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MSCT表现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u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胰腺癌胰周主要血管侵犯情况的MSCT表现及与手术可切除性分析。方法对临床诊断或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患者52例(其中20例行手术治疗),行横断位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MSCT表现,并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受侵犯主要胰周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肝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主干)具有不同的MSCT表现特征:受侵胰周静脉易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多呈现为偏心性狭窄或一侧变平,部分静脉包绕管周小于1/2;侵犯胰周动脉时不常出现狭窄,可表现为向心性狭窄,且包绕管径大于3/4及以上,呈包埋趋势(29/34);静脉较动脉更易出现管腔内壁的毛糙,特别是当肿瘤包绕管径小于1/2时;本组38例(38/44)胰周静脉受侵犯时,致胰周相应小静脉迂曲、扩张。20例手术病例与手术结果比较,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9/20),100%(80/80)。结论动、静脉受侵时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MSCT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u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胰腺癌胰周主要血管侵犯情况的MSCT表现及与手术可切除性分析。方法对临床诊断或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患者52例(其中20例行手术治疗),行横断位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MSCT表现,并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受侵犯主要胰周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肝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主干)具有不同的MSCT、表现特征:受侵胰周静脉易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多呈现为偏心性狭窄或一侧变平,部分静脉包绕管周小于1/2;侵犯胰周动脉时不常出现狭窄,可表现为向心性狭窄,且包绕管径大于3/4及以上,呈包埋趋势(29/34);静脉较动脉更易出现管腔内壁的毛糙,特别是当肿瘤包绕管径小于1/2时;本组38例(38/44)胰周静脉受侵犯时,致胰周相应小静脉迂曲、扩张。20例手术病例与手术结果比较,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9/20),100%(80/80)。结论动、静脉受侵时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MSCT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中  陈志宏  李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708-709,F003
目的 了解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对39例胰腺癌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和65秒,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胰腺癌在双期的增强情况和CT征象。结果 (1)直接征象:胰腺癌表现为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平扫肿块密度通常呈略低密度、等密度;胰腺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下降。(2)间接征象:伴有肝内胆管(48.7%)、胆总管(61.5%)和胰管(38.5%)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胆囊增大(30.8%),胰周脂肪消失(82.1%),胰周大血管模糊(51.2%),胰体、胰尾萎缩(25.6%)以及转移性改变。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谢建强 《当代医学》2009,15(3):32-33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和胰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3例胰腺结核和胰周淋巴结结核,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抗结核治疗后3~4个月后复查CT后明确诊断。结果CT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为胰头部结核伴胰周淋巴结结核。1例为胰头、体部结核伴胰周淋巴结结核。CT表现为胰头部增大。胰头、体区见多发结节状混杂密度灶或囊实性包块,壁较薄,有轻-中度强化,并伴有胰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呈环状强化。结论胰头、体区多发结节状混杂密度灶囊实性包块并伴有胰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淋巴结呈环状强化,结合病史,可提示胰腺和胰周淋巴结结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及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方法 对45例胰腺癌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腹部血管,与病理结果作对比,判断胰腺癌对血管侵犯程度并行肿瘤分期和可切除判断,结果 45例胰腺癌患者中,33例患者接收手术治疗,手术中发现胰腺癌的位置与CT检查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其中26例术前MSCTA认为肿瘤可切除,实际成功切除21例,成功切除的阳性预测值达80.8%,其中7例MSCTA认为肿瘤不可切除,实际手术不能切除6例,不可切除性评估准确度为85.8%.结论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反映胰腺癌的血供特征,可以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胰周血管受侵情况,对肿瘤分期及可切除性的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秀梅 《重庆医学》2011,40(28):2833-2835
目的分析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征象,旨在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减少胰腺癌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癌(胰腺癌组)与21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胰腺炎组)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胰腺癌组与胰腺炎组入院时及24 h后查血清淀粉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癌组CT表现多为胰腺局限性增大并肿块状或结节状持续弱强化,胰腺炎组多表现为非肿块不均匀性弱强化。(3)胰腺癌组6例与胰腺炎组8例胰管扩张,胰腺癌组5例扩张胰管于病变区突然中断,胰腺癌组1例与胰腺炎组8例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P<0.05)。(4)胰腺癌组8例与胰腺炎组2例胰周淋巴结增大(P<0.05),胰腺癌组6例出现胰周血管改变,胰腺炎组无胰周血管改变。结论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酶学改变相似,不具鉴别价值;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征象各有特点,CT检查能为两者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38 s和70 s,对比剂用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结果:1 cm〈病灶〈2 cm16例,病灶〈1 cm9例,其中属于早期胰腺癌17例。17例早期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别,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的CT资料及病理结果。小胰腺癌的CT强化方式与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有相关性,等密度强化的小胰腺癌在高分化的肿瘤中出现率高,低密度胰腺癌更多的出现在中、低分化肿瘤中。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胰腺癌病例行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行上腹部胰腺平扫,增强扫描分胰腺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70s),分别测定各期正常胰腺和病灶的增强后CT值,计算胰腺-病灶增强差值(Hu)。结果 38例胰腺癌患者中位于头颈部23例,体部12例,尾部3例;正常胰腺增强程度在胰腺期较肝脏期高(t=7.83,P<0.01),病灶增强程度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Hu在胰腺期比肝脏期大(t=27.75,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周小静脉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对正常组30例及胰腺癌44例行螺旋CT双期扫描即胰腺期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35秒和70秒)扫描。统计正常组胰腺期及肝脏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率,观察胰腺癌病例胰周小静脉扩张情况及其它改变。结果:正常组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为73%-90%,胰腺期优于肝脏期;胰周小静脉扩张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41%(13/32)。结论: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胰腺期优于肝脏期,胰周小静脉的扩张可作为胰腺癌不可切除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在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中的作用。方法术前应用MSCTA对22例胰腺癌胰周主要血管进行CTA三维成像,并与手术的所见进行比较;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2例胰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癌周血管附近组织)中Ang-2的表达。结果 22例胰腺癌患者8段共176支血管中,MSCTA术前诊断41支血管受侵犯,135支血管未受侵犯,术中发现40支血管受侵犯,131支血管未受侵犯。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Ang-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8%和36.5%,CT提示有胰周血管侵犯的组织Ang-2阳性96.5%,CT提示胰周血管未侵犯组织Ang-2阳性率16.6%。结论 MSCTA结合胰腺癌胰周血管组织Ang-2的表达可提高对胰腺癌胰周血管受侵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能切除的胰腺癌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证实的胰腺癌患者CT表现,着重分析病灶与邻近大血管和脏器的关系,总结胰腺癌患者不能手术切除的CT特征。结果26例患者均出现周围血管受累征象,其中肠系膜上静脉是最易受累血管;10例患者出现周围脏器受侵,13例出现肝转移和腹水,2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多排CT三维重建有助于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胰腺周围血管受侵是胰腺癌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扫描对不可切除性胰腺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CT表现及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不能手术切除之胰腺癌的主要CT表现,对其增强特点,胰周脂肪、血管、邻近器官改变、转移特点及扫描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 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征象有以下几点:胰周血管受侵,肝转移及腹膜转移,邻近器官受侵,远处淋巴结转移以及胰周脂肪层模糊同时伴有其他不可切除征象. 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评估肿瘤侵犯范围、程度以及转移情况,对血管受侵的显示尤为清晰.  相似文献   

14.
张练  张卫东  徐辉  吴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670-467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成像(CPR)等重建技术,对胰腺癌术前进行评估。结果:术前综合评估不能切除的5例中手术均无法切除,术前评估能切除的14例中,手术结果能切除12例,评估可切除率达86%。结论:MSCTA造影对胰腺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成像(CPR)等重建技术,对胰腺癌术前进行评估。结果:术前综合评估不能切除的5例中手术均无法切除,术前评估能切除的14例中,手术结果能切除12例,评估可切除率达86%。结论:MSCTA造影对胰腺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很高的一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CT表现,分别对胰腺癌和正常胰腺胰腺期、门脉期密度进行比较。结果28例病变位于胰腺头部,7例位于胰腺体部,6例位于胰腺尾部,3例为弥漫性胰腺癌。胆管扩张24例,胰管扩张25例,肝内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35例。44例病例中有36例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胰腺期胰腺癌与正常胰腺密度差别最大。结论CT扫描可以明确胰腺癌的存在以及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胰腺期扫描对识别胰腺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图上的CT特征,术前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方法 68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增强扫描每千克体重1~1.5ml由静脉注入总量为75~100ml的造影剂,速率2.5~3ml/s,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18~20s、60~70s,层厚3~5mm,螺距1.0~1.5;重建间隔2.5~4.8mm。结果 术前判断为可切除的胰腺癌20例,手术符合率为75%(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胰腺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拟诊胰腺癌随后又行手术治疗患者的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根据国内外CT对胰腺癌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评价的标准,判断胰腺癌的手术可切除性。结果40例中,胰腺癌35例,非胰腺癌5例。CT诊断准确性87.5%(35/40)。35例胰腺癌中,CT发现胰腺肿块31例,4例未发现肿块;周围结构侵犯、转移情况:25例胰周血管侵犯,CT诊断21例(84.0%);胃肠道侵犯10例,CT诊断6例(60.0%);21例淋巴结肿大,CT诊断17例(81.0%);11例肝转移,CT诊断8例(72.7%);9例腹膜转移,CT诊断5例(55.6%)。10例术前认为可切除,实际术中切除7例,可切除准确度70%;25例手术前认为不可切除,实际手术不可切除23例,不可切除准确度92%,进行统计学分析,Kappa值为0.64。结论CT可准确诊断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及胰周血管侵犯。CT对胰腺癌的手术可切除性判断也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萍 《河北医学》2012,18(9):1249-1251
目的:对比分析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病理实验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初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治疗前经过CT诊断及MRI诊断的患者71例,多名专家共同对其鼻咽部位的扫描片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两种影像诊断方法对侵犯的检出率.结果:在对鼻咽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CT诊断的检出率为43.6%(31/71),MRI诊断的检出率为70.4%(50/71);在对颅底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CT诊断的检出率为22.5%(16/71),MRI诊断的检出率为56.3%(40/71).结论:在对鼻咽癌(NPC)患者进行局部侵犯情况的影像学诊断中应注重MRI诊断结果,其无论是对鼻咽部还是对颅底的检测均比CT诊断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