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古人对妇科病的治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学习前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妇女病,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健脾养血调经法适应证:月经过少,经期错后,色淡质稀或渐至经闭者,伴有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少寐,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食后腹胀,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相似文献
2.
3.
4.
5.
脾胃为后天之本 ,是气血生化之源。妇女的生理病理与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 ,经、带、胎、产、乳均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而气血的化生则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笔者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多种妇科疾病 ,均收到满意疗效 ,现举例如下。1 崩 漏患者 ,48岁 ,1995年 8月初诊。主诉 :月经量多 3年 ,淋漓不断 15d。 3年前因劳累过度 ,月经量增多、色淡、质稀 ,有少许血块 ,每次持续 7~ 15d干净 ,甚则血流如注。用止血药后仍淋漓不断 15d。平素感头晕目眩、胸闷气短、乏力。诊见 :面色白 ,中度贫血貌。舌体胖大 ,边有齿痕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 相似文献
6.
笔者多年来以中医“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运用健脾益气方药治疗各种以脾胃虚弱为主的病证,有其证便投其药,加之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治验病例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7.
健脾益气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体会谢瑞丰健脾益气法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多种内科疾病。然笔者就多年临床观察所得,很多慢性耳鼻喉科疾患在某一病变阶段也可出现脾胃虚弱的证候,运用此法治疗同样收到良效。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五官九窍得其充养...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痛,就可出现以消化系统为主体,气的各个系统功能失调的病理表现。基于这一原理,笔者把健脾益气与其他治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于多系统多种顽固疑难杂症之中,屡用屡效,特举例如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组应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并与补锌法作对照,临床结果表明,健脾组58例总有效率96.6%,痊愈率82.8%,补锌组43例总有效率72.1%,痊愈率9.3%。实验室结果表明,疗后健脾组发锌值平均增加62.2±9.1(ppm),补锌组平均增加42.1±7.2(ppm),两组疗后发锌值均较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但健脾组高于补锌组(P<0.05),疗后健脾组血红蛋白及尿木糖吸收率均较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而补锌组则有下降趋势。通过对健脾组20例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儿头发扫描电镜观察,从超微结构的变化上进一步探讨了小儿时期头发的生长与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临床观察高血压患者多有脾虚的症状,用益气健脾平肝潜阳的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脾气虚在肿瘤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肿瘤使用健脾益气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主张治疗肿瘤以健脾益气为主,兼顾他脏,强调以食为先,健脾得食则胃气生,健脾益气法在放化疗中的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并对健脾益气法在手术后的应用,健脾益气法在防治肿瘤复发或转移中的应用,健脾益气法在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健脾益气法在康复期中的应用进行了祥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 ,脾位于中焦 ,为“后天之本” ,脾气升清而有固摄之功。若禀赋素虚 ,或久病耗伤 ,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 ,影响其升清、固摄等功能 ,会导致各种疾病。笔者采用益气健脾固摄法治疗多种疾病 ,收效满意 ,现举验案 4则如下。1 尿崩症刘某 ,女 ,5 4岁。 2 0 0 0 0 3 0 5初诊。患者小便频数 ,每日约十余次 ,量多色清 ,不思饮食 ,但喜饮水 ,每伴劳累后加剧 ,无尿急、尿痛等症状。西医诊断为垂体性尿崩症 ,用药无效。刻诊 :形体偏胖 ,面色不泽 ,舌胖质淡 ,苔薄白 ,脉虚无力。证属中气不足 ,清气下陷 ,气化不利 ,统摄无权。治宜益气健脾固摄… 相似文献
15.
探讨补肾益气法临床应用。针灸处方,取双侧合谷、复溜,施用补法,奏补肾益气之效。临床应用于治疗脑外伤后遗症、痿证、遗尿、双目失明、四肢瘫痪、上眼睑无力。 相似文献
16.
益气健脾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气健脾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牛晏伟,刘嘉湘(200032)近年来,运用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报道日见增多,特别是益气健脾法治疗恶性肿瘤尤为人们重视,从中医理论、临床实践人们对益气健脾法治疗恶性肿瘤进行广泛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健脾益气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r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多见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且有癌变倾向,属于公认的消化道难治性疾病。中医文献无“UC”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从历代典籍中关于“肠瓣”、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治疗肝病过程中以健脾益气法贯穿于始终,收效较好,介绍如下。 1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湿热较为多见,清热利(化)湿为其治疗大法。但临床有时仅用清热解毒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大剂量苦寒药易遏阳于外,且有伤阳败胃之虞,日久可致脾阳。虚损而热毒不解,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腹胀便溏,肢软乏力等。故治疗中除应用清热解毒之品外,应顾护胃气,酌用茯苓、白术、甘草等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