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上消化道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大出血胃大部分 切除术后近期再出血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985~1998年收治的32全一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28例,妇4例,平均年龄37.5,21例再次手术,治愈15例,6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11例,死亡2例。结论 原发病灶存在和胃肠吻合口出血是主要原因,作者提倡术前术中应用内窥镜以帮助诊断,强调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肠疡用Nissen法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的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胃平滑肌瘤、胃癌各 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例 ,在腹腔镜下用超声刀离断胃周韧带与血管 ,辅以约 6cm的小切口进行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术 ,合并胆囊结石的 2例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4例手术均获成功。结论 :腹腔镜辅助的胃大部切除术难度较大 ,用超声刀完成手术具有止血可靠 ,切割精确的优点 ,若掌握得当 ,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辅以小切口完成胃肠的离断与吻合 ,可减少手术难度 ,节约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食道)回肠错误吻合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早期诊断和治疗该当。方法 对11例胃,食道与回肠吻合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均经再手术治疗,8例痊愈,3例分别死于笛手术后吻合口瘘,MOF,肺部感染。结论 胃(食道)回肠错误吻合的发生与术者粗心大意或经验不足有关;麻醉不满意,切口选择不当及先天内脏畸形或异位与错吻也有一定关系。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钡剂检查。再手术是唯一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421例因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示PGS患病率为4.04%。术后补液量较多(P﹤0.001)及白蛋白(清蛋白)降低程度较严重(P﹤0.001)是PGS的高危因素。经限制性补液及充分的蛋白补充、适当的营养支持,所有病例均于5周内恢复。提示限制性补液及充分、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治疗术后PG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51例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GSC51例,残胃癌发病距胃大部切除术平均时间为15年。3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4例行根治手术,10例行姑息性切除;未能切除的17例中,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6例,空肠造瘘4例,活检术2例,未手术5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个月和13.2个月。未行手术切除的17例GSC患者,于发病后3~11个月内死亡。51例GSC患者中,原溃疡位于胃部者占23.1%(40/173),十二指肠球部占3.8%(11/28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illrothⅡ式和BillrothI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GSC发生率分别为12.8%(41/321)和7.1%(10/14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科手术在GSC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GSC多发生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32例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后再发食管癌、贲门癌的病人再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空肠多发性溃疡1例曾辉患者女性,63岁。12天前出现左下腹持续性隐痛。4天前腹痛加重,呈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8月前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后)。体查:腹部平坦,柔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胆脾未扪及。脐周及左下腹压痛,无肌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小结胃底平滑肌瘤致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出血的经验教训。方法 对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少量出血。发生时间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3个月-8年。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底部平滑肌瘤出血,经手术切除后随访1-6年,均未再发出血。结论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者,术前应尽量明确其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如果术前难以明确,术中绝不能盲目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应作更为详细的探查,特别  相似文献   

10.
<正>肠套叠是胃切除术后一种罕见的并发症,重复肠套叠则更为罕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1例胃癌术后早期并发胃排空障碍及空肠-空肠重复肠套叠的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51岁。术前诊断为“胃癌”,于2016-12-16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Braun吻合术”。术后第4天,病人经口进流食后诉腹胀。腹部查体:上腹稍膨隆,余无特殊。  相似文献   

11.
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适用于基层医院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l99l~2001年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切除术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急诊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通过l~5年的随访,患者一般在术后3~4个月生活,体质恢复到正常水平,能胜任日常工作。l例(1.2%)在2年后出现吻合口溃疡。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去除了溃疡病灶和泌酸环境,达到了根治的目的,且手术安全性高。因此,在基层医院,在患者条件许可时,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应尽可能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对19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胃镜和钡餐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观察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率为78.9%,钡餐为47.4%。手术切除的8例中根治性残胃切除5例均存活≥3年;姑息性切除的3例,术后存活2年2例,18个月1例。行胃空肠吻合6例中4例于6个月内死亡,2例分别存活12.5个月和14个月。5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者仅行肿块活检术。结论: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钡餐。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 31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患者的腹腔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 ,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腹腔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瘘的对照组 (P <0 .0 5)。PTNMIII期病例有 70 .9%发生淋巴瘘 ,远高于对照组 ;行D2 胃切除加 1 1~ 1 5组淋巴结清扫术者中96 .8%发生淋巴瘘 ,亦远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生存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奥曲肽可显著减少淋巴瘘的量。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肿瘤发展程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关系密切 ,奥曲肽对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继发于部分甲状腺 ( 5 0 %~ 70 % )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的发病率和相关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 2 0 0 0年行部分甲状腺切除术 12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血清TSH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 )、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等 ,以确定外科术后甲减的发生率和相关原因。结果  12 10例中有 41例 ( 3 .4% )诊断为甲减 ,其中亚临床甲减 2 8例 ,临床甲减 13例。术后TSH平均水平为 ( 9.2 2± 3 .3 6)mU /L。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的术前TSH水平 [( 1.0 7± 0 .72 )mU /L]相比 ,甲减者术前TSH平均水平 [( 3 .14±1.0 5 )mU /L ]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前、术后的TGA及TPO水平比术后功能正常者明显升高 (P 0 .0 5 )。在年龄、性别或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平均甲状腺片的有效治疗剂量为1mg/ (kg·d) [范围 0 .3~ 1.3mg/ (kg·d) ]。 结论 继发于部分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甲减常见于术前TSH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较高的病例 ,而与年龄、性别或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等因素无关 ,通常是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者 ,且用小剂量的甲状腺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胆囊切除后的结肠癌: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诊断经验,借以探讨结肠癌与胆囊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的发病时间分别是10年者3例(12.0%),12年以上者22例(88.0%)。25例中6例有家族癌症史(24.0%),5例有结肠息肉(20.0%),2例有结肠腺瘤(8.0%)。肿瘤位于盲肠10例(40.0%),升结肠7例(28.0%),横结肠3例(12.0%),降结肠3例(12.0%),乙状结肠2例(8.0%)。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18例,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加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访对早期发现结肠癌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附7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1/7),肾功能衰竭(1/7),腹腔内出血(2/7),肺感染,胸腔积液(5/7),ARDS(1/7),高胆红素血症(5/7),急性排斥反应(1/7)等,存活5例,死亡2例,结论: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原因、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其中残株胆囊切除8例,残株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和取石、T管引流28例。31例(86.1%)获随访,随访3个月-12年,效果优良率为93.5%。结论:引起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主要原因行胆囊切除术时是未遵循辨“辨切辨”三字程序。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诊断上各项辅助检查的准确率不高,必须对各项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必须遵循“辨切辨”三字程序,先切开胆总管、肝总管,再切除残株胆囊。  相似文献   

18.
残胃癌的早期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行根治性切除(其中4例为早期),术后死亡1例,1年内死亡1例,2年内死亡2例,目前仍存活7例(随访2~6年),姑息性切除11例;8例由于肿瘤广泛转移未能切除病灶。结论 进展期残胃癌预后差,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病灶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附89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近 10年 89例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治疗效果 ,对年龄、合并症、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8例行单纯修补 ,11例行胃大部分切除 ;死亡 12例。 70岁以下年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 70岁以上年龄组 (P <0 .0 5 ) ;发病至手术时间 12h以内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 12h以上组 (P <0 .0 5 ,P <0 .0 1) ;合并单种并存病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两种或以上组 ( P <0 .0 5 ,P <0 .0 1) ;MODS两器官受累组的死亡率低于两器官以上组 (P <0 .0 5 )。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 P >0 .0 5 )。结论 对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应以单纯修补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