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析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的特异性是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杂志所刊载的有关腧穴特异性的文章进行分析,对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腧穴特异性的研究从最开始的单纯研究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逐渐发展到研究穴位的功能和针刺产生的效应。指出从研究针刺效应入手可能是找到针灸如何起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腧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江  付平  梁军  程凯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03,23(3):183-186
目的:介绍腧穴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1998-2001年国内4种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4年我国腧穴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腧穴特异性研究,腧穴定位研究,单穴主治研究。结论:腧穴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腧穴主治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确定,腧穴机理研究将为针灸治病原理的揭示掀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在针灸科学性的各种研究中 ,腧穴的特异性引人瞩目。必然地 ,与特异性相关的研究立项和成果也比较多。但是 ,当作者对其中的某些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时 ,却发现作为腧穴属性的另一方面的“非特异性”一直被“特异性”的“相对性”所掩盖 ,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应有注意。1 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解秸萍 《中医药学刊》2005,23(2):264-265,271
论述了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并根据腧穴功能的多因素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和优点。对目前正交试验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运用,将会有效的促进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乃至整个针灸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腧穴研究是针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2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针灸类期刊目录中记载的腧穴内容文献主要涉及5个方面:穴位应用方法探讨、穴位主治研究、选穴配伍思路研究、解剖结构分析、穴位特异性研究。多数文献侧重于穴位解剖结构研究,腧穴与非穴或某穴与它穴表现的各种特性的研究。腧穴解剖结构研究初步表明,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腧穴特性研究运用多学科领域技术,揭示了腧穴特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呈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并探讨这3个下合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对特异性。方法 64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足三里+雷尼替丁)16例,B组(上巨虚+雷尼替丁)16例,C组(下巨虚+雷尼替丁)17例,D组(雷尼替丁)15例。结果 在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以及次要症状的改善方面,3个针刺组均优于雷尼替丁组;各针刺组相比,足三里的疗效又优于上巨虚和下巨虚,而上巨虚和下巨虚效果相似。结论 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对十二指肠疡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这3个下合穴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并根据腧穴功能的多因素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和优点.对目前正交试验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运用,将会有效的促进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乃至整个针灸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单穴fMRI研究、腧穴配伍效应机制研究、真假穴及真假刺fMRI研究、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针刺后效应fMRI研究、针刺治病机制fMRI研究、针刺fMRI影响因素、灸法效应fMRI研究与动物实验fMRI研究9个方面对近20年关于腧穴特异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及实验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为研究针刺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临床取穴提供指导。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到fMRI技术存在自身优势的同时,尚有诸多不足,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应增强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进行探索.方法:根据对临床经验的统计,分析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结果:多数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胆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结论:胆经腧穴作用规律或特异性是由相关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空间决定的.部分经络理论总结与临床经验或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经穴的氧特异性研究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研究结果显示经穴组织在氧及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上与非经穴组织具有差异性。虽然各个学者的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后认为,经穴局部组织在针刺前处于低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高于非经穴,二氧化碳(CO_2)含量低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处于高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经过消耗低于针刺前,的释放增加高于针刺前。在针刺前,经穴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高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组织的NO含量相比未针刺的经穴含量更高。但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些争议,今后,关于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应多考虑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受试者的同质性,并注重切合临床,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得气效应、临床疗效等,以使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温度正常值、穴位相对于非穴的体表温度特异性表现、针灸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穴位温度与脏腑病证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及非穴位温度的不同表现、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机制,最终为回答穴位的特异性、穴位脏腑相关以及补泻手法的效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近10年(2003年6月—2012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发表的经穴特异性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等方面存在特异性,但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结果的分析、凝炼及提升有待于加强,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腧穴三维重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几年来的腧穴三维重建方法作了总结和对比。目前对腧穴进行三维重建主要的手段有:①对局部单个穴位标注后对局部组织断层切片进而进行重建,②依据现有虚似人切片数据对穴位进行三维重建,③依据虚似人体为开发平台进行腧穴三维重建。认为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腧穴三维重建应当选用虚拟人操作平台比较适宜,操作者可以专心致力于解剖结构的研究;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对目前难以重建的神经、血管进行数学建模,使各组织在腧穴三维重建中得以完善、系统地表达。  相似文献   

1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多样化,以至于对于经穴与非经穴是否存在差异和经穴是否存在特异性产生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国内外在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为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文献表明针灸能够治疗小肠动力失调性疾病。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针灸效应与手法、刺激量、选穴、机体状态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机制,结果提示:四肢部位腧穴对小肠动力的效应以兴奋为主,而腹部腧穴以抑制为主,其机制和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小肠动力不足疾病可以优先选择四肢部腧穴,而治疗小肠运动亢进疾病优先选用腹部腧穴。小肠动力检测工具的进步将推动针灸调节小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2005年6月~2013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发表的有关经络特异性的文献,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现代科学技术3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经络特异性的存在,但目前的研究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体下肢穴位与非穴位痛阈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制定人体随机测量数据表和人体体表图。选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66名成年人,用Von Frey测量小腿和足部感受器阈值,分析对比穴位与非穴位痛阈值的异同。结果:膀胱经承山、昆仑、京骨和束骨的痛阈显著低于非穴位,昆仑的痛阈值最低(P<0.05);足三里同一水平节段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和阳陵泉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下巨虚同一水平节段的穴位下巨虚、外丘、阳交、飞扬、漏谷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解溪同一水平节段的中封、商丘、解溪、申脉相比较,解溪穴的痛阈值最高(P<0.05);分布于趾间的荥穴之间比较,侠溪穴和大都穴的痛阈值较高(P<0.05);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水泉、太溪、筑宾和足太阴脾经的漏谷之间比较,漏谷的痛阈值最高,水泉次之(P<0.05)。结论:穴位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且穴位之间的痛阈值也存在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具有相对特异性,从而为临床选穴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喻晓春  高俊虹  付卫星 《针刺研究》2005,30(3):183-186,190
中医理论认为,阿是穴是体表具有按之快然或疼痛等特点的位点。从理论上来说,阿是穴包含有具有特异性的经穴和其它常用穴;从功能上来讲,阿是穴实际上与现代医学的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类似。因此,阿是穴乃是在反映病邪和治疗疾病等两大穴位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特异性的穴位,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穴反应特异性是否与证型相关。方法:对5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辨证后分别探测三阴交穴、悬钟穴和非穴的皮肤温度和电阻并比较。结果:寒湿凝滞证患者各点温差无显著差异;三阴交穴电阻失衡度显著高于悬钟穴。气滞血瘀证患者各点温差和电阻失衡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经穴电阻反应特异性可能与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