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分别对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及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受体( H D Lr)活性,胆汁中胆汁酸及胆固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肝细胞 H D Lr Bm ax 明显增大而 Kd 值明显变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05),2周组两者降至对照组水平,3周及4周组 Bm ax 明显变小而 Kd 值明显增大,有显著性差异( P< 0.05),②1周组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增加,2周组与对照组相近,3周组胆汁酸含量减少( P> 0.05),4周组则明显减少( P< 0.05);③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持续增加,3周组及4周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5)。成石中肝细胞 H D Lr 活性及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提示肝细胞 H D Lr 活性下降可能引起 肝细胞摄取用于胆汁酸合成的底物减少,并可能在胆囊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从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分子受体水平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作者采用高胆固醇膳食建立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而后对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4周组分别有4/10、6/10和7/10只兔出现胆囊结石;125I-LDL与肝细胞LDL受体最大结合力在1周组略升高(P>0.05),2周组逐渐下降,3周和4周组明显下降(P<0.05);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以3周和4周组明显(P<0.05)。由此提示: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延长,肝细胞LDL受体活性下降,致血清LDL清除受阻和胆汁中胆酸减少,可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分别对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血清脂质,载脂蛋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和4周组分别有4只、6只和7只兔出现胆囊结石;②血清总胆固醇、甘三油酯、磷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渐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血清载脂蛋白apoB100逐渐明显升高(P<0.05),以3、4周组明显;apoAⅠ逐渐降低,以4周组最明显(P<0.05);apoCⅡ及apoCⅢ逐渐明显升高,均在2周后最明显(P<0.05)。提示上述结果均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兔胆红素结石模型,测定在胆道梗阻与感染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肝组织脂质含量及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肝细胞膜HDL受体B_(maxd)于1周时胆道梗阻(BO)及胆道梗阻感染(BOI)组即已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分别为对照组的69.09%和49.09%(P<0.01)。6周时,BO和BOI组分别维持在1周时水平。Kd值1周时BO和BOI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至6周时,BO和BOI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游离胆固醇各实验组均较对组照减少(P<0.01)。我们认为:在胆道梗阻与感染条件下,肝细胞膜HDL受体功能存在异常,早期主要是受体数目减少,后期存在亲和力降低。因受体功能障碍,使肝细胞摄取HDL减少,从而减少了用于胆汁酸合成的游离胆固醇量。可能最终引起胆汁酸合成减少,促进色素性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中药脂血康煎剂对冠心病102例的血浆脂蛋白,载脂蛋白(Apo),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组分HDL2,HDL3水平的影响,并通过4%~30%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观察了给药前后HDL亚组分的颗粒直径和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脂血康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甘油三酯(TG,P〈0.05),总胆固醇(Tc,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5)和ApoB(P〈0.02)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兔模型,测定兔在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全套血脂质以及胆汁中胆汁酸(BA)含量。结果发现:各实验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均较对照组降低,除单纯胆道梗阻(BO)1周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游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3胆固醇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胆汁中总胆汁酸在梗阻感染(BOI)1周组已明显减少并持续存在(P<0.05),6周时仅为对照组的24.19%。BO1周组胆汁中8A已开始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6周时仅为对照组的30.87%,降低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胆道梗阻感染情况下,主要是高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及成熟障碍,使肝细胞摄取并用于BA合成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最终导致胆汁中BA含量下降。并在其他因素参与下共同导致色素性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败血症大鼠肝细胞内核膜三磷酸肌醇受体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晚期败血症大鼠肝细胞内核膜上1,4,5-三磷酸肌醇受体的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并穿刺盲肠制作大鼠败血症模型,差速离心分离内核膜,〔^3H〕IP3放射配体分析肝内核膜IP3R与其配体的最大结合容量及亲和力(Kd)。^45Ca^2+转运测定内核膜IP3R释放Ca^2+功能。结果;早期和晚期败血症Bmax分别增加14%(P〈0.05)和91%(P〈0.01)。但Kd值无明显变化(P〉0.0  相似文献   

8.
应用CD3AK细胞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CD3AK细胞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62例肝癌切除术按序列单双数的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术后1周开始应用CD3AK细胞治疗,每隔2~3个月施行一疗程,共2~6个疗程;对照组30例术后不用CD3AK细胞治疗,仅作一般护治疗。结果 ①研究组术后1年复发率6.3%(2/32)明显低于对照组26.7%(8/30)(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4周免疫功能有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胆囊结石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和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s)对104例胆囊结石患者和68例健康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胆囊结石组B1等位基因频率52.3%,B1B1基因型频率28.8%,大于对照组B1等位基因频率34.6%(P<0.05),B1B1基因型频率11.76%(P<0.05),胆囊结石组B2等位基因频率47.7%,B2B2基因型频率24.2%小于对照组B2等位基因频率65.4%(P<0.05),B2B2基因型频率42.6%(P<0.05)。胆囊结石组H1等位基因频率20%,H1H1基因型频率5%,H2H2基因型频率65%,H2等位基因频率80%与对照组H1等位基因频率17.9%,H1H1基因型频率2%,H2H2基因型频率65.9%,H2等位基因频率82.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B1等位基因是胆囊结石患者主导基因。B2等位基因是对照组的主导基因。H1及H2等位基因频率在胆囊结石患者及对照组中分布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脑梗塞病人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与脂蛋白及红细胞膜脂质含量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外加底物法铡定48例脑梗塞病人和36例健康人血浆LCAT括性,并检测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亚组分(HDL2-C,HDL3-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和B(apoA-1,apoB)、红细胞膜胆固醇(RBCM-CH)和红细胞膜磷腊(RBCM-PL)的含量变化。③结果脑梗塞病人血浆LCAT活性、HDL-C,HDL2-C及apoA-1含量明显降低,血浆LDL-C,apoB,RBCM-CH及RBCM-CH/RBCM-PL比值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4-3.25,P<0.05,0.01),血浆LCAT活性与HDL-C,HDL2-C及apoA-1呈正相关(r=0.384,P<0.01;r=0.298,P<0.05;r=0.319,P<0.05),而与LDL-C,RBCM-CH呈负相关(r=-0.290,-0.323;P<0.05)。④结论脑梗塞病人脂质代谢异常与血浆LCAT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兔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脂代谢和载脂蛋白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合模型,分别对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血清脂质,载脂蛋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和4周分别有4只,6只和7只兔出现胆囊结石;2.血清总胆固醇,甘三油酯,磷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渐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份在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肝脂酶及脂蛋白脂酶在胆固醇结石成石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成石的影响,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观测对照组及高胆固醇膳食1、2、3、4周组动物血浆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活性、血浆脂蛋白胆固醇及胆汁中甘氨胆酸(GCA)、甘氨脱氧胆酸(GDCA)、胆固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进食高胆固醇膳食时间的增加,血中LPL活性增高明显(p〈0.05);HL活性也逐渐升高,3周组及4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肝脂酶及脂蛋白脂酶在胆固醇结石成石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成石的影响,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观测对照组及高胆固醇膳食1、2 、3、4周组动物血浆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活性、血浆脂蛋白胆固醇及胆汁中甘氨胆酸(GCA)、甘氨脱氧胆酸(GDCA)、胆固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进食高胆固醇膳食时间的增加,血中LPL活性增高明显(P<0.05);HL活性也逐渐升高,3周组及4 周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中VLDL-C、LDL-C及胆汁中胆固醇也明显升高(P <0.05);而血中 HDL-C、HDL2-C及HDL3-C以及胆汁中GCA、GDCA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LPL及HL活性升高可能使肝脏摄取及向胆汁中排泌胆固醇增加,进而影响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 formation through rabbit model which was induced by high cholesterol diet, we investigated the LDL receptor activity of hepatocytes binding to 125I-LDL in different phases, namely 1, 2, 3 week group and 4 week, and in a control group besides. In this animal experiment, cholesterol gallstones were induced at 2 week, 3 week and 4 week groups in 4/10, 6/10, and 7/10 cases respectively. The Bmax values of LDL receptor of hepatocytes binding to 125I-LD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3 week and 4 week groups (vs 1 week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The kd values became increased in 3 week and 4 week groups (vs 1 week and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activity of LDL receptor decreased gradually. In conclusions owing to the intake of high cholesterol die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decreased activity of LDL receptor of hepatocytes would reduce the synthesis of bile aci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PN )基因敲除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7 只OPN 基因敲除小鼠和7 只C57BL/6J 普通小鼠致石饮食喂养8 周,分别作为敲除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 小鼠胆结石形成率,检测胆汁胆固醇含量、ATP 结合盒转运子G 亚家族成员5(ABCG5)、ABCG8 mRNA 和蛋白在胆囊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敲除组小鼠结石形成率(14.29%)低于对照组(85.71%)(P <0.05)。敲 除组小鼠胆汁胆固醇含量(5.35±1.08)低于对照组(9.34+0.85)(P <0.05)。敲除组小鼠ABCG5、ABCG8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OPN 基因敲除小鼠胆结石形成率较普通小鼠低,可能 与OPN 敲除后胆囊胆固醇转运蛋白ABCG5、ABCG8 表达受抑制,导致胆囊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胆囊胆汁和胆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2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②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方法分别测定了 56例胆囊胆固醇结石及 1 6例非胆囊结石病人胆囊组织和胆汁中白细胞介素 2的含量。③结果 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胆囊组织和胆囊胆汁中白细胞介素 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 =6 .0 4、3 .84,q =3 .1 4~ 4 .78,P <0 .0 5、0 .0 1 ) ,且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胆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2含量与胆囊胆汁中的白细胞介素 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 .66 ,P <0 .0 0 1 )。多发结石组胆囊胆汁及胆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2含量与单发结石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q =0 .74、0 .1 6 ,P >0 .0 5)。④结论 胆囊组织及胆囊胆汁中白细胞介素 2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 ,并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成分和胆囊黏膜基因的表达以探索胆固醇结石的成因。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总试验、氧化酶法和咖啡因法检测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中胆固醇、瘦素、内脂素、 脂联素、磷脂、总胆汁酸、胆固醇饱和指数(CSI)水平;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 检测胆囊黏膜组 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患者胆汁CSI、胆固醇、胆固醇百分比、总脂、瘦素及内脂素 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 <0.05),总胆汁酸、磷脂和脂联素较对照组下降(P <0.05);观察组胆囊黏膜中OPN 的平均光密度值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OPN、内脂素、脂联素可能是胆固醇结石 形成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胆汁胆固醇对胆囊收缩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汁胆固醇对胆囊收缩素受体(CCK-R)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受体放射配基结合法检测对照组、高胆固醇组、自然恢复组及治疗组豚鼠门静脉血CCK水平、胆囊CCK-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亲和力(Kd),同时观察空腹胆囊体积(FV)、胆囊胆汁量(FB)和餐后胆囊体积(RV)、胆囊胆汁量(RB)及胆囊收缩率(E%)、胆汁胆固醇浓度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胆固醇组豚鼠FV、FB增大(P<0.05),RV、RB也增大,胆囊收缩率下降(P<0.01),胆汁胆固醇浓度升高(P<0.05),门静脉血CCK水平及CCK-R的Kd无改变,而CCK-R的Bmax下降(P<0.01);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正常。结论 胆汁中的高胆固醇通过下调胆囊CCK-R表达而导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降低胆汁高胆固醇浓度可以促进胆囊动力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药胆宁片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骨桥蛋白(OPN)酶联免疫吸附(ELISA)快速检测法,分别检测正常人群、胆固醇以及胆色素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中的OPN浓度。另取60例术后诊断为胆固醇结石患者按随机序贯原则等分为胆宁片治疗组、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胆宁片对患者胆汁OPN浓度的影响。结果  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中OPN浓度低于正常人群以及胆色素结石患者(P <0.05);胆宁片治疗2周后,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中OPN浓度明显升高(P <0.05)。结论  胆宁片能提高血清和胆汁中抑成核因子OPN的浓度,进而降低患者罹患胆固醇结石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 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