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建立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健康豚鼠42只,随机分为致敏组(n=32)和对照组(n=10).致敏组经腹腔、四肢皮下注射豚草花粉变应原免疫4周后,鼻腔滴入豚草花粉变应原;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结果致敏组28只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征(评分》5分),鼻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鼻粘膜水肿、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P《0.001).本实验建立的豚草花粉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为过敏性鼻炎,特别是豚草花粉变应原所致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及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蟑螂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用蟑螂作为变应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为实验组,每只豚鼠分别用100mg和50mg蟑螂变应原腹腔注射致敏,于实验的第10,14日加强致敏,方法剂量与第1日同.于21日,鼻腔滴入变应原激发,1次/d,连续5d;C组作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行同样操作.末次激发后观察各组豚鼠行为学差异,后行鼻腔分泌物涂片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5分),病理检查可见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固有层内可见以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且与对照组相比,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1),而实验高低剂量组之间,鼻黏膜组织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计数亦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用蟑螂作为变应原能成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可以更有效诱导鼻腔变态反应性炎症,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及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鼠类模型。方法:将NIH小鼠和SD大鼠雌雄各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经腹腔隔日1次注射卵清蛋白(OVA)变应原7次后,鼻腔滴入OVA鼻内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OVA。结果:实验组均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征(评分〉5分),鼻粘膜和肺组织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粘膜水肿、腺体增生且鼻粘膜表面纤毛破坏等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均无上述变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OVA变应原致敏的变应性鼻炎鼠类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方法雌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变应性鼻炎组(AR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悬液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和滴鼻激发。致敏后小鼠麻醉分离气管,近喉部切开气管插入18 G插管至鼻咽部,插管连接"T"形管,再分别连接实验精密注射泵和压力传感器,应用灌注/吸引模型模拟呼气/吸气,检测鼻气道的压力,计算鼻阻力。对小鼠鼻腔进行组胺雾化激发,检测鼻气道反应性。采用一侧鼻腔插管灌洗,对侧鼻腔收集灌洗液的方法,对鼻腔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处死小鼠后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基础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及鼻激发后的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均低于AR组(P均〈0.01);AR组鼻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R组的鼻黏膜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水肿。对照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异常。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酸杆菌对过敏性鼻炎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12含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乳酸杆菌组及阳性药对照组4组.建立大鼠卵白蛋白致敏模型,取各组大鼠鼻腔黏膜病理切片后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试验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12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IFN-γ和IL-12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乳酸杆菌组中IFN-γ和IL-1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乳酸杆菌组各项指标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酸杆菌可增加过敏性鼻炎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12的含量,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罗秋萍  何建中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3):382-384,F0002
目的:研究硝酸铈治疗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健康豚鼠39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用2,4-二异氰酸甲苯酯(2,4-Toluene—Dissocya—nate,TDU作致敏原,经鼻腔滴入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治疗期间变应性鼻炎组动物随机分成阳性对照组、药物治疗对照组、硝酸铈治疗组3组,正常对照组设为阴性对照组,治疗15d。观察症状体征、鼻分泌物涂片、鼻粘膜组胺含量和光镜和电镜下鼻粘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阳性对照组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鼻粘膜组胺含量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粘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硝酸铈治疗组上述变化明显减轻。结论:硝酸铈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建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SD大鼠模型。方法将SD大鼠雌雄各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经腹腔隔日1次注射卵清蛋白(OVA)变应原7次后,鼻腔滴入OVA鼻内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OVA。结果实验组SD大鼠均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征(评分〉5分),鼻黏膜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粘膜水肿增厚、腺体增生、分泌旺盛,鼻黏膜表面纤毛破坏等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SD大鼠仅轻度抓鼻,且喷嚏少(评分〈5分),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均无实验组上述变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OVA变应原致敏的变应性鼻炎鼠类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病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性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性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抑制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内白细胞介素-9(IL-9)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KLF1抗体组(AR+CKLF1-C19组)、丙酸氟替卡松组(AR+FP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 [Al(OH)3]致敏法诱导AR,AR+CKLF1-C19组AR激发前连续10 d分别在双侧鼻腔滴5 μL CKLF1-C19肽干预,AR+FP组AR激发前连续10 d分别在双侧鼻腔滴5 μL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均同时在双侧鼻腔滴5 μL生理盐水。末次鼻腔激发后,各组大鼠均进行表观行为学指标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9、免疫球蛋白E(IgE)、干扰素-γ(IFN-γ)水平;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表达;瑞氏染色检测鼻腔内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鼻黏膜组织IL-9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在mRNA 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打喷嚏、流涕以及频繁抓鼻的现象,血清中IL-9、IgE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鼻黏膜有水肿、黏膜层增厚以及黏膜上皮脱落的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加,鼻黏膜组织内IL-9阳性表达升高,MBP、ECP、EPO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均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AR+CKLF1-C19组和AR+FP组大鼠打喷嚏、流涕、抓鼻等行为减少,血清中IL-9、IgE水平下降,IFN-γ水平升高,鼻黏膜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减少,鼻黏膜组织内IL-9阳性表达下降,同时,MBP、ECP、EPO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也均下调(P<0.05)。结论 抑制CKLF1能够明显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抑制IL-9表达,从而对变应性鼻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组胺 H3受体激动剂 IMETIT 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另2组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复制 AR 模型,3组均以1%卵清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双鼻激发,记录30 min内喷嚏、挠鼻次数。AR 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IMETIT(3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5 d,处死。取鼻中隔黏膜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结果:致敏组和药物处理组30 min 内喷嚏次数分别为20.90±4.88、23.10±4.59,30 min 内挠鼻次数分别为26.80±4.80、25.0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00)。致敏组、药物处理组每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分别为21.60±4.23、22.37±3.0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6±3.09)%、(29.60±2.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581和0.676)。结论:IMETIT 不能减少 AR 模型豚鼠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豚鼠实验模型研究上气道变应性炎症对下气道的影响。方法12只豚鼠分为2组,每组6只,鼻炎组豚鼠给予鼻腔卵蛋白/氢氧化铝滴注(连续10 d,每天2次)。间隔1周后,鼻腔给予2%卵蛋白每日滴注,连续7 d;对照组均使用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最后一次激发后10 min,对喷嚏、抓鼻、流涕等症状量化评估,观察肺部症状;抽取动物血清,ELISA方法测定IgE和IL-5水平;计量鼻腔黏膜及肺部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数量,观察鼻腔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鼻炎组豚鼠明显出现喷嚏、鼻痒、挠鼻、流涕等典型症状,但肺部哮喘症状不明显;血清IgE、IL-5水平升高;鼻腔和肺部黏膜见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且出现病理结构变化。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结论上气道变应性炎症可导致下气道发生类似的炎症反应,并导致免疫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豚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浸润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干预组)(n=10)。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双侧鼻腔局部激发建造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干预组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同期用生理盐水喷鼻处理。豚鼠鼻中隔黏膜予以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SP免疫组化分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鼻中隔黏膜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光密度半定量分析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症状学评分满足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糖皮质差异激素喷鼻治疗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和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局部应用布地奈德有缓解AR症状,并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可能是与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SP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的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能力的测定,从细胞水平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并期望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指标是一种客观手段。方法:健康豚鼠随机分组后,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刀豆球蛋白A(ConA)作刺激物,应用荧光测定法,比较豚鼠实验组和正常组之间嗜碱粒细胞释放的能力。结果:在3种浓度ConA的刺激诱导下,变应性鼻炎组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胺释放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诱发的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rhIL-1ra)的治疗效果。方法以TDI作为致敏剂,通过致敏和激发两步法制作变应性鼻炎模型,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仅给予致敏剂溶媒。豚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布地奈德鼻喷雾剂25.6μg/kg)组和rhIL-1ra 50、100和200μg/kg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各给药组动物从激发前1 d(第8天,d 8)开始鼻腔给药,1次/d,连续14 d,正常对照及模型组动物相同方法给予rhIL-1ra溶媒。实验期间,按照临床评分标准对动物进行动态记录评分。待最后一次给药且临床评分结束后,麻醉并活杀动物,快速制备血清用于IgE水平测定;分离鼻黏膜组织用于组胺含量测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豚鼠表现出典型的变应性鼻炎症状;与模型组比较,rhIL-1ra给药组动物的临床评分、喷嚏数、血清IgE水平、鼻黏膜组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有显著改善。阳性药物组的表现与rhIL-1ra给药组基本相同,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TDI诱发的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在(50~200)μg/kg剂量范围内,rhIL-1ra显示出肯定的治疗效果,提示rhIL-1ra有望成为变应性鼻炎的新型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豚鼠和变应性鼻炎模型豚鼠鼻黏膜中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 (STAT6)的组织学表达,探讨Eotaxin、STAT6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24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模型组(n=12),以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Eotaxin、STAT6在正常豚鼠和变应性鼻炎模型豚鼠鼻黏膜中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豚鼠和变应性鼻炎模型豚鼠鼻黏膜中均有Eotaxin、STAT6的表达,显微镜下见Eotaxin阳性信号主要位于浆液腺及黏液腺细胞胞质内, STAT6阳性信号主要位于上皮下区的浸润细胞的胞质中;它们在变应性鼻炎模型豚鼠鼻黏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正常豚鼠鼻黏膜中存在Eotaxin、STAT6,变应性鼻炎模型豚鼠鼻黏膜中Eotaxin、STAT6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Eotaxin、STAT6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可能是导致变应性鼻炎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豚鼠鼻粘膜组胺含量对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豚鼠不同病程中鼻粘膜组胺含量对血流量的影响。方法:60只豚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致敏组(n=30),分别检测致敏后激发前和激发后即刻,24,48,72h豚鼠鼻粘膜中的组胺含量,每组动物处死前均用激光多谱勒探测仪测定其鼻粘膜血流量,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时相点豚鼠鼻粘膜中的组胺含量与鼻粘膜血流量的关系。结果:致敏原激发前致敏组动物鼻粘膜中组胺含量和鼻粘膜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卵白蛋白致敏的豚鼠的高反应气道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致敏组、致敏对照组、致敏2%七氟烷组和致敏4%七氟烷组,每组8只。应用卵白蛋白和测量肺阻力变化曲线建立并评价豚鼠的致敏气道模型。检测致敏豚鼠气道平滑肌细胞cAMP的表达,评价不同浓度七氟烷对高反应致敏气道的扩张作用。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致敏组能显著升高豚鼠的肺阻力变化曲线;与致敏对照组相比,致敏2%七氟烷组和致敏4%七氟烷组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MP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七氟烷能够增加卵白蛋致敏的豚鼠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内cAMP的表达,提示七氟烷可以通过提高高反应致敏气道平滑肌cAMP的表达发挥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