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动力学特征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关系,为探索如何通过改善母亲养育方式促进家庭动力学特征良性互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的4个纬度以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子,对35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35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SSFD家庭气氛和系统逻辑维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86,P0.01;t=2.428,P0.05);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t=-2.122,P0.05),母亲偏爱因子得分高于正常组(t=2.165,P0.05);3EMBU中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得分与SSFD中家庭气氛、个性化、疾病观念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363,-0.449,-0.349;P0.05),EMBU中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SSFD中个性化和系统逻辑呈显著正相关(r=0.475,0.398;P0.05),EMBU中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68,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母亲养育方式和家庭动力学特征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母亲低情感温暖和理解或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的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不良的互动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特征的关系,为探索如何通过改善养育方式促进家庭动力学特征良性互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相应的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儿童84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84例.对两组儿童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SSFD)评定家庭动力学特征的4个维度,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定父母养育方式11个因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SSFD家庭气氛[(26.1 ±7.3) vs.(22.5±6.9),P<0.01)]、系统逻辑维度[(16.9 ±4.6) vs.(15.1±3.5),P<0.05]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53.3±10.6)vs.(56.6±9.6),P<0.05],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得分高于正常组[(12.1±2.8)vs.(10.9±3.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MBU中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β=-0.23、-0.28)、个性化(β=-0.26、-0.20)、疾病观念(β=-0.09、-0.09)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EMBU中父亲过分干涉得分与SSFD中个性化得分呈正相关(β=0.46,P<0.01),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得分与SSFD中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呈正相关(β=0.28、0.18,均P<0.05);EMBU中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SSFD中家庭气氛维度呈正相关(β=0.5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低情感温暖和理解或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可能与家庭动力学不良的互动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4.
消极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方法以3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积极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r=0.05~0.18),但消极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显著相关(r=0.09~0.38,P〈0.05或P〈0.01),并且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发现消极完美主义对父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心理健康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Sobel检验发现消极完美主义对父亲偏爱被试与心理健康间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ZF4=1.03,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以消极完美主义为中介,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状况。方法:采用Armsden和Green- berg编制的父亲、母亲及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北京地区830名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1)IPPA三个分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0.93;验证性因素分析NNFI和CFI结果均在0.95以上。(2)男生对母亲依恋(3.8±0.8)和同伴依恋(3.8±0.6)的得分高于对父亲依恋(3.6±0.7)的得分(F=9.2,P<0.01);女生对同伴依恋得分最高(3.9±0.6),对母亲依恋得分其次(3.7±0.8),对父亲依恋得分最低(3.4±0.8)(F=61.0,P<0.01)。(3)男生对父亲依恋得分高于女生(3.6±0.7/3.4±0.8,F=8.6,P<0.01);女生对同伴依恋得分高于男生(3.9±0.6/3.8±0.6.F=11.7.P<0.01)。(4)初一年级青少年对父亲(3.7±0.7)和母亲(3.9±0.8)的依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父亲: 3.3-3.5±0.8-0.9;母亲:3.5-3.7±0.7-0.8)。(5)同伴依恋在信任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F=2.72,P<0.05)。女生对同伴的信任维度分数随年级变化不大(4.1-4.2±0.6-0.7),但是男生在初一(4.1±0.8)和高一(4.1±0.7)对同伴的信任较高,初二(3.8±0.8)和高二(3.8±0.7)对同伴的信任较低。(6)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维度间呈正相关(r=0.20-0.47,P<0.01)。结论:IPPA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考察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关系;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方法:采用父亲在位量表、成人依恋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某高校18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依恋安全、父亲在位中与家庭代际关系、与父亲关系显著负相关(r=-0.457,-0.276,-0.306;P0.01),与依恋焦虑、父亲在位中父亲影响显著正相关(r=0.550,0.063;P0.01);依恋焦虑与父亲在位中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显著正相关(r=0.331,0.316;P0.01),依恋焦虑与父亲在位中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显著负相关(r=-0.239,-0.245;P0.01),与父亲影响显著正相关(r=0.114,P0.01);(2)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22,P0.001),且成人依恋在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在位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能通过成人依恋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主性、依恋与初中生偶像崇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自主性量表、依恋量表和偶像崇拜量表对192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年龄、情绪自主性、依恋的同伴因子、依恋的沟通因子与初中生偶像崇拜呈显著性正相关( r=0.354~0.562),依恋的父母因子、信任因子和疏远因子与初中生偶像崇拜呈显著性负相关(r=-0.257~-0.443);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对初中生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30.6);高度的情绪自主性、高同伴依恋和低父母依恋能有效地预测初中生的偶像崇拜(β=0.243,0.387,-0.184;P均=0.001);低信任和低疏远能很好地预测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强烈个人化倾向(β=-0.339,-0.291;P均=0.001)。结论:媒体偶像为初中生从父母依恋向同伴依恋过渡提供了一个"虚假的第二朋友群体",对单一偶像的强烈依恋不利于初中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卫校女生成人依恋及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卫校女生成人依恋及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方法:以成人依恋问卷(AAQ3.1)、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为测试工具,对180名护理专业一年级女生进行了测评。结果:①成人依恋和父母教养方式大部分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519与0.570之间;自尊与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AAQ的对母亲理想化、记忆因子有显著正相关,与AAQ的母亲不爱、父亲不爱、母亲嫌弃、父亲嫌弃及对父亲愤怒因子显著负相关。②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记忆(R^2=0.140,β=0.374)、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及父亲过度保护(R^2=0.181,β分别为0.349,0.384,-0.247)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自尊。结论:卫校女生的自尊水平受到早期依恋经验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影响,进一步验证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湖南省长沙市两所中学抽取481名青少年作为被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范肖冬情感量表和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家庭功能和父子依恋均与青少年情绪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r=0.18,0.37;P0.01);家庭功能和父子依恋对青少年情绪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6,0.34;P0.01);父子依恋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情绪健康之间发挥完全的中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女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对于青少年群体,家庭功能通过提高父子依恋质量进而影响情绪健康,良好的父子依恋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男生中,家庭功能对情绪健康的影响完全通过父子依恋来实现,但对于女生,除了父子依恋的中介作用,还有家庭功能对情绪健康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49名年龄12~18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结果 父母依恋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4维度均与父母依恋相关没有显著意义(P>0.05);父母依恋不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消极维度与父亲焦虑相关有显著意义(P=-0.195,P<0.05);父母依恋不一致时,母亲回避、母亲焦虑与子女依恋家庭消极维度显著相关(P=-0.238,0.292,P<0.05),母亲焦虑与子女家庭依恋依赖维度有显著相关(P=0.238,P<0.05).结论 父母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受父母依恋一致性影响;母亲依恋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比父亲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更紧密;从各维度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与用类型方法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家庭动力在家庭应激事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5970名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施测系统家庭动力量表、SCL-90以及自编的家庭应激事件题目,采用带乘积项的层次回归和方差分析检验调节效应。结果非应激组和应激组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有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家庭动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86,P0.05),层次回归中的乘积项系数显著(β=-0.145,t=-2.535,P0.05),方差分析中的交互效应显著(F=6.785,df=1,P0.01)。结论家庭应激事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动力对家庭应激事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家庭动力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外来中学生与上海本地学生自尊、家庭功能以及学校适应的状况,并探讨家庭功能、学校适应及社会经济因素对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共收集浦东612名初中生自尊、家庭功能、学校适应及一般社会人口学的数据。结果:①外来中学生多为农村户籍,且住房状况、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P<0.001)。②外来中学生自尊、学业适应、同伴关系、家庭亲密与适应得分均显著低于本地学生。③社会经济因素、学校适应、家庭亲密对初中生自尊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结论:外来中学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同伴关系、家庭经济水平特别影响外来中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全国6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6所高校的303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社会支持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处在中等水平(x珋=2.836,稍微低于理论中数3),而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152,P0.05);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在学校上均有显著差异(F=5.488,P0.01;F-2.430,P0.05);不同家庭经济地位水平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上均有显著性差异(F=5.823,F=3.275;P0.05);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有显著性差异(t=-3.306,P0.01);就业压力总分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现负相关(r=-0.140,P0.05),就业压力总分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120,P0.05);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学校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家庭经济地位水平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与支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中生社会支持现况,探讨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家庭功能评估表(APGA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抽取福建省某市2所高中2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者社会支持总分与主观支持分有差异(t=3.05,P<0.05);②寄宿生与走读生及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生客观支持分有差异(t=2.95,P<0.05);③男女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有差异(t=-2.87;P<0.05);④高中生家庭存在功能障碍现象严重(59.3%),并与社会支持度存在正相关(F=9.79;P<0.001)。结论高中生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且与家庭关怀度存在一定关联,应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3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测查。结果1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达到16.6%;2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4母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情感温暖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以高中生与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学生行为问题问卷为测试工具,对282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男生违纪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神经质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1)。②高中生的大部分行为问题与父母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退缩和神经质与同伴疏离呈显著负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男生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11%,8%,21%,19%;对女生的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21%,22%,20%,32%。结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问题有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social relations,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sample of 19,487 school‐aged childre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2013–2014 wave of the 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conducted with Amos (version 21) to test our theoretical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S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whereas parent–child relations, peer relation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elicited complete medi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S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relev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we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自我和谐是否在家庭气氛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3个量表为测量工具,以武汉某初中和高中部分班级学生321人为被试,分析他们的家庭气氛、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中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生(Wilks'λ=0.96,F=4.48,η2=0.041,P<0.01).女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明显高于男生(Wilks'λ =0.94,F=6.52,η2=0.058,P<0.00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家庭气氛与情绪孤独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8(P <0.05),在家庭气氛与社交孤独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61(P <0.05).结论 ①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对于孤独感的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家庭气氛是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