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深圳地区慢性肾衰(CR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进行辨证施护.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CRF患者四诊信息资料,探讨深圳地区CRF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 在120例CRF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最少.邪实证中最多为血瘀证,其次为湿浊证、湿热证.结论 深圳地区CRF的中医证候特点是本虚标实,正虚(脾肾两虚)为本,邪实(湿热瘀阻)为标.早期辨证施护对延缓肾功能恶化、改善预后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6.
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湿热证的形成、湿热病理的特点、现代研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指出湿热蕴结是形成肾小球疾病的始动因素且贯穿始终,湿热伤肾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的基本特点,湿热不仅与肾病的病情活动有关,而且也是导致和加重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处理好湿热证,对于控制病情,保护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最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相似文献   

8.
4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460例CRF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中医证型特征、本虚证与标实证的相关性以及肾功能不同阶段、不同原发病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CRF前5位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腰酸膝软、食少纳呆、气短懒言.CRF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最少;标实证以瘀血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水气证、湿热证,风动证最少;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不均衡(P<0.05),而瘀血证在本虚证型中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标实证型中,瘀血证及风动证在肾功能不同阶段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湿热证及水气证分布均衡(P>0.05).本虚证型在导致CRF的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均衡(P>0.05);标实证中,瘀血证、水气证及风动证在不同原发病之间分布不均衡(P<0.05),而湿浊证及湿热证分布均衡(P>0.05).结论 CRF的中医病机主要以脾肾气虚为本、瘀血证及湿浊证为标.  相似文献   

9.
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医温病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基础研究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研制湿热证动物模型;二是进行清热祛湿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中医温病经典理论为指导,在五种因素,六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造模方法,所复制成的湿热证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重复性好及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证中的常见证候之一,也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胃病的诸多症状,都可由脾胃湿热产生.因此,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阳虚枢机不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咸玉  周泉  朱章志 《中医杂志》2006,47(12):886-887
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阳气虚损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阳气易虚,阳虚致消枢机不利,阳气失用。提出阳虚枢机不利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糖尿病之始终。临床治疗糖尿病不能拘泥于养阴清热之陈规,当以温补脾肾之阳(气)、和畅枢机为基本大法,视病情或单用或合用,灵活变通,有的放矢。在治疗过程中要以顾护患者的阳气为要,方能达到“治病必求于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激素依赖型哮喘撤减激素过程中的证候学变化及其治疗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探讨激素依赖型哮喘(SDA)撤减激素过程中的证候学变化及其治疗特点,认为在撤减激素的过程中,SDA患者存在着由阴虚火旺(撤前)→阴阳两虚(撤中)→肾阳亏虚(撤后)的病机演变规律,而痰瘀内阻则贯穿于整个激素撤减过程中.根据其证候学变化建立了中药三步序贯撤减激素的新方案,即撤前滋阴血,清虚热,化痰瘀;撤中滋阴养血熄风,益气温阳活血,化痰降逆平喘;撤后温肾阳,和气血,畅气机.由于三步序贯法根据SDA撤减激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而设计,因而较既往任何一种单一治法更能符合SDA临床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反映了其病机演变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72例功能性胃肠病复合型证候病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卜平  时乐  徐敏  张妮娜 《中医杂志》2005,46(6):451-45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复合型病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采用国内外公认标准,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在SPSS 8.0统计软件包上分析.结果:证候分布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占66.7%;其次与肝气郁结相关,占40.3%;与肾有关的只占5.6%.结论:本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与寒邪、脂餐饮食、精神忧郁、久病、腹部手术创伤等密切相关,病位在胃、肠,病变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是脾虚.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作为现代一种新出现的病种,其复杂多变的病情及演变仍未被中医传统理论全面系统的阐释.本文从阐述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的病理表现、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气虚病机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气虚为HIV/AIDS的基础病机,在脏为脾,涉及五脏.  相似文献   

15.
魏鹏绪  辛随成 《中医杂志》2005,46(12):904-906
目的:对中风后患者背部红外热图进行观察,分析中风病机.方法:采集31例中风后患者及20例普通人的背部红外热图,对比其温度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普通人基本表现为高温区在脊柱区域及背部两侧上部,低温区在背部两侧下部,双侧基本对称.中风后患者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中胸椎段明显失对称;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上背部低温区均出现在瘫痪侧,脑出血后偏瘫患者10例低温区出现在瘫痪侧,5例出现在健侧;2例狂躁症状患者督脉胸椎段出现低温带.结论:中风后病机包括督脉脉气失调和心肺脏气失调;脑出血后偏瘫病机与脑梗死不同;中风后躁狂患者应考虑阳气虚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CCl4大鼠肝硬化成型阶段中医方证病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基于肝硬化中医基本证候病机的认识及中医“以方测证”的思维方法,探讨下瘀血汤、茵陈蒿汤、一贯煎、黄芪汤对CCl4大鼠肝硬化成型阶段的干预作用及方证病理基础。方法 首次以CCl 43ml/kg皮下注射,以后以50%CCl4橄榄油溶液2ml/kg皮下注射,每周2次;第9周开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下瘀血汤、茵陈蒿汤、一贯煎、黄芪汤与小柴胡汤等5个干预治疗组;干预治疗的同时继续造模至12周末取材。观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变化。结果 (1)模型大鼠8周时呈典型的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12周时已形成肝硬化。(2)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下瘀血汤组和一贯煎组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肝组织Hyp含量显著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其中尤以下瘀血汤的改善作用为著;一贯煎的特点是提高血清白蛋白(Alb)含量。结论 CCl4大鼠肝硬化成型阶段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肝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快速增生以及由此引起的组织结构改建是下瘀血汤发挥作用、血瘀阻络方证病机的病理基础;而此阶段的肝实质严重受损,是一贯煎发挥效应、肝阴虚损方证病机的又一病态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以本科20余年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从肺论治来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狼疮复发及改善狼疮预后的辨治思路,以期对临床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学虽无"流感"一词的记载,但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病因多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以及疠气等外感邪气。不同流感病原类型感染,中医病机又有伤寒、温病的区别。通过对北京地区不用病原类型感染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原类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侵袭人体后所表现的中医病证的区别,因此在中医治疗时也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本文通过总结刘清泉教授治疗流行性感冒病例的中医临证经验,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