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方法: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tmax延迟,MRT0-t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tmax延迟,MRT0-t缩短。结论: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HPLC-MS技术比较配伍甘草前后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的特征峰在量和质上的异同,阐明配伍对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特征图谱的影响。方法:应用HPLC法建立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的特征图谱,考察该方法的可靠性,测定附子、缺附子四逆汤、四逆汤中生物碱的特征图谱,并采用HPLC-MS检测推测特征峰的组成。结果:所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好,可用于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特征图谱的研究;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为参比峰,标定了18个特征峰,其中8个特征峰来源于附子,8个特征峰来源于干姜和甘草水煎液,2个特征峰共同来源于二者;配伍后来源于附子的10个特征峰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甚至特征峰消失;结合文献推测来源于附子的10个特征峰。结论:配伍对四逆汤中来源于附子的特征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溶出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采用串联质谱ESI 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 :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 :合煎组与混合组 ,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 ,说明 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 (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 ) ,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 ,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八味地黄汤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药味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附子配伍组方的科学内涵,为科学阐释八味地黄汤配伍规律提供化学依据。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山药、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共煎液以及次乌头碱加山茱萸、山药共煎液进行系统考察。结果次乌头碱加山药、山茱萸,附子加山药等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高;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低;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八味地黄汤中乌头碱和中乌头碱水解和溶出比较完全,次乌头碱的含量较少,次乌头碱的减少是由于水解以及溶出受到抑制导致。其中山茱萸对制附子起减毒作用,其减毒机制主要是抑制了制附子中次乌头碱的溶出。而山药则能导致附子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RP-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用Magic C18AQ色谱柱;乙腈-水(0.1%三乙胺)二元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5nm。[结果]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65~665μg.mL-1,6.05~605μg.mL-1和5.80~580μg.mL-1。该方法回收率新乌头碱为98.77%(RSD=0.41%),乌头碱为101.3%(RSD=1.55%),次乌头碱为97.48%(RSD=1.34%)。[结论]RP-HPLC梯度洗脱法能将乌头类生物碱很好地分离检测,提高了时效,减少了误差,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生川乌与不同比例的生半夏配伍水浸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方法:将生川乌与生半夏分别按1∶0、1∶0.125、1∶0.25、1∶0.5、1∶0.75、1∶1、1∶2的比例配伍,采用HPLC法测定各比例配伍样品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氯仿:三乙胺(70∶30∶2∶0.1),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5nm.结果:乌头碱在1.5μg/ml-25.0μg/ml(r=0.9996)、新乌头碱在17.0μg/ml-85.0μg/ml(r=0.9998)、次乌头碱在16.0μg/ml-160.0μg/ml(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随着生半夏配伍比例的增加,生川乌中3种生物碱的溶出量逐渐降低.结论:生半夏可降低生川乌水浸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溶出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参附汤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柱温25℃,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7nm。[结果]新乌头碱在0.005~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8.4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1%;乌头碱在0.005~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9.88%,RSD为1.57%;次乌头碱在0.005~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9.67%,RSD为1.75%。[结论]该方法学考察符合定量要求,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参附汤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为参附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研究附子的配伍规律,阐明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服时产生毒性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附子加干姜、附子加甘草、附子加白术、次乌头碱对照品加白术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次乌头碱与白术、附子与白术、附子与人参汤、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中次乌头碱质量分数较高。结论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产生的毒性是由人参汤中的白术抑制了附子中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导致双酯型生物碱水平过高而引起的。甘草和干姜对附子具有解毒作用,人参亦不会导致共煎液的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麻附甘胶囊中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及双酯型生物碱限度检查的方法。方法:采用Agela苯基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2 nm测定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A:乙腈-四氢呋喃(25∶15),B:0.03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1%磷酸),A∶B(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2 nm对双酯型生物碱进行限度检查。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0.066~0.65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苯甲酰乌头原碱在0.016~0.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0.016~0.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双酯型生物碱检测限分别为:乌头碱8 ng,次乌头碱8 ng,新乌头碱8 ng。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为麻附甘胶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赤芍白芍划分的本草学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分赤芍与白芍,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均来源于多种芍药属野生植物。宋代以根的颜色划分赤芍与白芍,元朝至清代以花的颜色为划分依据,近代则以是否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等为依据。宋代至明代时期,赤芍与白芍均多为栽培观赏芍药,由于医家对野生芍药的推崇,最终选育了单瓣花的药用栽培芍药。当前的芍药类药材的划分方法形成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龙归酒的饮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和30d喂养试验进行检测。结果龙归酒小鼠经口MTD〉20.0g/kg体重,属无毒级;小鼠骨谴微核试验、小鼠精于畸形试验和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无遗传毒性;30d喂养试验受斌物各剂量组大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主要脏器在外观形态和病理组织学上均未见异常变化,未显示明显毒性作用。结论龙归酒可安全饮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讲授《中药学》课程时发现,有多味中药在由邓中甲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及其它版本的《方剂学》教材的一些方剂中的作用解释有些欠妥,现列出四味中药:五味子、桔梗、当归、白芍,望与君共同探讨其在方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柴胡与黄芩配伍抗病毒增效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因流感病毒引起感冒、发热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病毒唑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柴胡一黄芩配伍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抗病毒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W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柴胡黄芩药对具有较好的抗病毒增效效果,适宜临床治疗,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疗效较好的体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亭  徐暾海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柴胡为常用疏肝解郁中药,其抗抑郁作用备受中医界关注,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柴胡的文献,对以柴胡为主要药物的复方的临床疗效和现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柴胡作为肝经引经药,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等经方治疗抗抑郁证临床疗效显著。药理实验研究也提示柴胡类经方及一些自拟的经验方已经成为治疗抑郁证的主要方剂,其中单味药柴胡发挥了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是重要的抗抑郁中药之一,且柴胡的有效组分柴胡皂苷是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成分,药理机理可能涉及单胺类递质及受体表达、乙酰胆碱转移酶蛋白及基因表达、抗免疫炎症损伤及抗凋亡等途径。因此,对柴胡抗抑郁作用的深入研究,对揭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发抗抑郁新药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南沙参、北沙参及防风的本草历史、药源调查、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情况进行了总结。为掌握三种中药相互联系及研究进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改进血府逐瘀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成药中的当归、川芎、甘草、牛膝、枳壳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空白无干扰。[结论] 所建立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方法可靠,可作为血府逐瘀颗粒的定性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乌鸡白凤颗粒中黄芪等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巧玲  肖志勇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18(3):174-176,F003
用薄层色谱法对由20味中药组成的乌鸡白凤颗粒中的香附,黄芪,甘草,白芍进行了定性鉴别,结果表明,重现性及专属性好,结果满意,可作为修订质量标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关小彬 《河北医学》2009,15(6):666-669
目的:建立龙胆外洗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龙胆洗液中百部、苦参、当归进行定性鉴别;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龙胆外洗液中主药黄芩中含的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法能准确鉴定出制剂中百部、苦参、当归;黄芩苷在4.0ug/mL~4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1.44%(n=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作为龙胆洗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