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SEL1L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EL1L(human Sel-1-like)mRNA及其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35例距癌灶边缘5am以上切缘的正常黏膜、60例癌旁黏膜及20例内窥镜活检的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EL1L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上述癌组织、正常黏膜、癌旁黏膜中SEL1L mRNA的表达。结果(1)SEL1L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率为80.0%(72/90),较正常黏膜的14.3%(5/35)和癌旁黏膜的16.7%(10/60)高(P〈0.01);SEL1L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阳性率为92.7%(38/41)比无淋巴结转移组69.4%(34/49)高(P〈0.01)。(2)SEL1L蛋白在鳞状细胞癌的表达阳性率为87.8%(79/90),在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0.0%(18/20)。分别较正常黏膜的14.3%(5/35)和癌旁黏膜的13.3%(8/60)高(P〈0.01)。SEL1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EL1L mRNA和SEL1L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92,P〈0.01)。结论(1)SEL1L蛋白表达的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SEL1L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相应转录水平上调的结果。(2)SEL1L蛋白过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早期表现,SEL1L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识别食管癌高风险患者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及CD14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切除的标本5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MMP-9、TIMP-1及CD147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MP-9、TIMP-1及CD14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0%、44.2%和80.8%,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23.1%、30.8%、19.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鳞癌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与TIMP-1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CD147成正相关(r=0.457,P〈0.05)。MMP-9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MMP-9/TIMP—1失衡参与了其侵袭转移过程,CD147可能作为涛导剂促进了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53、Id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Id2的表达情况。结果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Id2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P53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Id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5),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结论P53、Id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表达可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7(PTK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展、侵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变化。方法收集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80例及癌旁组织6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PTK7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及Kaplan—meier等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45例PTK7蛋白表达阳性(X2=50.17,P〈0.01),食管癌旁非典型增生及正常鳞状上皮中PTK7蛋白表达均阴性。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浸润长度、临床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2,P〉0.1);当肿瘤组织PTK7蛋白表达综合免疫组化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X2=3.35,P=0.06)。结论PTK7表达与食管鳞癌有关,当PTK7综合免疫评分≥5分时,5年生存率有下降趋势。利用检测PTK7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食管鳞癌的相关性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EZH2蛋白在食管鳞癌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ZH2蛋白与侵袭、转移程度不同的食管鳞癌及不同病理分级、组织类型食管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印迹法,分析检测食管癌标本中EZH2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标本均高表达EZH2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部分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也有弱阳性着色。免疫印迹分析表明,食管鳞癌组织EZH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黏膜组织(P〈0.01)。癌旁组织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5)。浸润、转移性食管鳞癌EZH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未发生浸润、转移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鳞癌EZH2蛋白表达低于中、低分化者;但食管腺癌则相反,高分化腺癌的表达高于中、低分化者。结论EZH2蛋白在食管癌高表达,并与其组织类型、侵袭和转移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中DcR3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凋亡和HCC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及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43例HCC,16例非癌肝组织(单纯性肝硬化及肝血管瘤周围正常肝组织)中DcR3蛋白的表达及凋亡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DcR3明确定位于肝细胞胞质内;HCC组织中的DcR3蛋白的阳性率为74.42%(32/43),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43.75%(7/16,P〈0.05);HCC中有转移癌组DcR3阳性率为100%(22/22),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2.94%(9/17,P〈0.01);DcR3蛋白的表达与AFP水平(r=0.444,P〈0.01)、门静脉癌栓(r=0.414,P〈0.01)有关,与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包膜浸润、肿瘤结节数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HCC中细胞凋亡指数[AI(0.78±0.64)%]明显低于非癌肝组织[(3.32±1,81)%,P〈0.01];HCC临床TNM分期Ⅰ、Ⅱ期AI(1.03±0.69)%高于Ⅲ、Ⅳ期[(0.52±0.48)%,P〈0.01];HCC无转移组AI(1.10±0.72)%高于转移组[(0.44±0.27)%,P〈0.01];AI与AFP水平(r=-0.468,P〈0.01)、门静脉癌栓(r=-0.434,P〈0.01)、包膜浸润(r=-0,331,P〈0.05)有关,与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肿瘤结节数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在HCC和非癌肝组织中,DcR3阳性者的AI均分别低于阴性者的AI(均P〈0.01)。结论DcR3表达可影响凋亡并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DcR3蛋白与AI有助于判断HCC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Ⅲ期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癌中P53蛋白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和潜伏膜蛋白(LMP)-1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58Ⅲ例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癌标本。结果:58份Ⅲ期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癌中,P53蛋白总阳性率为65.5%(3858),生存期在5年以下的患者阳性率为82.1%(32/39),5年以上患者31.6%(6/19),两组间P53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在有预底侵袭组为74.4%(29/39),无颅底侵袭组为47.4%(91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CR-SSCP检测15例P53蛋白阳性的病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率为0(0/15),LMP-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总阳性率为72.4%(42/58),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04)。结论:本组Ⅲ期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鳞癌患者中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无相关关系。与LMP-1蛋白的表达相关,P5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而降低,有颅底侵袭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无颅底侵袭组。  相似文献   

8.
凝血酶受体-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凝血酶受体(PAR)-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形态学计量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36例液氮冻存肺癌组织、80例石蜡包埋肺癌组织)中PAR-1的表达。结果具有侵袭和转移部位的癌巢、脉管内癌栓、癌周围的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灶及支气管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灶均呈现较强的阳性反应。肺癌组织PAR-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3.8%(59/80例);转移组85.7%(48/56)与非转移组45,8%(11/2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和非转移(P〈0.05)、原发灶和转移灶(P〈0.05)、肿瘤组织和肺组织(P〈0.01)各组之间PAR.1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织PAR.1mRNA表达阳性率63.9%(23/36例);转移组78.3%(18/23例)与非转移组38.5%(5/1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R-1过度表达与肺癌的转移表型、组织发生及恶性表型有关;PAR-1可能是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转录因子Snail及黏附分子E-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nail及黏附分子E—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胃癌组织和80例癌旁组织中Snail、E—cadherin的表达,分析两者在不同组织类型与分化程度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E—cadherin的阳性率(3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0%)(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Snail阳性率(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25%)(P〈0.05),Snail的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E—cadherin与Snail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E—cadherin蛋白低表达与Snail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E—cadherin及Snail对预测胃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乳腺癌组织、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凋亡调节蛋白FasL,Fas、P53的表达,探讨FasL,Fas及P53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人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1例乳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周正常乳腺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乳腺癌组织中FasL、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周正常乳腺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Fas/FasL表达异常使肿瘤逃脱机体自身免疫攻击,促使肿瘤的发生发展,对预测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突变型P53在乳腺癌中过表达,可能抑制肿瘤凋亡的发生,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内NF.KBp65、VEGF—C及受体VEGFR-3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及10癌旁组织内NF。KBp65、VEGF—C及受体VEGFR-3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内NF.KBp65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76.0%,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30.0%,二者相比差异显著(尸〈0.05);乳腺癌组织内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4.0%,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20.0%,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乳腺癌组织内VEGFR-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8.0%,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VEGFR-3阳性表达率20.0%,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O.05);乳腺癌组织内NF—KBp65、VEGF—C及受体VEGFR-3三者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O.05),均与肿瘤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无关(Jp〉0.05)。结论乳腺癌中NF—KBp65的表达可能上调VEGF—C的表达,进而导致肿瘤周围淋巴管增生、扩张,促进肿瘤细胞向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组织中KAI1、EphA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KAI1蛋白和EphA2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0例食管癌组织及其150例正常黏膜中KAI1和EphA2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正常黏膜(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KAI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EphA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正常黏膜(P〈0.05),在深层浸润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浅层浸润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phA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KAI1蛋白和EphA2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有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KAI1蛋白的低表达和EphA2蛋白的高表达与食管癌的癌变及转移的发生有关,两者对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中人巨噬细胞金属弹性蛋白酶(humanmacrophagemetalloelas-tase,HME,namelyMMP1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groupbox—B1,HMGB1)蛋白表达并探讨其与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其中肺鳞状细胞癌30例、肺腺癌23例)和20例癌旁组织中MMP12、HMGB1蛋白表达。结果:MMP12和HMGB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和5.4%,在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5%和20%(P〈0.01);肺鳞癌中MMP12阳性表达率86.6%高于腺癌组47.8%;MMP12和HMGB1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MMP12和HMGB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成正相关(P〈0.01)。结论:MMP12和HMGB1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浸润、转移中起作用,联合检测有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iam-1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41例不同临床分期人鼻咽癌组织以及对照组20例鼻咽慢性炎症黏膜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Tiam-1 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检测Tiam-1蛋白表达。结果Tiam-1 mRNA在鼻咽癌组织的平均表达水平为I.83±0.73,明显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0.87±0.45)(P〈0.01);而且鼻咽癌组Tiam-1 mRNA高表达率为46.3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m-1蛋白在鼻咽癌组阳性率为65.85%(27/41),明显高于对照组(15%,3/20)(P〈0.01);其高表达率为43.90%(18/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m-1 mRNA及其蛋白高表达率在临床TNM各分期间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T分期之间的差异亦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1 mRNA及其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59.26%(16/27)及55.56%(15/27),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1.43%(3/14)及14.28(2/14),(P〈0.05)。结论Tiam-1 mRNA及其蛋白高表达与鼻咽癌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提示Tiam-1基因可能是鼻咽癌的重要促浸润转移因子,有望成为治疗的靶标及有价值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hit基因和survivin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fhit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均为阳性,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为阴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6.77%(29/62),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长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长表达减少,Tis~T1与T2~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6.5%(35/62),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增高(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长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相关(P〈0.05)。结论Fhit基因和survivin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Fhit基因可能通过肿瘤凋亡抑制途径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CD138和乙酰化肝素酶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组织芯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中CD138和乙酰化肝素酶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研究197例肝细胞癌、癌旁肝组织及其中66例转移病灶中CD138和乙酰化肝素酶的表达水平。48例获得4~72个月随访。结果(1)CD138的表达率在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分别为48.7%(96/197)和65.0%(128/197。P〈0.05),在早期和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分别为61.7%(29/47)和44.7%(67/150,P〈0.05),在有和无转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组中分别为33.3%(22/66)和53.6%(45/84,P〈0.05),在1年之内和1年之上复发组中分别为23.3%(7/30)和61.1%(11/18,P〈0.05);(2)乙酰化肝素酶的阳性表达率在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分别为35.5%(70/197)和12.7%(25/197,P〈0.05),在早期和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分别为29.8%(14/47)和37.3%(56/150,P〉0.05),在伴随和不伴转移的肝细胞癌组织中48.5%(32/66)和28.6%(24/84,P〈0.05),在1年之内和1年之上复发组中分别为50.0%(15/30)和44.4%(8/18,P〉0.05);(3)66例伴随转移的肝细胞癌组织中,CD138在乙酰化肝素酶阴性组中的高表达率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1)CD138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其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与分级、HBV感染及血清甲胎球蛋白值无关;(2)CD138蛋白低表达与乙酰化肝素酶高表达参与肝细胞癌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R-23a与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荧光素报告载体系统检测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并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23a对人胃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收集胃腺癌患者手术标本46例,癌旁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分别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3a,MTSS1的表达水平,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TSS1是miR-23a直接调控的靶基因,miR-23a下调MTSS1蛋白的表达,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在46例胃腺癌组织中miR-23a阳性表达率为87.0%(40/46),MTS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7.4%(8/46),分别与癌旁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3a的表达随胃腺癌临床分期演化(P〈0.05)和浸润深度增加(P〈0.01),且有淋巴结转移的miR-23a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TSS1l的表达随胃腺癌临床分期演化(P〈0.05)和浸润深度增加而下调(P〈0.05),且有淋巴结转移的MTSS1的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miR-23a表达与MTSS1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4,P〈0.05)。结论:miR-23a通过靶向抑制MTSS1促进胃腺癌细胞生长,侵袭转移;miR-23a的高表达和MTSS1蛋白低表达可能是胃腺上皮恶性转化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检测二者对预测胃癌侵袭及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riostin、VEGF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Periostin、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eriostin和VE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 Periostin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 VEGF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 Periostin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6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获得临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48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eri-ostin阳性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 Periostin阴性组( P<0.05), VEGF阳性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 VEGF 阴性组( P <0.05)。结论 Periostin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eriostin、VEGF可作为判定食管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客观指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不同甲状腺组织中ER和bcl-2的表达,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甲状腺良性腺瘤30例、腺瘤旁正常组织16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R和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4.0%(27/50)、66.0%(33/50),甲状腺良性腺瘤中ER和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6.7%(8/30)、36.7%(11/30),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阳性率为12.5%(2/16)、而bcl-2则不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R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腺瘤(P〈0.05);且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cl-2和ER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雌激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对ER和bcl-2的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及内分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658例连续的结直肠癌病例,患者中男性409例,女性249例;年龄20-92岁,平均年龄(63±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和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结肠癌病例中的BRAF突变,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658例结直肠癌有44例(6.7%)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1%(27/658)、2.3%(15/658)、2.4%(16/658)、4.3%(28/658)。MMR蛋白表达缺失以MLH1与PMS2表达联合缺失(61.4%,27/44)、MSH2与MSH6表达联合缺失(34.1%,15/44)为主;PMS2和MSH6蛋白表达单独缺失的各有1例(2.3%,1/44)。进行BRAF V600E检测的27例MLH1蛋白缺失的病例中有7例(25.9%)为BRAF阳性,提示该7例患者可能存在因BRAF基因突变导致的MLH1蛋白表达缺失,属于散发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血行转移无关(P〉0.05),与更低程度的肿瘤组织分化、组织学类型和发病部位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目增加显著相关(P〈0.01):其中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类型相关(P=0.049,P=0.013),常伴黏液腺癌分化;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多发生于右半结肠(P=0.006,P=0.002);MSH2与MSH6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小(P=0.014,P=0.023);MSH2与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性别相关,MSH2蛋白缺失多发生于女性(P=0.048),PMS2蛋白表达缺失多发生于男性(P=0.031)。结论MMR蛋白缺失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低,组织分化程度低,发生部位多位于右半结肠,癌组织常伴有黏液腺癌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