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对48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表达(r=-0.248,P<0.01)、亲子沟通(r=-0.276,P<0.01)与孤独感呈负相关.②亲子沟通在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115,-0.031],中介效应为0.42,占总效应的39.34%.③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情绪表达对亲子沟通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情绪表达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亲子沟通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情绪表达通过亲子沟通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作用.方法 采用亲子沟通问卷对156名在校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出亲子沟通问卷得分偏低、适合进行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40名进行团体箱庭心理干预活动,并进行后测.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得分比较:①父亲的亲子沟通得分,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24,P<0.001);②母亲的亲子沟通得分,虽然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得分低,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3.593,P>0.05);③从父母总的亲子沟通得分上看,非留守儿童要明显高于留守儿童,而且差异显著(F=7.681,P<0.01);④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心理干预情况的前后测比较:这40名亲子沟通较差的留守儿童,通过团体箱庭的心理干预后,亲子沟通质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与父亲的沟通(F=15.390,P<0.001)、与母亲的沟通(F=6.923,P<0.01),还是与父母总的沟通(F=11.889,P<0.001),后测成绩都明显高于前测,且前后测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 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质量的提高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孤独感现状,探讨老年人孤独感与孝顺期待、成年子女间的亲子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孝顺期待问卷、接受亲子支持问卷、给予亲子支持问卷对长沙市区423位年龄60~94岁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孤独感平均得分为39.8(s=7.3);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收入水平等影响因素后,接受亲子支持(OR=2.208,P=0.006)、给予亲子支持(OR=2.056,P=0.01)和孝顺期待(OR=1.872,P=0.027)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孝顺期待直接影响孤独感,同时还通过给予亲子支持、接受亲子支持间接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结论:老年人孝顺期待以及与亲子之间的互动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3类老人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运用心理弹性量表、老年人社会支持测定量表、生活定向测验、一般自我效能问卷对375名老人进行调研.结果:与中国社区人群相比,同堂老人的心理弹性差异不显著(P>0.05),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显著偏低(t=-2.512,-3.363;P<0.05),同堂老人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F=5.234,P<0.05);心理弹性高分组的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的得分高于心理弹性低分组(P<0.001);3类老人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显著相关(r=0.31~0.55,P<0.001),且杜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是3类老人心理弹性显著的预测变量(β=0.181~0.271,P<0.05).结论:同堂老人的心理弹性高于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是城市社区3类老人心理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 探讨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对99名小学留守儿童和68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但在陪伴维度上老师的支持高于父母;与对照组儿童和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陪伴支持较少;小学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以及父母的工具性支持和肯定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值:3.09~5.07,P<0.05);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β=-0.37,P<0.01).结论 小学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大部分社会支持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模式上却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问卷(FQQ)、同伴关系提名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268名留守儿童和2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组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组;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的冲突与背叛因子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友谊质量因子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同伴积极提名显著负相关,与社会偏爱分数和社会影响力分数显著负相关;③高孤独感组在友谊质量的帮助与指导、肯定与关心、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低孤独感组;冲突与背叛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④不同社交地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较发现,受欢迎组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P=0.034)和被忽视组(P=0.005);⑤友谊质量和社交地位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回归分析显示,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与交流”因子负向预测孤独感,同伴接受性正向预测孤独感.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与其孤独感密切相关.高孤独感的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系少并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  相似文献   

7.
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UCLA孤独量表对204名贫困生和19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高师贫困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058,P〈0.05),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的差异不显著;②高师贫困生的社会支持不存在性别差异,支持利用度年级差异显著(F=3.328,P〈0.05),大一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③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高师贫困生孤独感差异显著(F=26.737,P〈0.001),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④回归分析表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客观支持均能负向预测孤独感(β=-0.276,P〈0.001;β=-0.230,P〈0.01;β=-0.174,P〈0.05)。结论高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客观支持存在差异,高师贫困生支持利用度的年级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CD-韧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总体得分较高,且婚龄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韧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381,P<0.01);②心理韧性总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53,P<0.05)。其中,主观支持维度与心理韧性有显著正相关(r=0.274,P<0.05),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r=0.274,P<0.05)。结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支持能预测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社会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农村小学3-5年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①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伴拒绝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亲子依恋、同伴喜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②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亲子依恋、同伴拒绝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P<0.05);③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同伴拒绝、父子依恋共同预测孤独感,解释率为41%。结论:三种社会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团体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人编制的团体依恋问卷(ECR-G)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91名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年级变量在团体依恋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3.16,P<0.05);②团体依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0.162,P<0.01);③高师生团体依恋的回避维度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t=-9.116,P<0.001).结论 高师生团体依恋对孤独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其团体依恋来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某大学2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在家庭功能的角色扮演、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得分以及孤独感、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庭内支持与社会总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t=2.643,2.661,2.812,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各维度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市某大学374名学生,分别用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孤独量表、信任他人量表和人脸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微博使用者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2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未使用者(t=-3.907,-2.060;P0.01),而在社交回避因子上,微博使用者得分显著高于未使用者(t=2.890,P0.05);2自尊与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幸福感呈正相关(P0.01),而与社交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P0.01),与社交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P0.01);社交回避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与人际信任、幸福感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与非使用者相比,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差;微博使用者的自尊、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孤独感、人际信任及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硕士研究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现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太原市3所大学的3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人际信任(t=4.221,P0.001)和支持的利用度(t=-3.375,P=0.001)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支持(t=2.268,P0.05)、社会支持总分(t=2.292,P0.05)在是否婚恋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在年级上存在差异(F=3.17,P0.05);②人际信任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存在负相关(R=-0.21,P0.05),和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R=0.32,P0.05),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01);③通过逐步回归,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29.6%的变化量。结论研究生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两两呈显著相关,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南昌市9所高校的764名大学生采用Campbell幸福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孤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各因子及总分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②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孤独总分、朋友支持、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4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解释量最大(R2=0.197,F=40.79,P<0.001);③路径分析表明,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对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产生影响。结论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②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增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30名医学院校大二学生,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第25题“是否有轻生想法”与孤独量表(UCLA)调查其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程度.结果 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6%.所属专业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36,P<0.05);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x2=7.764,P<0.01).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医学生有更高的孤独感,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 =4.005,P<0.001).结论 医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孤独感相关.医学院校应重视学生孤独感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降低孤独感水平扼制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05名赴川灾难救助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已婚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情绪反应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未婚救助者(t=-2.025,P0.05);接受培训的救助者与未接受培训的救助者相比,前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t=-3.521,P0.01)、生理反应因子得分(t=-2.543,P0.05)和总分(t=-2.287,P0.05)均显著低于后者;经历短时间救援工作的救助者与经历长时间工作的救助者相比,前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t=3.687,P0.001)、生理反应因子得分(t=2.104,P0.05)和总分(t=2.674,P0.01)均显著高于后者;2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行为反应(P0.05)、认知反应(P0.01)和总分(P0.01)分别与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情绪反应与社会支持总分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状况,已婚救助者轻于未婚救助者,接受培训的轻于未接受培训的,经历长时间工作的轻于经历时间短的。社会支持状况越好的救助者,其所受的替代性创伤的程度越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自我和谐是否在家庭气氛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3个量表为测量工具,以武汉某初中和高中部分班级学生321人为被试,分析他们的家庭气氛、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中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生(Wilks'λ=0.96,F=4.48,η2=0.041,P<0.01).女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明显高于男生(Wilks'λ =0.94,F=6.52,η2=0.058,P<0.00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家庭气氛与情绪孤独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8(P <0.05),在家庭气氛与社交孤独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61(P <0.05).结论 ①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对于孤独感的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家庭气氛是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差异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农村地区6所学校3~6年级小学生1345名(留守儿童744名,非留守儿童601名),使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的得分,比任何类型的留守儿童均低(F=12.800,6.145;P0.01)。仅父亲外出打工和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存在差异。非留守儿童以及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较高,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9.
家庭功能及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孤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对农村老年人孤独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安徽省三个乡镇5652名≥60岁的农村老年人,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独孤平均得分为41.92±9.22分。高年龄组、文化程度低、未婚、离异或丧偶、家庭经济收入低、家庭人口数少、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不好的老年人,孤独评分较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功能、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等变量可显著预测孤独。结论:农村老年人孤独较为普遍;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孤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