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时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针灸对食管作用的途径.方法我们研究了11只健康猫(2.5~3.5kg)在禁食8h,麻醉后平卧安置实验台上.应用荷兰MMS测压系统,7导测压管检测LES和食管体压力,比较针刺前、针刺时、滞针时和停针后的食管压力变化.6只猫给以阿托品0.2mg/kg,后应用上述方法观察,5只猫在行颈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前后做同样实验.结果给予阿托品后4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1只压力消失,另1只无变化, 食管体蠕动波幅给药前后无变化,但用药后蠕动波收缩时限明显延长;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组,3只猫LES压力消失,2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变化率大于50%),3只猫食管体蠕动完全消失,2只猫仅残留很低的蠕动压力.迷走神经切断后LPS和食管体对针刺足三里穴完全无反应 .结论迷走神经阻断及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后,猫的食管动力可发生明显变化 ,且在阻断或迷走后LES对针灸刺激无反应,揭示迷走神经是针灸对食管动力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电针足三里穴对猫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体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 ,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 ,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 ,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结果 电刺猫足三里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及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升高 ,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前 ,LES压力分别为 16 2 1± 5 4 9mmHg和 15 6 4± 3 6 1mmHg ,无显著性差异 (P =0 74 8)。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和电针刺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性升高 ,足三里穴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 方法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验性食管炎时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食管炎动力异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滴注盐酸的方法(0.1mol/L盐酸以1mL/min的速度食管滴注,连续滴注30min,每天1次,滴注4天)制成猫的食管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滴注蒸馏水,其他同炎症组.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正常猫及实验性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学改变,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肌肉和粘膜组织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左旋精氨酸转运;采用放免法测定环鸟苷酸含量;使用griess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胃镜下可见炎症组食管出现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H-E 染色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有粘膜脱落.炎症组动物LES压力、P5( 位于食管下段,距LES约2~3cm)蠕动波峰值和P6(位于食管中段)至P5蠕动波的传播速度均显著降低,且分别低于对照组64.8%(P<0.01)、62.1%(P<0.01)和32.4%( P<0.05).LES肌肉组织NOS活性、cGMP含量和左旋精氨酸最大转运速度炎症组分别高于对照组48.3%(P<0.01)、58%(P<0.01)和24%(P<0.01).炎症组食管远端肌肉组织的NOS活性和cGMP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15.4%(P<0.01)和11%(P<0.0 1).LES处粘膜组织NOS活性炎症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cGMP含量和左旋精氨酸最大转运速度炎症组与对照组19%(P<0.05)和22.5(P<0.05).血浆亚硝酸盐含量炎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猫实验性食管炎症可以导致食管动力异常,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食管动力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采用液导法对7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食道压力测定 ,旨在研究FD患者的食道测压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Synectics PC polygraf食道测压仪及分析软件,测定食管上、下括约肌(UES,LES)压力,并采用吞水试验检测食管体部及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各项运动指标.同时对其中25例FD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程度及测压的变化对比观察.结果 LES功能异常43例(58.1%),其中低压型21例(28.4%),高压型22例(2 9.7%),LES松弛率下降12例(16.2%).食管体部运动异常57例(75.5%),其中湿咽后蠕动不协调率大于50%者36例(48.6%),近端蠕动压下降54例(72.8%),远端蠕动压下降22例(29 .7%),远端蠕动压增高3例(4.1%).食管UES功能异常19例(25.7%),其中低压型10例(13 .5%),高压型9例(12.2%),高压型合并松弛不良3例.25例FD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6例(24% ),缓解10例(40%),有效率64%.治疗后测压LES压力、松驰率、UES压力及食管体部压力及蠕动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与症状的改善存在着不一致性.结论 FD患者有食管功能紊乱,提示FD同时有全消化道功能紊乱,抑或是全身性功能性疾病的部分表现,治疗上必须全面考虑片面强调FD的治疗可能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功能性疾病这一领域中,探索既治疗FD,又治疗其他部位功能紊乱的较理想药物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目的我们曾报导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穴增强了健康人胃电活动.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症状和胃电活动的作用 .方法 20例FD病人进入本研究.FD病人随机分为穴位刺激组(20例)和治疗对照组(10例).在穴位刺激组中,将两个大小1.5cm2硅橡胶电极固定于FD病人双侧足三里穴位表面或内关穴,然后将电极连于CM-512型中频电治疗仪刺激穴位,每次各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20min,2次/d,共2wk;FD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果胶铋50mg+维生素C 0.2g,2次/d ,疗程2wk.两组在处理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记录餐前后体表胃电(EGG)各30min.胃电记录仪为多道胃肠功能监测仪(PC polygraf HR)(Medtronic Synectis公司).结果 FD病人的EGG主频率(DF)和正常胃慢波百分比(PNSW)(2.4~3.7cpm) 在空腹状态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组(P<0.05,P<0.01);FD病人空腹EG主功率不稳定系数(DPIC)和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FPR)也显著比健康人低(P<0.01).在FD穴位刺激组疗程结束后,FD病人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刺激前的水平(P<0.01);穴位刺激后DF 和PNSW在餐前和餐后均比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P<0.01),接近健康人水平 ;PFPR和空腹时DPIC也有显著升高(P<0.05,P<0.01).而在FD治疗对照组虽然症状有改善,没有FD穴位刺激组症状改善明显,但EGG各项参数改变不明显.结论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能逆转FD病人胃电节律紊乱和增强胃电功率,是临床治疗胃动力障碍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穴位体表血流量昼夜生理变化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瑞典激光多普勒血流仪PF_2型对21例(男10例、女11例)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病及心肺肝肾疾患的正常人(年龄22~37岁)进行24小时动态穴位体表血流量测定。测定部位为:双侧三阴交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双侧甲襞、指腹、耳心及膻中穴、鼻心穴、舌尖、舌左、舌右、舌中,共18个部位,每隔三小时测定一次即8:00、11:00、14:00、17:00、20:00、23:00、2:00、5:00共八次,每次每个部位测量30秒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食管24h pH、LES以及食管体部蠕动和X线钡餐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运动的方法,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RE)和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GERD患者62例,分为RE组32例和HH组30例, 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 同时监测食管24h pH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度,以及干、湿咽时食管蠕动的情况.同时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黏膜增粗,头高脚低位下伴有食管钡剂反流现象,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占36.67%.LES静息压力为(15 .96±8.6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食管pH监测中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ES的长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松弛率为33 .33%,食管体部蠕动频率、波幅均较对照组低,间期明显延长.顺行性蠕动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LES静息压降低,食管蠕动间期延长,频率减慢,幅度降低,与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相比,程度加重,支持HH可能是长期RE 的结果,RE在HH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测压变化,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 polygraf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多通道灌压系统,测定60例G ERD患者LESP,LESL,LESRR及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结果 LESP低于55%(33/60),LESRR<90%占33.3%(22/60),LESL缩短6%(10/ 60),食管下端收缩幅度低于55%(33/60),异常蠕动63.3%(38/60),包括脱落性蠕动31.6% (19/60),中断性蠕动23.3%(14/60)双峰波13.3%(3/60),非传导同步收缩波5%(3/60)多发重复收缩波5%(3/60),自发性收缩波3%(2/60).结论 LES低压及食管下端蠕动功能减弱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1 食管动力紊乱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咽喉部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动力紊乱在胃-食管反流病之咽喉部症状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34例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或食管吞钡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组仅有食管症状的GERD患者组(A组,n=17)和既有食管症状又有咽喉部症状的GERD患者组(B组,n=17),其中癔球感9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 例).采用食管运动功能测定和24h pH监测方法对此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6.65±23.67)%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7.65±33.69)%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患者(56.76±35.88)%和(32.65±32. 66)%,且LES和UES压力偏低.同时,前者的24h pH监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后者,其中,前者的pH<的总时间(227.59±284.48 min)、pH<4的反流次数(160.53±184.48次)、总pH < 4时间的百分比(16.22±20.40)%和直立位pH<4时间的百分比(17.69±19.75)%均显著高于后者(85.71±120.73min、65.18±90.67次、6.01±8.42%和7.51±10.37%).结论由于LES压力低下、食管廓清能力减弱,酸反流的进一步加重加上UES 压力下降而使之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鉴于食管运动功能不良是发病机制中首要和关键的因素,故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微气囊法进行食管运动功能研究,总结200例正常人食管内压各项指标的生理参数正常值提供参考数据。结论是:(1)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7.48 2.80KPa)高于食管体部蠕动波压力和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P<0.01),其长度为3.38±1.27cm。(2)嚅动波压力下段高于上段,湿吞(6.00±1.43KPa)高于干吞(5.51±1.42KPa)(P<0.01);而干、湿吞时蠕动波持续时间分别为3.52±0.76和3.62 0.47秒,传导速度则为4.19±0.51和4.07±0.42cm/s无显著差异(P>0.05);(3)LES压力及长度为3.66±0.65KPa和3.19±0.59cm,胃、食管屏障压2.51±0.58KPa,LES松弛率77.01±5.06%并非完全松弛,LES松驰时间7.09±0.96秒;(4)以上各项参数均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太溪"穴位组织蛋白质特异性,探寻针刺对大鼠"太溪"穴位组织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针刺组(n=6).针刺组每日定时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针刺.1周后切取"太溪"穴组织和非经非穴组织,进行双向电泳,比较分析"太溪"穴和非穴组织、"太溪"穴组织针刺前后的双向电泳图谱.大鼠"太溪"穴组织与非经非穴组织存在8个完全差异蛋白点,针刺前后"太溪"穴组织胶图中蛋白点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可见蛋白点数量由285升至326.说明:"太溪"穴位组织较非穴位组织存在蛋白质差异性,针刺可引起"太溪"穴区组织蛋白质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猫的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并探讨一氧化氮(NO)在贲门失弛缓症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胃镜下将BAC(benzyldimethyltetrad-ecylammonium chloride)环周注射到猫(12只)下食管括约肌(LES)内,对照组(6只)注射生理盐水,8周后观察进食和体重改变;造影检查食管内钡剂潴留情况;测定LES的静息压力(LESBP)和松弛度及松弛率,观察不同药物对体内LESBP及体外LES肌条张力的影响和肌条对电刺激的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针灸和西药关节腔注射对骨关节炎均有临床疗效,少见针灸联合中药关节腔注射治疗骨关节炎的报道。 目的:验证骨关节炎模型兔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联合针刺足三里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不作处理)、模型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5组。后4组采用膝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的方法复制出家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模型组不作处理;中药组向兔右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1次/周,共5次;针刺组针刺兔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29次;针药组向兔右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1次/周,共5次,同时针刺兔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29次。于治疗后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 结果与结论: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的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 < 0.05),高于正常组(P < 0.05);而针药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显著低于中药组、针刺组(P < 0.05)。提示膝关节腔注射丹皮酚联合针刺足三里可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作用,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15.
在清醒而麻痹的猫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会聚性神经元自发放电及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结果如下: 1.电针‘足三里穴’,只要达到一定强度(空载20伏),不论高频(50HZ)还是低频(5HZ)多能激活感受该穴位刺激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观察了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在 DRG大、中、小神经元中的数量变化 ,目的在于探讨 DRG各类神经元NGF变化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对 5只成年猫进行双侧备用根手术。术后当日开始针刺一侧 L6 脊神经后肢分布区的两组穴位即足三里和悬中、伏兔和三阴交 ,每天一次 ,每次 3 0 min,连续针刺 7d后处死动物。取针刺侧与非针刺侧 L6 的 DRG制成 2 0μm厚冰冻纵切片。分别用 NGF抗血清和 NGF的 c RNA探针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原位杂交染色。计数两侧 DRG相同面积内大 (>5 7μm)、中 (4 2~ 5 7μm)、小 (<42 μm)型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显示 :针刺侧备用 DRG NGF及其 m RNA阳性大、小型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加 (P<0 .0 5 ) ,而对中型神经元数量影响不明显。结论 :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可能与备用 DRG大、小神经元表达 NGF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电针刺激对脊髓背角组织中神经营养活性物质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 5只双侧备用根猫 (切除双侧L1 ~ L5 ,L7~ S2 DRG,保留 L6 为备用背根 ) ,随机在一侧进行针刺 (穴位为足三里与悬钟、伏兔与三阴交 ) ,连续针刺 5天后处死动物取材 ,将其脊髓背角组织 (T1 2 ~ S3节段 )提取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 ,并结合细胞钓蛋白和鸡胚DRG联合培养。结果显示 :电泳后的凝胶条染色显示出清晰蛋白带 2 4条 ,其相对迁移率 (Rf) 0 .11蛋白带吸收峰面积百分比 ,针刺侧者较非针刺侧显著增高 (P <0 .0 5 ) ;细胞钓蛋白带法显示凝…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2008年4月~2013年4月在本社区门诊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穴位取用,以病侧的主穴为基础,配合配穴,每次轮流选用7~8穴施以治疗,其中颊车、地仓、合谷三穴为必取之穴,地仓针时沿皮斜向颊车,合谷应取受病的对侧。针刺以徐疾迎随补泻法为主。留针20min,3次/w,4w为一疗程。结果治疗30例治愈,20例有效,10例未愈,总有效率为83.3%。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ST36)穴对烫伤大鼠小肠黏膜血流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与胆碱能神经通路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烫伤+电针足三里组(足三里组)、烫伤+电针非经非穴组(非经非穴组)、迷走神经切断+烫伤+电针足三里组(迷切+足三里组)和迷切+烫伤+电针非经非穴组(迷切+非经非穴组),每组16只。用沸水(96℃,15s)造成大鼠背部35%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20min开始,足三里组持续针刺双侧足三里30min,强度为2mA、2~100Hz;非经非穴组采用相同强度和时间刺激足三里外侧旁开0.5cm处皮肤;两迷切组先手术切断双侧腹腔迷走神经后再烫伤。各组大鼠于伤后4h和6h用激光多谱勒测定空肠黏膜血流量;然后处死,取空肠组织,应用改良伊文思蓝(EB)渗出法测定肠组织EB含量,干湿重法检测肠组织含水率。结果:与其余3组相比,伤后4h和6h足三里组空肠组织EB和含水率均显著降低;黏膜血流量显著增加(P均0.05)。与非经非穴组相比,两迷切组EB含量和含水率显著增加,黏膜血流量显著降低(P均0.05)。迷走神经切断后电针足三里无明显治疗作用,两迷切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显著抑制烫伤大鼠空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组织水肿、增加肠黏膜血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神经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不同穴位在针刺针麻中的特异性作用,已有很多报导,但用穴位和非穴位对比的方法,研究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资料甚少。本工作从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方面,进一步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实验用20只猫,在氯醛糖麻醉下,暴露一侧大脑皮层体感区(SI区)。用同心圆针电极刺激猫对侧前足“合谷”、“腕骨”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