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孤独感、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错失恐惧的关系,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错失恐惧量表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对62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与错失恐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 P0.01),孤独感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44, P0.01),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23, P0.01);②孤独感不但对错失恐惧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42, P0.01),还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接对错失恐惧产生影响。结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孤独感与错失恐惧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孤独感状况及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使用孤独分类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4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 ①友谊、集体关系上的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1.98,2.02;P均<0.01),友谊关系、家庭关系和集体关系上的孤独感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著(F=6.20,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主效应(R。=0.063,P=0.000;R。=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了解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孤独感量表、社会幸福感量表对5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91,0.433;P0.05),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两两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0.226,0.371,0.433;P0.05),而社会支持、社会幸福感和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407,-0.381;P0.01);②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均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幸福感(β=0.92,1.18;P0.001),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间接路径对社会幸福感产生影响,且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还可通过第三条间接路径即孤独感的独立中介作用对社会幸福感产生影响(β=0.17;P0.05)。结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社会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两者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对48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表达(r=-0.248,P<0.01)、亲子沟通(r=-0.276,P<0.01)与孤独感呈负相关.②亲子沟通在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115,-0.031],中介效应为0.42,占总效应的39.34%.③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情绪表达对亲子沟通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情绪表达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亲子沟通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情绪表达通过亲子沟通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网络成瘾。结论: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自我隐瞒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将800名大学生分为网络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应用自编背景信息调查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量表对其进行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情绪孤立(t=3.273,P=0.002)、社交孤立(t=5.904,P=0.000)、情绪孤独(t=4.721,P=0.000)、社交孤独(t=5.679,P=0.000)4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4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相关非常显著(r分别为0.133、0.206、0.223、0.254),大学生的情绪孤立(β’=0.099,P=0.000)、社交孤立(β’=0.154,P=0.000)、情绪孤独(β’=0.134,P=0.000)、社交孤独(β’=0.167,P=0.000)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结论孤独感是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对网络成瘾的治疗应当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765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家庭氛围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心理韧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01);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能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其中情绪控制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9.43,P0.01);心理韧性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其中人际协助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10.57,P0.01)。结论心理韧性可能是影响初中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首次夏秋季入伍新兵情绪社交孤独感的状况。方法应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部队2013年564名入伍新兵进行整群抽样测试研究,然后对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ESLI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相关;②新兵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国内青年常模(t=9.48,8.5,15.39,14.88,8.57,11.94,8.59,13.96,6.90,6.96;P0.01)、军人新兵常模(t=19.53,14.29,19.07,19.89,18.14,13.13,21.72,23.68,23.91,13.11,21.47;P0.01);③不同性别的新兵孤独感各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t=3.516,4.392,3.481,3.855;P0.01),是否独生子女对孤独感影响无显著性差异;④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情绪孤立与社交孤立有显著性影响(F=3.746,6.241;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高中组新兵得分明显高于中专组;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情绪孤独、社交孤独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2013年入伍新兵的孤独感较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新兵的孤独感受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男兵和高中文化的新兵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与老人的孝顺期待、子女间亲子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亲子社会支持问卷对四川自贡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常模(t=8.326,P<0.001);低亲子支持的农村老人孤独感显著高于中、高亲子支持的农村老人的孤独感(F=8.121,P<0.001).结论 ①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较高;②亲子社会支持对老人的孤独感体验有显著的影响,老人的亲子支持越低,孤独感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的现状,分析孤独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UCLA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7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并与84名其他疾病类型的患者比较。结果:①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孤独感及抑郁的均值来看,孤独感和抑郁分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抑郁症患者三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与中国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t=7.190,P0.01);②客观支持在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t=2.519,P0.05),社会支持在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F=4.705,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7,P0.01),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301,P0.01),抑郁与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62,P0.01);④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情绪;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比复发患者高,已婚患者的社会支持比未婚患者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越高,孤独感越少,抑郁情绪越少;孤独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孤独量表(UCLA)与社会技能量表(SSI)对54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和342名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技能、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尝试性探讨。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成瘾大学生(t=-3.25,P=0.02);网络成瘾大学生在情感感受性(ES)(t=2.12,P=0.03)和社会控制性(SC)(t=3.05,P=0.03)显著低于非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技能呈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正相关;社会技能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成瘾。孤独感在社会技能和网络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36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①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在0.12至0.28之间,P<0.05);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8,r=-0.47,P<0.001).②自我和谐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当自我和谐进入回归方程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10,t=1.87,P=0.06);自我和谐在社会支持与消极情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当自我和谐进入回归方程时,社会支持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8降为-0.16(t=-3.21,P=0.001).③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和谐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变量.结论:社会支持通过自我和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孤独量表(UCLA)对菏泽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状况不容乐观,孤独感总得分为(42.12±8.291)分,高分组占64.1%,中间组占20.1%,低分组占15.8%;②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423,P0.001)、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137,P0.01),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470,P0.001);③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孤独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积极应对方式解释量为29.66%、消极应对方式解释量为2.947%。结论: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家庭亲密度对孤独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孤独感及其产生基础,了解孤独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与性质性孤独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对113名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的因子分析中各提取出三个因子,即情感孤独因子、社交孤独因子及孤独程度因子。其中,社交状态孤独因子与社交特质孤独因子得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状态孤独量表总分与特质孤独量表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73,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情绪智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457名大学生[男生205名,女生252名;来自城市231人,来自农村226人;年龄15~24岁,平均年龄(20±2)岁],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情绪智力量表(EIS)及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分别测量其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及孤独感的水平。结果:女生的EIS评估自我情绪和评估他人情绪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的UCLALS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或P0.01)。依恋焦虑既直接预测孤独感(β=0.38,P0.01),又通过情绪智力间接预测孤独感(β=0.33,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2.3%;依恋回避既直接预测孤独感(β=0.45,P0.01),又通过情绪智力间接预测孤独感(β=0.39,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是13.2%。结论: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在成人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具体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是否起到中介效应。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之间均呈正相关(r=0.20,0.26,0.11;P0.05)。负性情绪与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0.29;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P0.01);(2)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通过两条途径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并且数据显示两条中介作用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孤独体验水平并进行差异比较。方法本文使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对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1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体验普遍,其中情感孤独高于社会孤独(12.6310.95);2总体孤独感(t=2.394,P0.01)、情感孤独(t=2.292,P0.01)在性别上,总体孤独感(t=7.640,P0.001)、社会孤独(t=1.96,P0.05)、情感孤独(t=9.959,P0.001)在恋爱与否上,总体孤独感(F=2.959,P0.05)、社会孤独(F=3.631,P0.05)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社会孤独(F=2.336,P0.01)在健康情况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孤独感(t=1.638,P0.05)在性别上,情感孤独(F=1.207,P0.05)在家庭经济水平上,总体孤独感(t=0.567,P0.05)、社会孤独(t=0.785,P0.05)、情感孤独(t=0.241,P0.05)在是否独生子上,总体孤独感(t=1.127,P0.05)、社会孤独(t=1.502,P0.05)、情感孤独(t=0.521,P0.05)在生源地上,总体孤独感(F=0.216,P0.05)、情感孤独(F=0.266,P0.05)在健康情况上,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校硕士研究生存在较普遍的孤独感,且情感孤独较为严重;性别、恋爱与否、家庭经济水平、健康情况等方面孤独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生源方面尽管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探讨网络成瘾、自我效能和孤独感三者的联系,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为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孤独、网络成瘾行为提供指导。方法:方便抽样法抽取华北理工大学21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调查,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网络成瘾总体状况处在一个正常使用网络范围的水平;自我效能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性别在自我效能感(t=2.160,P0.05)上存在显著的差异;(3)不同年级在自我效能感(F=4.717,P0.01)、孤独感(F=3.367,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网络成瘾(F=1.973)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两两比较后发现大一与大二、大三在自我效能感、孤独感上有统计学意义,大一与大四在自我效能感上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专业在孤独感(F=4.48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网络成瘾(F=1.589),自我效能感(F=2.134)上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5)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r=-0.228,P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r=0.360,P0.01)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6)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网络成瘾对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中,在P=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自我效能感、网络成瘾能够很好的预测大学生孤独感。结论: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普遍较高,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大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处于正常使用网络范围水平,网络成瘾越严重孤独感水平越高。回归分析显示网瘾和自我效能感能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一般攻击模型,从认知和情绪双路径的视角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河南省81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线下攻击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社交焦虑、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还通过认知和情绪的双路径即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并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