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茯苓作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茯苓应用广泛,功效卓著,体现了茯苓的诸多作用。1 利水通阳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水的转输运化与上述脏腑有密切关系。水性属阴,赖阳气的温通宣化而流溢全身,营养脏腑组织。一旦外寒内侵,脏腑失调,水气凝敛,生痰化湿,则变证蜂出。水液化湿以后,最易壅遏阳气。《伤寒论》中以茯苓配生姜、甘草利水以通胃阳,如73条茯苓甘草汤证;以茯苓配桂枝、白术、泽泻、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 ,不仅是中医学上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规律的专书 ,而且在文字方面也是一个修辞严谨 ,语言丰富的典范。尤其擅长运用双音词 ,如 :啬啬、淅淅、几几、了了、温温、缘缘、蒸蒸、氵戢氵戢、郁郁、执水 执水 、振振等。这种双音词 ,现代构词学上称为迭音词。这种迭音词的使用 ,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 ,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伤寒论》中迭音词的用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1 组成迭音词的单字 (词素 )不表示意义 ,只能通过字音因声求义。如原文 14条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 ,…  相似文献   

3.
4.
温法与补法,皆属中医治疗“八法”的重要内容。温法是针对寒证而设,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因《伤寒论》的重点是论述伤于“寒”的病证,故其以善用温法见长。但温法常与其他各法合并运用,很少单独运用,如温法常与汗法合并运用,即辛温解表法,主要用于太阳病;温法也可与下法同用,即温下寒实法,可用于寒实结胸证;温法与清法同用,即寒温并用法,主要用于少阳病及其他寒热不调,脾胃不和,上热下寒等病证。同样,温法也常与补法合并运用,即温补法,主要用于三阴病及太阳变证中的虚寒变证,内容比较丰富,故探讨、归纳于下,以供临症参考。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重要治法特色和组方原则。从外感病、慢性病、脾胃病、危急重症等方面探讨了寒热并用法临床应用途径;列举验案二则以示范寒热并用法思路方法;对寒热并用法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提出了个人见解,具有一定临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乍”字用法再析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乍;训诂《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其文辞古奥,医理深幽,并结合实践,诚可谓文以载道之典范。书中用“乍”字多处,其义圆活,医理深蕴其中。历来虽有注释,但不乏...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及其配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的重要治法和组方原则,归纳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法,寒热并用、和解少阳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引阳入阴法5个方面。逐条分析原文寒热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以下简称‘本书’)对实词的用法同其对虚词的用法一样,和现代汉语有着较大区别,往往使初学本书的人难于读通读懂。现将笔者在学习本书时,对实词用法的点滴体会整理如下,以期对初学者能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著作,其中所提到的六经辩证对于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伤寒论中的核心即辩阴阳,它将急性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平衡进行结合,从而全方位考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医《伤寒论》更具体和较全面地总结了临床急性感染疾病的治疗经验,细致的辨证论治。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免疫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疾病正治之法,仲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针对一个机体中寒证、热证同时存在的一些较复杂的病证,将药味相反的两种药合和应用,即寒温并用法。此法贯穿于六经辨证的始终。仲景的寒温并用法并非寒热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轻重和缓急来确定药物及寒温之比。从而使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有规律而不拘泥,灵活多变而又有方圆,实开  相似文献   

11.
切脉是中医诊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自王叔和著述《脉经》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对脉学有极深刻的研究,他在《伤寒论》中对脉的论述,说理精当,辨证细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后世深入挖掘,本文拟就仲景在《伤寒论》中述及的迟脉之含义、主病,形成机制、脉形特征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施以寒热并用之方.由于寒热性类水火,用之得当可使错杂之寒热冰释雪融,用之不当寒热互相牵制,反失其功.医圣张仲景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为了便于医者更好地学习仲景的用方之精妙,笔者将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3.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仲景遵<内经>理论独创寒热并用法.即用苦寒与辛温两类截然相反药物的对立作用和不同属性,进行合理组合,使之产生两者均不具备的新的功能和作用,以达到祛寒散热,升清降浊,畅达气机,调理脾胃之作用,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一类病证.  相似文献   

14.
认为《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苓白术汤证”属太阳病类似证而非太阳病;是阳郁而非阳虚;无去桂、去芍之争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研究者多达数百家,但多在正文的考证、分类、应用、诠注等方面下功夫,对中医护理学研究颇少,然而,纵观全书,有很多关于护理学方面的记载。早在一千七百余年以前,仲景对药物的服法、药后反应的观察处理,饮食调摄等护理方面就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对我们今后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学,有很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现将《伤寒论》中有关护理学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1饮食调养,巧用啜粥 啜粥是我国人民日常膳食之一,仲景首次将此法与方药相配,运用于一些疾病后期。由于具有吸收快…  相似文献   

16.
论《伤寒论》中之呕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论述极为广泛,涉及条文40余条,为后世治疗呕吐提供了辨治依据。从寒热角度论述呕吐的病机与诊治为一种主要方法,并将呕吐大致分为寒性呕吐、热性呕吐、寒热夹杂之呕吐。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甘草配伍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又称国老,《本草纲目》云:“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诸药,善治百邪,有元老之功,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入药,首载于《五十二病方》,详述其药用功效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于上品,谓其“味甘,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张仲景将其配伍广泛用于临床,《伤寒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方书之祖,《伤寒论》中应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书中13方用甘草者达70方,占61.9%;113方中共用中药92味,其中与甘草同方应用者达51种;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70方涉及…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40条小青龙汤方后注:“若微利,去麻黄加芜花,如一鸡子,煞令赤色”。对文中之芜花,注家有不同看法。林亿首先提出疑意,认为:“芜花不沾水,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医宗·金鉴》认为:“加芜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这花者乎?似当改加获等四两”。并说:“芜花即芜花也。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文中引经典为论据,说明芍药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并将芍药的作用归结为六点,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方生块根.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