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电针足三里穴对猫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体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 ,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 ,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 ,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结果 电刺猫足三里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及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升高 ,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前 ,LES压力分别为 16 2 1± 5 4 9mmHg和 15 6 4± 3 6 1mmHg ,无显著性差异 (P =0 74 8)。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和电针刺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性升高 ,足三里穴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
方法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时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针灸对食管作用的途径.方法我们研究了11只健康猫(2.5~3.5kg)在禁食8h,麻醉后平卧安置实验台上.应用荷兰MMS测压系统,7导测压管检测LES和食管体压力,比较针刺前、针刺时、滞针时和停针后的食管压力变化.6只猫给以阿托品0.2mg/kg,后应用上述方法观察,5只猫在行颈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前后做同样实验.结果给予阿托品后4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1只压力消失,另1只无变化, 食管体蠕动波幅给药前后无变化,但用药后蠕动波收缩时限明显延长;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组,3只猫LES压力消失,2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变化率大于50%),3只猫食管体蠕动完全消失,2只猫仅残留很低的蠕动压力.迷走神经切断后LPS和食管体对针刺足三里穴完全无反应 .结论迷走神经阻断及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后,猫的食管动力可发生明显变化 ,且在阻断或迷走后LES对针灸刺激无反应,揭示迷走神经是针灸对食管动力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病人脉象频域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15例临床心律失常病人为研究对象,使用自主设计的针刺仪与脉象仪,检测针刺内关穴前后的脉象图以及针刺过程中针体受力数据,采用粗粒谱法对脉象数据进行频域分析,以所得功率谱中主频幅值P1与次主频幅值P2的比值作为特征参数,比较针刺前后此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 针刺前后脉象功率谱的特征参数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针刺内关穴使心血管系统获得优化方向的调节,从而有利于心率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针刺镇痛的神经形态学基础,在猫的“足三里”穴,电针刺激30分钟(电压16.5V频率180次/分)后,电镜观察了支配“足三里”的初级传入纤维在腰髓后角(L7)Rexed Ⅰ—Ⅵ层的M(monosynaptic)型神经终末及其突触变化,并与正常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在用WGA—HRP追踪支配“足三里”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内分布的实验中,看到细纤维的神经终末分布在后角背外删Ⅰ—Ⅲ层,粗纤维的大型终末分布在Ⅳ—Ⅵ层。超微结构的改变主要有 1、球形突触小泡向活性带集中。2、突触小泡全量减少。3、出现大量糖原颗粒、溶酶体和空泡。在支配“足三里”初级传入纤维的M型终末中这些改变有的可出现一种,有的同时出现几种。这些改变具有可塑性,容易恢复。变化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突触活性增强,产生疲劳、乏氧、贫血、低营养等造成的。与此同时还观察到来自后根的M型终末上有与之形成轴—轴突触的p型抑制性终末,终末内有椭圆形小泡向活性带集中,活性带较正常显著增厚,这些事实意味着突触前抑制增强,抑制其兴奋性,这可能是产生针刺镇痛效果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FD病人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以及胃肠激素在F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FD病人针刺前后各抽取血液5mL,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含量.结果针刺足三里后,血浆胃动素含量明显上升,与针前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生长抑素含量明显降低,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FD病人基础血浆胃动素明显低于健康人.结论针刺足三里可使FD病人血浆胃动素含量上升,生长抑素含量下降,说明针刺足三里对FD病人胃肠激素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同时提示胃肠激素可能参与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经食管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teO2)的安全性,将家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频电刀组,麻醉后将带有2个发光二极管(LED)的氧饱和度检测探头置入食管下段,连接脉搏血氧仪,分别监测2h和6h。监测完毕取2个LED处食管全层组织、探头尖端1cm的近胃端食管全层组织(自身对照)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LED-1、LED-2处食管黏膜切片与自身对照切片的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黏膜完整,黏膜下层轻度水肿、充血,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为2分。结果表明,采用相互匹配的氧饱和度传感器和脉搏血氧仪监测SteO26h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应用EGG动态频谱分析仪和胃阻抗频谱分析仪对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足三里针刺前后胃电、胃阻抗总功率(PTP)的检测.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后,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增高,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同时还发现FD病人体表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均显著低于健康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机体具有一个昼夜节律系统”。而针刺对这一节律系统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我们的实验,拟通过观察电针小白鼠“足三里”穴对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以探索针刺调整节律的作用。实验选择了小白鼠消化道运动的峰值相位(亥时)及谷 相似文献
16.
李磊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9,(3)
已有许多文献报道针刺正常人足三里穴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有着显著影响,但各家报道结果颇不一致。有人认为针刺足三里后,白细胞总数以上升为主,2—3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后回复正常水平。亦有人认为针刺后白细胞总数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时间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些不同绪果的主要原因。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时辰针刺对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去部分背根猫脊髓和背根节NGF及NGF mRNA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地高辛标记 c R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观察了针刺对成年备用背根猫 (切断一侧 L1~ 5 、L7~ S2节段脊髓背根 ,保留 L6 背根 )脊髓 板层、背核和背根节内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的影响。结果证明 ,针刺促进了备用根背根节的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使备用背根节内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并且针刺时间越长促进作用也越强 ;而对脊髓 板层与背核则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结果提示 ,针刺对备用根猫脊髓侧支生芽具有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增加背根节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4,(2)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的静息态脑区功能局部一致性(Reho),探讨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0~34岁,中位年龄23岁。利用GE Signa HDxt 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针刺前(对照组)、针刺足三里后分别进行静息态扫描,运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采用Reho的数据后处理方法,分析2组被试不同脑区Reho值的差异,并运用错误发现校正(FDR-corrected),得到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结果针刺足三里组与针刺前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前扣带回(8.17)、左侧额中回(4.84);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半球(-7.75)、右侧后扣带回(-6.66)、左侧豆状核(-6.87)、右侧岛叶皮层(-7.57)、左侧胼胝体(-5.71)、左侧楔前叶(-4.68)、右侧额叶内侧回(-8.59)。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造成局部脑组织血氧水平信号同步性改变,提示针刺足三里不仅有特异的脑功能激活区,而且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存在Reho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切断前后淋巴管的动力学变化,探讨神经-淋巴管-胃肠道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显微录相技术观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管。结果:迷走神经切断后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a)、静态口径(d)、总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Ⅱ)均显著降低(P<0.05),淋巴管的舒缩节律及瓣膜的关启亦不规整,二者之间失去了同步性。结论:迷走神经可调节淋巴管收缩的发动、传播,维持淋巴循环,促进淋巴形成,进而维持胃肠道吸收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应用哑铃型人工食管对犬的食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硅橡胶及针织涤纶制成的哑铃型人工食管,将20只犬的中下段食管置换。对其通过功能及病理修复过程进行观察。由于哑铃状的特殊造型,能够实现较为长期固定,取得了全组动物平均存活509天,最长存活达7年零7个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