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肩肘外科手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肩肘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肩肘外科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共33例,发生率为3.36%(33/98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性别、手术时间长、吸烟史、饮酒史、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与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明显相关(P <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性别、手术时间长、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是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少见,高龄、性别、手术时间长、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是肩肘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过分析不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自2007年11月起入选本院肾内科接受腹透治疗并首次置管的尿毒症患者,除外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腹壁缺陷、腹腔或盆腔感染者.截止2011年9月,共入组116例腹透患者,其中男62例,女54例,平均年龄(47.6±13.7)岁.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外科手术置入法(A组)和腹腔镜透置管术(B组),两组均采用Tenckhoff腹透直管.  相似文献   

4.
������ֹѪҩ����Χ�����ڵ�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怎样正确使用抗凝及止血药物,并在这一对矛盾中取得平衡是围手术期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1常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互相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通常意义上的“抗凝”治疗其实就是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动脉血栓的防治则以抗血小板为主…  相似文献   

5.
赵怀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50-151
目的:评价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使用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抗凝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结果:抗凝组62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1.87~4.75mg/天,平均剂量(2.58±0.74)mg/天,I NR平均(2.46±0.26)。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的栓塞发生率分别是1.6%和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6.1%和5.7%,但是出血严重程度构成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维持INR 2.0~3.0,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高、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口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47例接受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行MPCNL治疗,围手术期采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采用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选取同期行MPCNL治疗的未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无凝血功能障碍的上尿路结石患者50例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结石大小等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患者住院时间较非抗凝组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予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牵拉压迫止血,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上尿路结石患者行MPCNL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阑尾炎合并心血管病患者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合并心血管病并需服用抗血小板和(或)抗凝药物的阑尾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72例单纯阑尾炎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于术前7 d调整为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观察实验组术前、术后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术后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患者心肌损伤、心功能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抗凝组48例,抗凝组48例).抗凝组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抗凝组围手术期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抗凝组DVT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9%)(x2=5.031,P<0.05);抗凝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2±3)d,明显少于非抗凝组[(22±6)d](t=10.328,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开始时间,继发不良反应,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凝药物围手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地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出血性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71例接受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分析置管位置(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置管后透析时机(即刻或隔日)、透析中抗凝方式(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无肝素)与出血并发症的关系。结果①置管后即刻透析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隔日透析高(16.4% vs 4.2%,P〈0.01);②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较普通肝素抗凝出血少(5.2% vs 13.8%,P〈0.01)。结论恰当的安排透析时机、选用合适的抗凝技术以可有效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围术期维持抗凝药物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6例行PVP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口服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86例)和未抗凝组(1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抗凝组的患者较未抗凝组年龄更大、ASA评分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激光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转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管置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如尿潴留、尿路感染、尿道狭窄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共有161例完成12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_(max))、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抗凝组和未抗凝组IPSS评分、Q_(max)、QOL、PVR和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功率PVP临床疗效确切,是围术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评估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腹透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mGPS各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钻孔引流术后血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正常组8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特点、血肿影像学特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区别,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3名患者,男性8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4.7±13.1岁。复发组术前血肿为混杂密度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组(66.7%vs 34.1%,P=0.013),复发组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比例也高于正常组(50.0%vs 12.9%,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混杂密度血肿(OR=8.31,P=0.045)以及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OR=5.42,P=0.005)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T显示混杂密度的血肿以及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透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实施的7例腹透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0min.4例患者术后第3天改为临时性血透,1~2次后再转为腹透.3例患者直接在术后第3天进行腹透.所有患者没有腹腔内再出血,或胆漏等并发症.创口生长良好,没有切口疝及切口腹透液渗漏情况,外科住院时间5~6 d.结论 通过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腹膜透析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63例单侧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7例因其他疾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阿司匹林组),有11例因其他疾病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术前7 d给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其余35例未口服抗凝药物(对照组)。结果 1 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3组患者的阴囊或皮下血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复发患者。结论对于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疝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需要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或因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长期抗凝的病人逐年增多,疝外科医生越来越多的面临此类病人。手术是唯一能够治愈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及其消化道损伤情况。方法 收集2021年1—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1213例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等使用情况,分析患者消化道保护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相关消化道损伤危险因素,观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结果970例患者存在消化道损伤危险因素,包括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年龄≥65岁、联合抗凝药物、合并消化系统疾病、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其他NSAID,其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年龄≥65岁。使用消化道保护药物239例,危险因素≥3个消化道保护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1~2个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内科患者消化道保护药物使用率为23.09%(157/680),明显高于血管外科的15.38%(8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8例患者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其中6例有便血、便潜血阳性等消化道出血表现,5例暂停阿司匹林,1例换用吲哚布芬后消化道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术后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拜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再狭窄发生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随访期内,观察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晚期管腔丢失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糖/血脂相关指标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安全、有效,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期腹透患者临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1994年1月至2003年8月腹透龄超过3年以上的58例腹透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继续腹透组、转向移植组、转向血透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间近期营养指标(半年以内血清白蛋白水平)、近期透析充分性指标(Kt/V、Ccr)、水清除指标及残肾功能等临床特点。对死亡组同时做回顾性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死亡前半年以内与死亡前1年资料比较)。对继续腹透组回顾性分析比较1年前资料,并前瞻性追踪随访1年。结果死亡组总Kt/V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总Ccr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P〈0.01)。继续腹透组、移植组及血透组3组间总Kt/V、总Cer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透组水清除指标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及移植组;继续腹透组水清除指标稍高于死亡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组近期总Kt/V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Kt/V(P〈0.05);近期总Ccr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Ccr(P〈0.01)。继续腹透组近期总Kt/V及总Ccr与1年前及1年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残肾Kt/V或残肾Ccr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P〈0.05)。继续腹透组残肾Kt/V或残肾Ccr显著高于死亡组及血透组(P〈0.05)。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余3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13例中有7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透3年以上患者大部分仍可继续腹透。透析不充分是长期腹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死亡的病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残肾功能可影响长期腹透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038-204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中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隐性失血的认识,为临床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0月20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完整病史资料有115例。隐性失血量通过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获得,对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麻醉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6个月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以隐性失血量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10.12±171.34)ml,隐性失血量为(583.19±117.54)m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术前使用抗血小板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隐性失血量差异显著(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隐性失血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抗凝药物应用。[结论]隐性失血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造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有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抗凝药物运用;临床治疗中,将显性失血量作为补液、输血的依据不可靠,要充分考虑隐性失血的存在,应尽早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CN)术后出血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CT引导PCN治疗的196例患者(244个肾脏),根据术后PCN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患者PCN术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PCN术后23例患者27个(27/244,11.07%)肾脏发生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与未出血组除抗血小板药物外,其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双药抗血小板是发生出血风险的高危因素(OR=12.381,P=0.002)。结论单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并未增加PCN术后出血风险,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PCN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正常的凝血功能也是预防术后出血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