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孕12周内母体发生急性风疹常致胎儿感染,从治疗性流产胎儿组织中,病毒的分离率达90%,足月分娩的婴儿中81%有血清学感染的证据。在此期受感染的婴儿约85%有严重损害,胎儿感染是慢性的,病毒在咽部存在至出生后数周在敏感的接触者中可引起风疹,病毒在胎盘存留的时间尚不清楚。在12~16孕周母体患风疹中,曾发现胎儿感染率为54%,其中35%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害。妊娠后期母体患风疹的胎儿感染率至孕23~26周下降至25%左右,而在孕末的2个月又有升高。在孕16周后的胎儿感染  相似文献   

2.
病毒的宫内传播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莲勃 《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1):694-696
孕妇感染病毒后,可经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此即病毒的宫内感染,病毒的这种传播方式称为宫内传播。相当一部分病毒可在人类子宫内经胎盘传播给胎儿,因而造成流产、早产、新生儿畸形或出生后长期病毒携带乃至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已有或正在研制针对这些病毒感染的疫苗,从而...  相似文献   

3.
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受体基因转入S+L-貂细胞内建立了一种新细胞系ID。这种ID细胞可用于滴定不能形成XC蚀斑的嗜亲性病毒,并可同时检测不同宿主范围的病毒,特别适用于滴定鼠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AIDS)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将艾滋病病毒(HIV)传染给其孩子(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并导致孩子感染的过程,也称为艾滋病病毒的垂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大途径之一。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3个环节,即:孕期(艾滋病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接触母亲的血液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和产后(病毒通过母乳喂养传播)。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自1986年从艾滋病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人疱疹病毒6型(HHV-6)以来,人们一直努力探讨这种病毒在人类疾病中可能的免疫致病作用,特别是在HIV感染进展中它成为一种重要辅助因素的可能性。这一假设基于以下证据:可以从艾滋病患者中分离出HHV-6,而且这种病毒和HIV都主要对CD4 T细胞具有亲嗜性,能反式激活HIV调节因子,可增加HIV复制,并协同HIV在共同感染的细胞中发生细胞致病效应。检测艾滋病患  相似文献   

6.
<正>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们最近对恒河猴的研究表明,一种功效强大的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有望与目前的抗逆转病毒疗法"同仇敌忾",有效对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疗法成效显著这种名为猿猴和人免疫缺陷病毒(SHIV)的病毒能感染猴子,基因改造使其携带有人类病毒基因组的关键组成部分。两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的研究报告了一种抗体疗法对这种人类免疫  相似文献   

7.
国外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控制性接触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目前,全球约75.0%~85.0%以上的人艾滋病病毒感染是通过性接触传播。针对性接触传播途径的干预措施主要从推行避孕套的使用着手,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的使用;同时改进对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患的治疗和管理。有研究表明,感染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通过性接触传播疾病患,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是其他患的2~9倍。  相似文献   

8.
应用Vero-E_6细胞,从一例患流行性出血热(EHF)孕妇流产胎儿的肝、肾、肺三种脏器中分离出病毒,经鉴定证实为EHF病毒,同时发现相应脏器有明显的病理改变。以上表明EHF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定位于胎儿的肝、肾、肺脏,并可直接造成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9.
<正>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专家估计截止2005年8月底,现存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为84万,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研究资料显示,25%~38%的HIV垂直传播为子宫内传播[1]。妊娠、分娩至产后2年,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