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08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5.8%,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结论 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和对照组4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组血管搏动指数在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来蕾  段徐  王宁夫 《浙江医学》2010,32(1):57-5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取确诊的PA患者32例(PA组,腺瘤22例、增生10例),同期另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生化指标、血醛固酮(AL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行颈动脉B超及心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仅K^+、LVMt、IMT差异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PA组发生左室肥厚22例(68.75%);形成颈动脉斑块10例(31.25%)。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8例(40.00%);形成颈动脉斑块3例(15.00%)。P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PA组中两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患者发生左室肥厚16例(72.73%);形成颈动脉斑块6例(27.23%)。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6例(60.00%);形成颈动脉斑块4例(40.00%)。两类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3)PA患者中,剔除病程、收缩压、Cr的影响,LVMI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控制病程、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IMT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PA患者LVMI高于EH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EH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伊白沙坦(erbesartan)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162例EH患者服用伊白沙坦150—300mg/d,分别通过超声心动图(UCG)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E,(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问平均收缩N(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谷峰比值(T/P)。结果伊白沙坦治疗6mo后ABPM的各项指标、LVMI、颈动脉IM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伊白沙坦能平稳降低血压,对颈动脉、心脏结构重构均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利用HP SONOS4500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81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22例)和左室非肥厚组(n=59例)。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有无斑块,斑块部位、数目和回声情况;测量内-中膜层厚度(LMT)、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和舒张期内径(Dd);计算颈动脉僵硬度P指数、扩张性(CD)等参数。各项指标分别与正常对照组(n-30)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IMT值、β指数、Ds、D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最高(均P〈0.001)。高血压病组的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最低(均P〈0.001);(2)高血压组LVMI与IMT、P指数、Ds、Dd呈正相关,与cD呈负相关;(3)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特别是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最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均发生变化,其变化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IMT、β指数、Ds、Dd及cD等参数可以预测左室肥厚的发生;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并进行分类,对预测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氨氯地平为对照,观察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80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用氨氯地平)40例,B组(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联用)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压及LVH指标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P〈0.05)。结论两药联用对LVH有协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以及TNF-α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30名健康对照者及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HI),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 EH组3个不同分级间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3个不同分级间血清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与心肌肥厚指数(LVMI)成显著正相关,Y=0.61,P〈0.01。结论TNF—α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左心室肥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病情况、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EH患者,按照WHO的危险分层法将EH患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3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谱勒对3组EH患者双侧颅外段颈总动脉(CCA)进行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率等指标,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低、中危EH组患者CCA的IM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危和极高危EH组CCA的IM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现为颈动脉IMT增厚;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EH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4.6%、75.0%和82.4%,与健康对照组(16.7%)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随着EH危险分层增加而增加,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增加趋势。结论: 颈动脉IMT厚度增加可能是CAS的早期表现;IMT厚度等是超声检查CAS的可靠指标;超声多谱勒能无创、直观动态地了解CAS程度,能为全面评价高血压是否引起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淑霞 《医学综述》2007,13(24):2033-203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及左心室超声检查分析。结果EH组内-中膜(IMT)、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斑块高于对照组;EH组颈总动脉顺应性(CC)和扩张性(CD)较对照组减低。颈动脉所有变化在左心室肥厚组更显著。结论EH颈动脉结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存在相关性,颈动脉变化早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血清中的ICAM-1(sICAM-1)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例高血压患者和106例对照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K469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中sICAM-1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组ICAM-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血压患者中KK基因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E基因携带者高血压患者的厚。高血压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增加,并且血清中sICAM-1水平随着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而增加。结论:在高血压人群中,ICAM-1 K469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E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硬化遗传易感性基因,而且sICAM-1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陈磊  罗时荣  徐玉顺  俞志红 《重庆医学》2018,(9):1186-1187,119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A组(高血压组)140例,B组[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组]75例,C组(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5例,D组(高血压+颈动脉IM T 增厚+左室肥厚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D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C组(P<0.05);B、C、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A组(P<0.05),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B、C组(P<0.05);颈动脉IM T与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胱抑素C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