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改变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ZeissStratusOCTModel3000检测仪对45例(45只眼)巩膜扣带术前、后患者黄斑区形态进行检查,观察黄斑形态,并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7周、9周、11周时对黄斑区形态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术前未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有40%发生黄斑形态的改变,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逐渐变薄,水肿逐渐消退,同时视力逐渐恢复,但黄斑水肿持续时间较长,为可逆性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区水肿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测定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877眼)以及1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糖尿病患者根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组患者138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02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72例,采用频域OCT对上述3组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患者进行黄斑部扫描,比较各组患者各区视网膜厚度数据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及黄斑区总的体积。结果 NDR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和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R、NPDR、PDR 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与糖尿病分期呈相关性,随着糖尿病病变的程度加深,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逐渐增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 选择29例(3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6.00 D~-17.25 D),观察术后第3天及1周黄斑部OCT改变.结果 12眼表现为黄斑水肿,视网...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 2 6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局部外加压术 (16眼 )或环扎术 (10眼 )巩膜扣带手术方法后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 ,对侧健眼为对照眼。结果 :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后 16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 [(4.0 5± 0 .35 ) cm / s]较对侧健眼 [(5 .5 4± 1.2 6 )cm/ s]明显降低 (P <0 .0 1) ;环扎术 10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 [(3.10± 0 .5 4 ) cm / s]较对侧健眼 [(5 .0 9± 0 .94 )cm/ s]明显降低 (P <0 .0 1)。环扎术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较外加压术眼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均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 ,以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郭雷  赵平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3):169-17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再次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1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裂孔位于巩膜嵴前坡,但仍有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嵴前坡,观察脱离程度变化,于术后4~6个月因脱离加重行放水冷凝术。另13例术后视网膜全脱离。其中3例因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行玻切加激光封闭裂孔治疗;另10例行双眼包扎,促吸收药物治疗,其中3例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行激光封闭裂孔;7例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巩膜嵴前坡,行放水冷凝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完全封闭,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应依据眼内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与方式。如果PVR严重应行玻切术。如果PVR在C1级以下应先行保守治疗,视网膜下液吸收后可行激光治疗。局限于嵴前坡的持续脱离行单纯放水冷凝术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应遵循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105例(150眼)白内障患者分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组(A组,56例,80眼)和非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组(B组,49例,70眼),分别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测量患者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FT)和黄斑中心凹直径6 mm范围内的黄斑区容积(TMV);计算高、低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结果 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和TMV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MF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高、低AECP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F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AECP患者术后各时间点TMV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高AECP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FT和TMV与术前的差值与低AECP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中1眼黄斑区鼻下方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A组中3眼、B组中1眼黄斑区中心凹发生微囊样改变。结论高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已成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性无创光学影像诊断技术,其对视网膜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本文采用OCT技术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1月黄斑区检查,比较手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mGCC)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进行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和诊断能力。方法 以NTG患者(NTG组,n=15)、POAG患者 (POAG组,n=15)和正常人(正常对照组,n=15)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立叶OCT测量各组RNFL厚度以及mGCC厚度及其整体丢失体积(GLV)和局部丢失体积(FLV),首先由检查者A测量,重复5次,间隔时间为4 h,检查者B于次日行相同检查。以检查者内和检查者间的类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可重复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OC)分析诊断能力。结果 三组mGCC和RNFL测量的ICC均>0.75。NTG组和POAG组的各项测量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G组与POAG组RNFL厚度和FL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GCC厚度和GL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RNFL与mGCC参数间的ARO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TG和POAG患者,傅立叶OCT测量mGCC和RNFL的可重复性好,RNFL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mGCC可作为良好的补充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原因很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例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11只眼)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眼底检查、再次手术方式和视力情况,分析复发原因和手术方式选择及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原裂孔哆开的为3只眼,新发裂孔的为8只眼,合并人工晶体眼2例2只眼,高度近视3例3只眼,PVR B级的为1眼,C1级的为8眼,C2级的2眼,具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特征的共5例5只眼。再次施行巩膜扣带术1只眼;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C3F8填充1只眼;玻切+硅油填充的9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已复位。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1±1.20,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3.26±1.1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95%CI:-0.592~-0.098)。 结论 原裂孔哆开、视网膜增殖导致新发裂孔、术中冷冻过强等原因是巩膜扣带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无PVR,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尽量再次选择巩膜扣带术;玻切术中尽量以激光封闭裂孔为主,可预防性眼内嵴后或360°赤道部3~4排激光;PVR C2级以上患者,尽量选择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力提高19例,无变化2例。最终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结论:根椐患者的具体眼底改变,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既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又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频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OCT)观察患者硅油眼行取油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的变化,探讨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厚度及黄斑裂孔底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例(20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硅油填充眼,其中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9例(A组),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11例(B组).在行硅油取出术前后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包括BCVA、眼底照相及SOCT等.结果 A组取油前后BCVA变化与黄斑裂孔底径的变化无相关性(r=-1.02,P=0.394);B组取油前的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08),而取油前后BCVA变化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无相关性(r=-2.66,P=0.059).结论 SOCT作为无创观察黄斑区形态的辅助检查具有重要价值.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填充时期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一种经济、疗效好的方法治疗较大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隆起较高的视网膜脱离 ,供不同条件的工作者使用。方法 在视网膜裂孔对应的巩膜处剖切巩膜瓣 ,行巩膜层间电凝 ,缝合巩膜瓣 ,放出视网膜下液 ,在巩膜瓣表面进行外加压。结果 随诊半年以上 ,115眼中 ,10 6眼达到解剖复位 ,成功率为 92 2 %。结论 巩膜层间电凝联合巩膜外加压治疗较大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隆起较高的视网膜脱离 ,设备要求不高 ,疗效满意 ,适合于各级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巩膜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在视网膜裂孔对应的巩膜外冷凝、放出视网膜下液、巩外加压。结果 随诊1mo以上,35眼中,32眼达到解剖复位,成功率为91.43%。结论 巩膜外冷凝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反应轻,疗效满意,是一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7只眼治愈(100%),7例患眼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发现裂孔周围冷冻瘢形成不理想,于术后5~10d眼内气体填充状态下补充眼底激光治疗后裂孔封闭。1眼于扣带术后37d发现另一象限周边视网膜小裂孔,局限视网膜脱离经再次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可避免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内结构损伤,有利于视功能较快恢复,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作为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Wu D  Gao R  Zhang G  Wu L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0):1560-1563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前和术后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 ,mfERG)的改变及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 ( 2 3只眼 )患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了mfERG检查。于脱离区 ,非脱离区 ,中心凹及整个测试区 ,对手术前和手术后mfERG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前脱离区的N1波和P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明显小于非脱离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 68,t4 2 6,P <0 .0 1 ) ,脱离区的N1波和P1波潜伏期时明显比非脱离区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 .0 7,t=3 .89,P <0 .0 1 )。手术后于脱离区 ,中心凹和整个测试区的N1波和P1波平均反应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大 (P <0 .0 5) ,但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mfERG是评价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 ,对视网膜功能测试反应密度较潜伏期为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并发黄斑水肿(ME)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为RVO的ME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75例75眼RVO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FA、OCT检查,了解ME的FA和OCT表现类型及其对应关系,并分析FA和OCT表现类型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75眼RVO患者中共发生ME 56眼,发生率为74.7%,ME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ME常见FA 3型和OCT2型.FA 1型患者视力最佳,而OCT 4型患者视力最差.FA类型与OCT类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FA 1型通常表现为OCT 1型,而FA 3型通常表现为OCT 2型,FA 4型与OCT类型无确切对应关系.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logMAR视力呈正相关(R2 =0.322,P=0.001).结论 RVO并发的ME以囊样水肿为主.不同类型的FA和OCT以及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患者视力存在相关性.OCT类型与FA类型有一定对应关系,但OCT显示的囊样水肿不能区分是否缺血,治疗前需要结合FA和OCT对RVO的ME进行更精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opernicu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OCT) is a new, ultra high-speed and high-resolution instrument available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optic ner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agreements between SOCT and 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 (HRT).
Methods  A total of 44 healthy normal volunteer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One eye in each subject was selected randomly. Agreement between SOCT and HRT-3 in measuring optic disc area was assessed using Bland-Altman plo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surements of optic nerve head parameter obtained by SOCT and HRT-3 were assess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cup area (0.306 vs. 0.355 mm, P=0.766), cup volume (0.158  vs. 0.130 mm, P=0.106) and cup/disc ration (0.394 vs. 0.349 mm, P=0.576) measured by the two instruments. However, other optic disc parameters from SOC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HRT-3. The Bland-Altman plot revealed good agreement of cup area and cup volume measured by SOCT and HRT-3. Bad agreement of disc area, rim area, rim volume and cup/disc ratio were found between SOCT and HRT-3. The highes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instruments were observed for cup area (r2=0.783, P=0.000) and cup/disc ratio (r2=0.669, P=0.000), whereas the lowes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for disc area (r2=0.100, P=0.037), rim area (r2=0.275, P=0.000), cup volume (r2=0.005, P=0.391) and rim volume (r2=0.021, P=0.346).
Conclusions  There were poor agreements between SOCT and HRT-3 for measurement of optic nerve parameters except cup area and cup volum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two instruments are not interchangeabl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96只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级改变,其中4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50只眼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9.6个月时的视力、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结果:玻璃体切割手术组46只眼中,最终手术成功43只眼,占93.5%。视力提高38只眼,占82.6%;不变5只眼,占10.8%;下降3只眼,占6.5%。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只眼,占6.5%;严重PVR3只眼,占6.5%。单纯巩膜扣带手术组50只眼中,最终手术成功45只眼,占90.0%。视力提高36只眼,占72.0%;不变8只眼,占16.0%;下降6只眼,占12.0%。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9只眼,占18.0%;严重PVR8只眼,占16.0%。结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术和单纯巩膜扣带术,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提高优于单纯巩膜扣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