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媒体材料效果评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4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媒体材料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材料效果。该材料由课题组于2003-2005年间设计制作,包括“艾滋病知识”折页、“了解艾滋病”海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手册”和“认识艾滋病”宣教片等4种。方法2005年12月在珠海市选取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8~60岁外来工为测试对象,随机分组对4种材料分别进行评价,各调查了251、248、257和252人,共1008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访者的一般情况和对材料信息的可接受性、通俗性和材料形式的生动性等8项指标的评价,采用分级定量赋分的方法进行量化评分,采用SPSS1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4种材料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材料效果总得分平均值分别为74.2±15.0、77.7±13.5、73.0±13.8和77.2±13.6,得分最高的是海报,为77.7±13.5分,最低的是手册,为73.0±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效果的差异,而材料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俗性、简明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是影响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结论海报是最适合用于城市外来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传播材料,其次是宣教片。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村地区预防艾滋病宣传材料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农村预防艾滋病媒体材料的信息效果和材料效果,为今后制作用于农村地区的媒体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个人访谈的形式,制定统一的访谈提纲,对山东省两个县(市)的16~60岁男女居民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量化打分、评价、输入微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访对象从媒体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效果为37.2分(满分60分),对媒体材料本身的评价效果为28.8分(满分40分),总体效果评价得分为66.0分。男性在各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各方面的成绩呈急剧下降的趋势;而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分界线位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结论受访对象无论是信息效果还是材料效果,成绩均不很理想,提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媒体材料发放过程中,要配合解说,并且要反复强化。  相似文献   

3.
育龄期妇女的生命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应用生命质量评价方法综合测评育龄期妇女的健康状况,探讨健康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问卷形式进行现场调查,用统计描述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育龄期妇女的生命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结果 按年龄、城乡两个标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3个维度给出了育龄期妇女的健康评分参考值;18~39岁低年龄组的健康综合评分要显著高于40~49岁高年龄组;在城乡之间的评分未见差异。在分领域健康评价中,心理维度的评分都远远低于其他两个维度的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6个变量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命质量;分领域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经济、人口等8个因素均影响健康的不同领域。结论 重视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针对不同的健康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育龄期妇女的综合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并评价健康教育平面材料的宣传效果,为今后改进设计制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健康教育专家田本淳教授提供的健康教育媒体评价方法,对平面材料的8个指标进行调查,数据经统计分析后,得到对平面材料的评价依据。结果《母子平安》小折页和《母子健康合家幸福》宣传画的最后得分分别是67.20分和54.87分。结论两种健康宣传材料在信息传递和材料制作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在设计制作平面材料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通俗性、简明性、生动性以及材质质量。  相似文献   

5.
材料制作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包括:需求调查、计划设计、讯息研究、讯息形成与材料设计、预试验与修订、生产与发放、使用与评价这7个步骤,我们在制作预防艾滋病小折页时运用了这7个步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不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干预效果。方法从前来珠海市疾控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外来工中随机选择4组干预对象,每组接受一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干预,包括阅读“艾滋病知识”折页(折页)、“了解艾滋病”海报(海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和观看“认识艾滋病”宣教录像片(VCD)4种材料。结合4种教材的核心信息设计统一调查表,内容包括干预对象的一般情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10个主要问题,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比较。结果共调查1 008人,干预前其对卖淫嫖娼、共用注射器吸毒、母婴传播等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2.5%、89.3%和86.6%;对蚊虫叮咬、同桌吃饭、日常生活与工作接触、握手拥抱等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36.3%、54.9%、63.3%和70.5%;对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为73.1%。折页、海报、手册及VCD 4组干预对象分别为251、248、257和252人,4组干预对象干预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回答总正确率分别为73.1%、75.2%、72.0%和69.1%;干预后分别为79.4%、84.6%、76.7%和84.7%;各组分别上升了6.3%、9.4%、4.7%和15.6%;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城市外来工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核心信息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干预效果不同,观看录像片的干预效果最佳,阅读手册的干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本次研究自1995年3月至1995年11月在北京市义顺星南法信乡随机抽取3个有职业危害的乡镇定业共101人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讲课、宣传画、录象片、小折页四种教育形式对乡镇企业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教育,在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可观察健康教育前后职工对职业危害认识的变化,同的对我们使用健康教育材料和手段进行效果评价,并对不同年龄、立化程度、工作性质职工的需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吸毒人群对《吸毒与艾滋病》折页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材料本身的可接受性,指导今后折页制作时的图文取舍。方法用拦截法调查前来接受美沙酮治疗的吸毒者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对折页可接受性的看法。结果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3条传播途径知晓率达90%,对材料评价总得分为89.5±9.5分。结论折页在针对吸毒人群传播吸毒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是一种较好的载体,邀请目标人群全程参与宣传材料设计全过程,更能保证宣传材料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对230名农民的健康行为进行了调查,表明在农民健康行为形成中,性别间无显性差异;农民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年龄.化程度,健康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大健康知宣传力度,注重培养健康信念,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参与式方法在大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中的作用,为今后广泛运用本方法开发研制各类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参与式研究方法的原则,根据所制定的传播策略逻辑框架,使用定性访谈提纲,以小组访谈的形式,与参与自主设计制作"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大学生进行讨论。按照等比例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采用入班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定量调查。结果 "定量调查"作为"定性调查"的数据补充,验证了大学生在设计制作"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所确定的核心信息是准确的,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调查情况及其需求,大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出两种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招贴画:《预防艾滋,珍惜生命》,折页:《预防艾滋——健康走过花样年华》。结论以参与者为原型和采用参与者自己的语言而设计制作的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更真实生动,取得较好效果,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居民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防治信息和媒体材料的需求状况,指导今后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制作.方法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崇文区18~60岁的本市居民274名和流动人员244名,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市居民和流动人员对大部分"非典"预防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均在70%以上,但对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律法规和"非典"治疗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在媒体需求方面,本市居民更希望得到声像类宣传品,而流动人员更倾向于图画为主、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非典"流行的特殊时期,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关注公众的心理问题,并主动向公众宣传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套使用现状,探讨不同干预模式对外来务工者安全套正确使用的影响,为在该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郑州市中原区抽取889例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并运用析因设计的方法观察集中宣教和观看VCD两种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外来务工人员中,62.9%(352/560)的人发生性行为使用过安全套,最近一个月发生性行为时33.2%的人从未使用安全套,只有17.6%的被调查者每次性行为都用。81.9%的人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73.2%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今后的性生活中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不同干预方式对安全套正确使用知识得分的影响显示集中宣教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F=21.87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安全套正确使用的因素依次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婚姻状况、性别。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套使用率低,安全套正确使用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缺乏,集中宣教是推广安全套正确使用的有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天津市滨海新区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和需求情况,为今后更有效的开展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从事服装加工、餐饮服务、建筑、废品回收4个职业1000名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31.34%,其中,男性为28.81%,女性为3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86,P<0.05),其中服装加工业为35.61%,餐饮服务为60.44%,建筑工人为21.06%,废品回收者为32.93%.男性和女性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来源途径除了“集会宣传、展览”和“学校”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材料分类上,最受欢迎的是图画为主,图文并茂的材料(宣传画、折页、连环画)(31.05%);其次是文字为主的材料(报纸、杂志、书、小册子)(23.55%);第三是声像制品(磁带、录像带、光盘)(19.22%).结论 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较低,需求各有侧重,应该根据不同职业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以应对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控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前往疟疾疫区的出国劳工开展有关疟疾防治知识宣教干预,对干预前后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建立有效的疟疾宣教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书面宣教材料分别对同一出国劳务人群干预前后对疟疾防治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劳工进行干预后,研究对象得分为6.23±1.59,比干预前(4.37±2.17),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3P0.001);干预后,劳工对疟疾相关知识各问题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并且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学历、职务、年龄、职业、出生地等劳工,经过干预后,干预前后得分变化差异未明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出国劳工疟疾防治知识的宣教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采用宣教方式对出国劳工进行干预是有效的,值得提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监狱在押人员艾滋病知识水平和相关态度,为对在押人员实施预防AIDS干预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用自制的监狱在押人员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表对1 296名在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2.5%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82.3%的在押人员认为艾滋病感染者和健康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仅有57.8%的人了解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政策;艾滋病知识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类型及职业类型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预防艾滋病态度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押人员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应加强此类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艾滋病在此类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万莹  徐瑛 《中国健康教育》2010,26(12):894-896
目的了解天津市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来源及流动人口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材料的实际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发有效的健康教育材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走访、座谈等方法对流动人口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途径及对健康教育材料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来源主要为与别人聊天(45.51%)、报纸/杂志/书刊(43.40%)、电视(41.29%)、广播(36.75%)和传单/折页(34.11%),其他途径由高到低分别为宣传栏/墙报/黑板报(26.93%)、集会宣传/展览(21.01%)、网络(17.64%)、学校教育(15.95%)和磁带/录像带/光盘(7.18%)等。男性和女性获得有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无统计学差异。最受流动人口欢迎的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材料是图画为主(图文并茂)的材料(宣传画、折页、连环画),选择人员占31.57%,其次是文字为主的材料(报纸、杂志、书、小册子),占24.71%,第三是声像制品(磁带、录像带、光盘),占18.80%。不同性别人员对健康教育材料的需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别人聊天、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宣传单是流动人口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同性别人员获得知识的来源无明显差异。结核病健康教育材料应针对流动人口的休闲方式与喜好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汉阳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470名调查对象,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95.1%.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8.1%;男性核心信息总知晓率(68.2%)高于女性(3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P<0.01);30~39岁年龄组核心信息的知晓率最高(68.9%),5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44.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0.01).5条核心信息中,知晓率最低的是“咳嗽、咯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该怀疑得了肺结核”,仅为29.1%.69.6%的被调查者获得肺结核防治知识是听别人告知的,61.7%的来源于电视宣传.结论 武汉市汉阳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特别要加强主要核心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最终诊断判定原则各指标的判别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荔湾区1.62例SARS调查个案,按照2004广州市SARS个案调查表最终诊断判定原则,对判定为疑似非典组、临床诊断组、实验室确诊组和排除组的各组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各种症状、X线征、患者接触史等变量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史中接触患者(P=0.000)和职业(医院与非医院)因素(P=0.000)、初诊白细胞计数(P=0.025)、SARS-IgG(P=0.000)因素在不同诊断分类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的包括动物接触史(P=0.532)等因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可作为诊断的主要判别因素。临床表现和动物接触史则未能成为区分不同诊断的指标。SARS最终诊断判定原则能较好区分不同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