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不仅参与正常肌小节和肌丝的组装,稳定肌小节的结构。而且通过磷酸化等调节横桥循环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包括。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其中编码cMYBPC的基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最为常见的致病基因之一,本文就cMYBPC以及编码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致病基因型、表型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根本病因。FHC表型变异性较大,不仅与不同的致病基因有关,而且与不同的遗传背景、修饰基因、环境因素有关。FH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脏病,主要是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所致,其主要特征为没有明确原因的心肌肥厚,多有胸闷、憋气症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现状 1.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单基因疾病,至少已经找到20个致病基因,约1000个突变位点.其中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13个,8个常见的致病基因导致50%的病例,β-肌球蛋白重链(MYH7)与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2个基因约占已知致病基因的比率为80%~85%,肌钙蛋白T(TNNT2)、肌钙蛋白Ⅰ(TNNI3)与原肌球蛋白(TPM1)3个基因约占已知致病基因的10%~15%,其他肌小节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轻链(MYL2、MYI3)、α-心脏肌动蛋白(ACTC)所占比例极少.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壁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一种特发性心肌疾病,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疾病。在人类,在编码与构成肌小节有关的蛋白质的基因中,现在发现至少有11种基因,超过200种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有关。另外,一些与肌小节无关的基因突变也参与了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因是编码肌小节蛋白或肌小节相关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异,目前肥厚型心肌病已成为青少年猝死的头号病因,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死亡率更高,诊治更加困难。现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角度出发,对以往及近期有关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介入和手术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最主要原因。HCM主要由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虽然不同肌小节组分的突变基因致病机制略有不同,但均会引起肌小节钙离子的敏感性增加和能量代谢障碍(即肌小节能量的低效利用和需求增加),进而导致HCM的各种临床表现。而钙离子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紊乱以...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由心肌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的、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国外报道每500人中即有1例患者。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属常染色体硅性遗传疾病.该病约有55%发病呈家旗聚集性。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HCM是一种基因多态性疾病,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与其有关.数个基因中一个发生突变即可致病。目前,已发现了可以导致HCM的许多基因突变,包括编码可收缩肌小节的11个基因,超过200余种不同突变。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 (HCM )是以左心室和 (或 )右心室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 ,从无症状到黑朦、晕厥、心绞痛到严重心衰以至猝死 ,猝死常发生于年轻患者 ,可为其首发症状。该病有 5 0 %以上发病呈家族聚集性 ,故称之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FHC)。传统的诊断方法只能在心肌出现不可逆病理改变之后才能做出诊断 ,且不能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 ,因此若能在此前对预后做出判断 ,并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 ,意义十分重大 ,基因突变的研究使这成为可能。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FHC是一种基因多态性疾病 ,编码肌小节蛋白的…  相似文献   

11.
肥厚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厚性心肌病是符合孟得尔法则的单基因病,以心肌肌小节功能缺陷为主要特点。原来普遍认为是心肌收缩障碍导致了代偿性的心肌肥厚。现在认为这种观点与现有的实验室证据不一致。研究了突变收缩蛋白的功能,老鼠模型以及临床病例后,有人认为:是由于肌小节HCM的突变导致了ATP利用障碍。因为在各种代谢基因突变中都可以找到肥厚性心肌病样的表型。这样,首先一些在临床上观察到但未能解决的延迟发作和不对称心肌肥厚的问题可以得到解释。其次可以为HCM的治疗提供参考。最后可以延伸到一般的心肌肥厚和心衰。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目前已经发现至少编码10种肌小节约200个位点突变可以导致该疾病。由心脏肌钙蛋白(cTnⅠ)基因突变所致者约占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的5%。现已发现的cTnI基因突变位点约有20个。本文综述cTnⅠ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致病基因型及表型之间关系,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一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根据肥厚型心肌病(HCM)已知的13个致病基因,每个基因选取3个微卫星(Marker)标记对该家系进行筛查分析,对不能排除的基因采取PCR一直接测序技术进行鉴定。结果13个候选基因中仅CRP3不能被排除,测序未发现该基因外显子有任何突变。结论已知的13个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不是该汉族家系的致病基因,该HCM家系很可能由一新的致病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目前已经发现至少编码10种肌小节约200个位点突变可以导致该疾病.由心脏肌钙蛋白(cTnI)基因突变所致者约占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的5%.现已发现的cTnI基因突变位点约有20个.本文综述cTnI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致病基因型及表型之间关系,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寻找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在5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panel测序筛查8个肌小节致病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应外显子并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分析,验证发现的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突变。结果在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现MYBPC3基因Tyr842Ter突变。该突变位于MYBPC3基因第25号外显子,其CDS第2526位碱基由C转换为G,结果导致第842位酪氨酸(Tyr)转变终止密码子(Ter)。370例正常对照的相同位置未发现此突变。携带该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型均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发病年龄晚(69.33+10.69岁),长期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MYBPC3基因Tyr842Ter突变在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比例较高,临床表型均为非梗阻性心肌病,发病年龄晚。我们研究结果提示此突变为良性突变。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由心肌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的、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国外报道每500人中即有1例患者。  相似文献   

17.
"最后共同通路"假说与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一些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如长QT综合症、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等的分子遗传机制已逐步被阐明,尽管大部分这些疾病由于不同遗传机制产生相似或相同的表现型(遗传异质性),但它们也具有共同特点,即每一种疾病类型都具有编码功能相似或编码参与共同级联通路蛋白质的基因参与发病。据此,人们提出了“最后共同通路”假说。在心律失常疾病中,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的分子机制是编码离子通道蛋白质的基因包括钾离子通道(KVLQTl、HERG、mink)和钠离子通道(SCNSA)发生突变所致。根据“最后共同通路”假说,把这些疾病归类为“离子通道病”;而肥厚性心肌病是由于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包括β-肌球蛋白重链、α-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T、I和β-肌球蛋白重链结合位点近端的肌动蛋白突变所致,可归类为“肌小节病”;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编码心肌骨架蛋白的基因包括抗肌萎缩蛋白、抗肌萎缩蛋白相关的糖蛋白复合物、肌纤维膜糖蛋白复合物等发生了突变,称为“细胞骨架病”。  相似文献   

18.
心肌相关基因变异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通过不同机制引发心肌病。不同种类或同一大类的原发性心肌病,其心肌细胞均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和结构异常,如肌小节结构异常、细胞骨架结构异常、离子通道蛋白异常、能量供给和调控异常、粗细肌丝改变、肌小节和桥粒蛋白异常、细胞信号调控异常等。本文就常见心肌病相关变异基因的细胞结构及功能效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机制认识也在不断提高.ZASP(Z-band alternatively spliced PDZ-motif protein)基因即Z带选择性缝接PDZ基序蛋白基因,国外新近研究揭示了编码心肌肌小节z带蛋白的ZASP基因突变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骨架成分构成及肌小节收缩功能的影响,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现就ZASP基因的结构构成与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查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关键基因,为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检索包含106例肥厚型心肌病样本及39例对照组样本的高通量测序数据集GSE36961。利用R软件筛选肥厚型心肌病组织和正常组织间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WGCNA构建差异基因的加权重共表达网络,筛选出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模块,对模块中的基因行功能富集分析,并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关键基因。结果从数据集中筛选出8002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通过WGCNA构建出差异基因的加权重共表达网络,筛选出两个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模块:青色模块(Pearson cor=0.77,P=4e-29)和紫红色模块(Pearson cor=0.76,P=2e-28)。前者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后者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血管形成。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获得32个基因及157个互作关系,从中筛选出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关键基因,提示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高通量测序数据集,筛选出可能与肥厚型心肌病有关的目标基因32个,再筛选出关键基因10个,其中甲酰肽受体2(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FPR2)、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2(cholinergic receptor musca⁃rinic 2,CHRM2)与心肌炎症反应相关,余基因的作用仍需在未来的细胞及动物实验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