算MVG.分析左、右心室心肌收缩期及舒张期心内膜、心外膜速度及MVG与孕周的关系.结果 剔除图像质量较差的3例后,共有27例胎儿纳入分析.收缩期及舒张期左、右心室心内膜运动峰值速度均高于心外膜运动峰值速度(P<0.01).收缩期及舒张期左室游离壁、右室游离壁心肌运动速度与孕周呈正相关,而左室游离壁、右室游离壁MVG与孕周呈负相关.结论 TDI技术测量MVG能够用于评价胎儿心室心肌动力学,可以了解胎儿心室壁运动速度在中、晚孕期的生理变化特点及规律,有助于更加准确可靠地评估胎儿心功能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组织成像在监测人工起搏心脏功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opplertissueimaging ,DTI)技术检测 11例人工起搏心脏患者 ,以探讨该技术在监测人工起搏心脏功效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 11例 ,男 9例 ,女 2例 ,年龄 47~ 78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4例 ,病态窦房结功能低下 3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例。因气急、胸闷、一过性晕厥史而置入右心室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个月至 5 .5年。其中国产起搏器 3只 ,进口起搏器 8只。采用美国AcusonAspen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2 .0~ 4.0MHz可调 ,同步记录…  相似文献   

9.
组织多普勒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死亡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房内、房室及心室内传导延迟,这些传导障碍的出现常加重心力衰竭。虽然药物治疗在不断发展,但目前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对这部分伴房室和(或)室内传导障碍者常无效且不能改善预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却初步显示了对药物疗效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CRT是指对已存在电机械活动失同步的衰竭心脏,通过心房和左右心室多部位组合同步起搏,来纠正、恢复和改善心脏的同步性,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射血功能的治疗方法。CRT拓宽了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组织成像定量评价心室壁运动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技术与传统二维超声判断心脏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准确性与敏感性。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及DTI速度模式观察 8条犬冠脉结扎前后的局部室壁运动 ,所用仪器为AcusonSequoiaC 2 5 6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结果 缺血导致局部心室壁运动明显减弱 ,脉冲频谱DTI技术于冠脉闭塞后5s可检出这种异常 ,而传统超声指标在闭塞 1min后才出现显著性差异。血流再灌注 1min时 ,局部室壁运动明显增强。结论 DTI技术可定量评价急性缺血早期和再灌注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方法较传统二维超声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11.
卜婕  俞杉  吴强  安亚平 《临床荟萃》2011,26(7):575-578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5例随机分为RVA起搏组(n=30)、RVOT起搏组(n=35)。于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收缩期运动速度(Sa)、Tei指数;采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并计算E与Ea比值(E/Ea)。结果 RVA与RVOT两组术前与术后1、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LVEF(61.89±3.37)%vs(61.51±3.11)%,(60.22±4.85)%vs(60.32±4.25)%,Sa(11.38±1.14)cm/s vs(11.44±2.14),(10.88±1.91)cm/s vs(11.02±1.31)cm/s,E/A 0.96±0.19 vs 0.97±0.23,0.95±0.15 vs 0.96±0.13,E/Ea 8.8±3.6 vs 8.4±4.3,9.1±4.3 vs 8.8±3.2,Tei指数0.48±0.05 vs 0.47±0.08,0.50±0.20 vs 0.47±0.11(均P〉0.05);术后6个月时RVA起搏组与RVOT起搏组比较,Tei指数及E/Ea增高(0.76±0.26 vs 0.67±0.32,10.9±3.96 vs 9.0±2.8,均P〈0.05),术后12个月Sa降低,(8.22±1.72)cm/s vs(9.52±2.56)cm/s(P〈0.05)。结论 RVA起搏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从而损害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RVOT间隔部可获得较RVA起搏更为优化的心功能参数,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2.
在诸多无创性评估心室功能的检测手段和方法中,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正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房室瓣环组织多普勒波形改变对心室功能的提示意义也逐渐受到重视.房室瓣环的运动代表了心肌纤维由基底部向心尖的运动,瓣环运动速度的测定可提供心室收缩期到舒张早期运动状态的信息.DTI获得的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波形可反映心梗缺血壁段引起的左室壁不协调性,并可用这些参数评价左室的整体收缩功能.三尖瓣环的DTI运动速度可以用于评价与下壁心梗相关的右室功能.因受前负荷变化的影响小,二尖瓣环DTI有助于鉴别二尖瓣的假阴性血流频谱,有助于无创性评估左室充盈压.一些影响房室瓣环DTI运动速度测定的因素目前难以消除,需结合其他多普勒参数和临床表现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脏超声参数,以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连续人组69例拟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组E36例,右室流出道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acing,RVOT)]及B组[33例,右室心尖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pacing,RVA)],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及收缩峰速度(Vs),计算12节段Ts标准差(Ts-SD)及Vs平均值(Vs-M).结果 A组和B组各有1例患者随访时因非起搏心律而剔除,共获得67例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进行脱机分析.术前两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RVOT起搏组(A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SD(23.63±2.32)ms对(31.54±2.93)ms,P=0.0387],对基础状态下Ts SD≥32.6 ms者进行亚组分析(A2组和B2组)RVOT起搏后Ts-SD显著小于术前[(28.55±16.93)ms对(48.19±9.26)ms,P=0.0045],而RVA起搏前后Ts-SD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两亚组术后比较RVOT起搏亚组(A2组)Ts-SD显著小于RVA起搏亚组(B2组)r(28.55±16.93)ms对(38.19±18.34)ms,P=0.0290].结论 RVOT起搏对于左室收缩同步性影响小于RVA起搏,术前同步性较差者选择RVOT起搏能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采用RT-3DE检测左心室16节段、12节段(中间段和基底段)和6节段(基底段)的最小收缩容积到QRS起始点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和最大差值(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测量左心室12个非心尖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距QRS起始点时间标准差(Ts-SD),并对两种方法所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有18例RT-3DE和TDI均检出存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其中QRS间期延长的13例患者中有12例,QRS间期正常的7例患者中有6例;1例QRS间期延长的患者TDI检出存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而RT-3DE未检出存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1例QRS间期正常的患者,两种方法均认为不存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RT-3DE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参数Tmsv-16-SD和TDI左心室12节段Ts-SD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P=0.0001)。结论RT-3DE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检测能够提供与TDI相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估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非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4例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P)患者和20名健康者进行检查,应用QTVI对心尖四腔观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水平、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8个心肌节段的同步组织运动速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无明显改变,左心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基底段和瓣环部较起搏前减小(P<0.05),靠心尖段及中段相对大于基底段和瓣环部;RVOT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增大,以基底段明显(P<0.05),左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减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延长(P<0.001),RVOTP患者起搏后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QTVI显示RVAP和RVOTP患者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的非同步性,且RVAP者更为明显.QTVI是定量评估心脏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组织多普勒显像(TDI)对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的评价,并探讨RT-3DE定量评价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按QRS间期≤120 ms为窄QRS心衰组27例,QRS间期>120 ms为宽QRS心衰组25例,另设正常对照组 30 例,运用RT-3DE获得左心室12节段(基底段和中间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2 -SD)和最大差(Tmsv-12-Dif),采用TDI测量左心室非心尖12节段达收缩峰值速度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最大差(Ts-Dif),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Tm sv-12-SD 、Tmsv-12-Dif 、Ts-SD 、Ts-Dif分别为(10.1±5.5)ms、(34.7±20.1)ms、(15.2±5.7)ms、(47.9±16.8)ms.52例心衰患者中RT-3DE共检出不同步32例(62% ),TDI检出22例(42%),RT-3DE较TDI发现不同步的比例要高(P<0.05),但两者检出的病例并不完全一致.Tmsv-12-SD与Ts-SD,Tmsv-12-Dif与Ts-Dif均为弱相关(r=0.418,P=0.002和r=0.431,P=0.001).结论 对于定量评价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RT-3DE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与TDI相结合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测定心肌梗死患者的Tei指数,与传统方法作对比性研究,探讨QTVI法测量Tei指数在临床评价左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脉冲血流多普勒成像(PW)和QTVI技术,测算30名心肌梗死患者的Tei指数,所有患者均行同位素门控心血池造影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ECT-EF)、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REF)及左心室峰充盈率(PFR)。结果QTVI和PW方法所测Tei指数分别为0.80±0.29、0.73±0.27,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QTVI法测得的Tei指数与ECT-EF、PFR的相关系数较PW高。QTVI法所测二尖瓣环各位点的Tei指数与其门控所测得的局部射血分数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利用QTVI测算Tei指数可准确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为测量Tei指数评价左心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在分析正常人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研究对象分为二组:A组为31例健康志愿者,B组为29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均行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得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Q波起始点距离16节段和12节段容积最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及其最大差(分别为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2Dif)。对组织多普勒显像进行定量评价,得到心电图Q波起始点到等容收缩波峰值、收缩波峰值、舒张早期及晚期波峰值、最大应变的标准差(分别为Tmvc-SD,TS-SD,Te-SD,Ta-SD,TE-SD)。结果:B组的LVEF显著小于A组(P〈0.05)。B组的同步性参数值均大于A组(P〈0.01或P〈0.001)。TIVC-SD,TE-SD与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12-Dif显著相关(r=0.583~0.743,均P〈0.001),Ts-SD,Te-SD与Tmsv16SD和Tmsv16-Dif中等相关(r=0.561~0.605,均P〈0.001),Ts-SD,Te-SD与Tmsv12-SD和Tmsv12-Dif的相关性较弱(r=0.410~0.588,均P〈0.05),Ta-SD与实时三维超声的各参数均不相关(r=0.264~0.383,均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均能够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在诊断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心脏移植后随访的患者30例,根据心内膜活检(EMB)和临床诊断分为排斥组(A组)和非排斥组(B组)。选取健康体检成年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C组)。所有研究对象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脉冲多普勒记录三尖瓣、肺动脉瓣血流图;组织多普勒记录三尖瓣环右室侧壁频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采集右室全容积图像储存光盘并进行脱机分析。结果(1)A、B组左房内径均大于C组(P均〈0.05)。A组右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B组(P〈0.01),B组右室射血分数略低于C组(P〈0.05)。(2)A、B组右室每搏输出量小于C组(P均〈0.05),A组右室体部和流出道部局部射血分数均小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右室流出道部射血分数小于C组。(3)A组三尖瓣环右室侧壁的收缩速度较B组降低(P〈0.05),B组右室侧壁的收缩速度和A峰峰值速度低于C组(P〈0.05)。(4)RT3DE测得的右室射血分数与右室Tel指数及三尖瓣环右室侧壁的收缩速度有较好相关性(r分别为0.592和0.543,P〈0.01)。结论心脏移植术后排斥患者右室收缩功能较正常人明显下降,非排斥患者右室收缩功能较正常人略有下降,实时三维右室射血分数和组织多普勒参数有助于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