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介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其载药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缓控释、靶向给药、黏膜给药、生物大分子给药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
微球作为新型给药载体,在提高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尤其在药物缓控释,靶向方面优势明显,而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载体材料。就根据制备微球的常用载体的特点及具体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制备粒径均一、单分散、生物可降解的载药微球对于研发缓控释注射微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制备粒径均一的单分散微球方面已取得成绩的SPG膜乳化法、微流体技术、电喷雾法和声波激发雾化法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影响因素、技术要点及尚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聚乳酸载药微球的研究情况。方法查阅数据库相关文献,较全面介绍了聚乳酸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现状。结果聚乳酸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靶向性和控释性,在目前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结论聚乳酸载药微球在药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的发展为大分子药物靶向及缓控释给药提供更多的方法,但对药物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胶原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极低的免疫原性成为药物载体材料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胶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胶原微球、胶原包衣微球及胶原复合材料微球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基质材料,掺杂入纳米ZnS包裹非甾体抗炎药物布洛芬,制备缓、控释性能优异的载药纳米微球;为研发四代新剂型打下基础。方法利用复凝聚法,通过调整添加基质材料速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制备含ZnS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布洛芬纳米微球,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测试纳米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拟肠液条件下测试所致纳米微球的释放特性。结果含ZnS壳聚糖海藻酸钠布洛芬纳米载药微球的粒径约为80~100nm,载药量为40.2%药物包封率78.2%,ZnS粒径3nm。在水溶液、0.9%NaCl和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吸水膨胀程度小于不含ZnS的载药纳米微球;体外拟肠条件溶出表明含ZnS的载药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缓控释性能,药代动力学特征为被动扩散。结论掺入了ZnS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布洛芬纳米微球,形状圆整,包封率理想,具有良好的缓控释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针对各类口服液体缓控释技术的释药机理、应用特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此类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口服液体缓控释技术进行整理归纳。结果 目前已有基于离子交换树脂和微囊技术的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上市,此外,微球、固体脂质纳米粒、原位凝胶等技术也应用于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领域。结论 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相比于传统固体缓控释制剂,因其口服可接受性良好,剂量调整灵活,给药依从性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壳聚糖-阿拉伯胶为基质材料,在此基础上掺杂入纳米ZnS,利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的载药纳米微球,通过改变ZnS的添加量来提高其所形成微球的缓控释性能。结果表明:在前期摸索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基础上,引入4×10-3 mol ZnS 的壳聚糖-阿拉伯胶吡格列酮微球,形状圆整,包封率理想,具有良好的缓控释性能。  相似文献   

9.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更利于某些特殊患者的服用,提高患者的依存性,现已在普通制剂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制剂。国内外近来已开发上市或正在研制的新型制剂重点以缓释、控释制剂为主,并根据其制备工艺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骨架片、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渗透泵片、缓控释固体分散体制剂、缓控释微囊和微球、包合物缓控释制剂、胃内漂浮片等型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0.
徐晓宏  陶铭  李飞  魏群  龚青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2):3139-3144
缓控释微丸胶囊是常见的缓控释制剂,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缓控释微丸胶囊处方工艺研究是否充分,不仅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本前提,还是满足临床用药的基础。原辅料控制全面、处方设计合理、生产工艺稳定重现等是处方工艺研究的重点。基于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指导原则和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审评中接触到的实际案例,并结合缓控释微丸胶囊制剂特点,围绕缓控释微丸胶囊处方工艺研究关注点,提出处方工艺开发过程中的一般考虑,以期为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和注册申报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微丸作为多单元给药系统的代表.特别是脉冲微丸凭借其良好的释放可调节性,已逐渐成为脉冲微丸制剂的主要研究方向.该文综述了脉冲微丸缓控释制备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脉冲微丸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元振  成光  李洁 《河北医药》2004,26(12):991-992
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粒径在1—40μm之间,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微球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十分迅速。药物制成微球后,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微球根据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非生物降解型;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非靶向制剂和靶向制剂^[1]。  相似文献   

13.
膜控型微丸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丸作为多单元给药系统的代表,特别是膜控型微丸凭借其良好的释放可调节性,则逐渐成为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膜控型微丸缓控释制备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缓控释微丸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因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的一大热点。现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介绍了近年来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在静脉、肌内、皮下、鞘内及靶部位给药方面的研究状况,涉及微球、脂质体、纳米粒及原位凝胶等剂型,评价了该类制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5.
采用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polylactie acid,PLA)载硫酸庆大霉素复合微球.通过正交设计实验优选PLA载药微球的最佳实验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乳法制备的铁酸钴(CoFe2O4)制备了PLA/CoFe_2O_4载硫酸庆大霉素复合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铁酸钴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生物数码显微镜对聚乳酸载药微球和PLA/CoFe_2O_4载药微球进行了微观结构的表征和分析.结果 表明两种载药微球呈规则球形,表面光滑,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0μm.通过体外模拟释药试验考查了PLA载药微球和PLA/CoFe_2O_4载药微球的释药性能.结果 表明聚乳酸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明显的药缓控释作用,PLA/CoFe_2O_4载药微球药物释放持续的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6.
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鹤  周建平 《药学进展》2004,28(10):441-446
按照注射液中粒子大小对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进行分类,概述了缓控释注射剂的发展与基本特点,着重阐述在体凝胶、纳米囊、纳米粒、乳剂及微球、微囊等注射剂的制备方法、释药特性。液体型缓、控释注射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输注系统,是国内外药物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孙蕊  陈思浩  邢晨晨 《中国医药》2011,6(6):764-765
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在体内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由于PLGA易于合成、质量稳定,具有生物兼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机械强度、降解速度可调节性和良好的可塑性,自2000年后被大量用作微球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微凝胶是一种具有分子内交联网状结构,粒径在0.1~100 μm之间的功能性聚合物,具有粒径小、载药量高、环境响应性灵敏、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药物缓控释系统中的应用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在查阅近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微凝胶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制备材料及在药物缓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聚乳酸乙醇酸(PLGA)是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已取得了美国FDA的批准,用于组织工程支架和药物载体。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近20年来成为小分子药物、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DNA、RNA或多肽类)化合物的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对于PLGA微球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疫苗类、激素类、抗生素类、抗肿瘤类、神经营养物质类等药物控释制剂。主要介绍近5年来这些药物微球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开发利用PLGA作为药物载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缓控释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效平稳、释药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述了渗透泵型、骨架型、脉冲型、包衣型、微丸、胶囊及微囊制剂的研究进展,为研发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缓控释药物提供参考,对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心血管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