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吴清明教授调枢安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证经验。吴清明教授认为失眠症的核心病机为阴阳失交、神不守舍,临证治疗以调枢安神为切入点,从引起失眠症发病的关键枢机之处论治,通过针刺调节少阳、少阴之枢与神明之枢,进而枢转斡旋阴阳,舒畅神明以安神助眠。  相似文献   

2.
介绍符文彬教授针灸治疗郁病的经验.从郁病的理论依据、论治、针刺方法、针刺时注重守神调气和结合心理治疗等方面阐述符教授治疗郁病的经验.符教授治疗郁病首在辨证,注重调神,善用八脉交会、腹针、五脏背俞穴等理论,灵活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近视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呈现低龄化趋势,已被公认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陈枫针灸临证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针刺治疗近视,尤其对于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近视的病因病机是精、气、血不旺盛、不充盈,不能上承于双眼,导致失于濡养,神光衰微,不能视远而发为近视。临床从精、气、血整体调治近视,重视少阴枢及少阳枢的选穴,提出调枢通络、补气养血、益精明目的治疗大法,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4.
焦转转  白广龙  王中琳 《河南中医》2014,(11):2101-2101
王中琳教授提倡从少阳论治外感性眩晕,认为外邪侵袭郁遏少阳之气,致少阳枢机不利是外感性眩晕的基本病机,痰、火为其病理因素,临证以小柴胡汤合泽泻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主持诸气,决渎水道,游行相火,为脏腑气化之场所。历代医家对于少阳三焦之论纷纭复杂,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期刊及数据库的查阅和学习,重新审视三焦的形态、生理功能及历代医家对于从少阳论治眩晕的认识,阐释三焦功能失常导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理论。从而提出张怀亮教授运用疏利三焦、和畅少阳之法,以柴芩温胆汤为主方,通过调节胆与三焦的功能,调畅气、血、津液的运行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特见解,为本课题组从三焦郁阻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DM)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后期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中医治疗糖尿病多从脏腑、六经论治。林兰教授认为,从纵向来看,糖尿病病程起于中焦、及于上焦、终于下焦,枢机不和为糖尿病病机关键。临床在治疗糖尿病时,采用调枢法,以调理枢机为要,分期论治。早期饮食失调,脾胃升降枢纽失利,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祛邪调枢;中期肝气郁滞,少阳枢机不畅,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理气调枢;疾病后期阴阳两虚,少阴枢机失常,方用真武汤加减温运枢机。我们通过将枢机与糖尿病分期相结合,给DM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少阳为枢"滥觞于《黄帝内经》,其作用原理表现为少阳为经脉之枢、少阳为脏腑之枢、少阳为气血津液之枢。邱明义教授以"少阳为枢"为理论基础,在临床上辨证论治疑难杂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证;以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忽冷忽热证;以加味逍遥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王庆国教授数10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治研究,尤其深谙经方治疗脾胃病之秘法,提出“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临证辨治纲要。临证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调少阳枢机重在运转枢机、疏利肝胆,调脾胃枢机重在补泻兼施、寒热同调,同时注重辨病辨证、中西合璧。善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9.
"调枢通胃"是作者所在团队在脾胃学说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新进展提出的中医理论,用于指导脾胃疾病的临床治疗。"调枢通胃"即通过调脏腑之枢脾胃、神明之枢脑以条达脾胃之气,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目的。脾胃为后天之本,和五脏六腑密切联系,"调枢通胃"突出了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内涵,团队基于此理论,采用针刺法治疗脾胃疾病,临床取得良效。针刺方式多样,治疗脾胃疾病机制复杂,法随证立、针随法出,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治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0.
眩晕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安徽省名中医张闻东教授认为眩晕病的发病与髓减脑消、清窍失养密切相关,并从虚实角度将其病机归纳为髓海不足、脏腑有邪、营卫逆乱三个方面,其病位在脑。在治疗方面独创"通调针刺"法,即通督脉调元神、通三焦调脏腑、通气街调经络以达到醒脑开窍、培元泄浊、疏经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情志眩晕系与情志密切相关的眩晕,常以情志不舒伴头晕目眩为主,临床发病率高,中医认为痰是情志眩晕重要致病因素,文章总结许凤全教授从痰治疗情志眩晕经验,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情志眩晕提供思路方法。方法 根据情志眩晕不同阶段及病机,择治痰六法:调肝运脾化痰法;补肺散结消痰法;转枢调气涤痰法;温胆和胃散痰法;补肾宁志运痰法;祛瘀通络破痰法。结果 情志眩晕具有由气致痰、由痰化热、因痰兼虚、痰瘀互结的病机发展趋势,依病机及病期择不同治痰方法辨证施治,随证立方,随病用药,疗效肯定。结论 情志眩晕治痰六法在临床应用广泛,辨证治疗心身类疾病效如桴鼓,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对消化道出血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全新的分析和总结,提出补脾气、调脏腑之枢,和少阳、调开阖之枢,调神健脑、清神明之枢,扶正攻邪、调枢通胃的治疗原则。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重视"调枢通胃"理论的运用,在止血的同时注意调节脾胃升降,临床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3.
吴雅文  仓志兰 《环球中医药》2020,13(9):1555-1557
本文对奚肇庆教授辨治眩晕临证经验进行初步总结,辨虚实:眩晕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辨成因:成因多由风、热、瘀、郁、虚等五方面;辨脏腑:眩晕病位在头部七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辨缓急:标急以治标为主,本虚则当从本缓图等辨证分析眩晕。并通过探讨“风痰、热痰、瘀痰、郁痰、虚痰”与眩晕的内在联系,探索从“痰”论治眩晕的因、法、方、药,为临床从“痰”论治眩晕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4.
毛心勇  郭宇  魏玮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0):2067-2070
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创新思维为指导,整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对功能性胃肠病之病机进行系统归纳,创新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高度概括健脾益胃—调脏腑之枢,和解少阳—调开阖之枢,开窍安神—调神明之枢,调枢通胃、寒热平调等诊治原则。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灵活运用"调枢通胃"理论,在缓解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症状的同时兼顾脾胃气机之升降,少阳枢机之畅达,心脑机能之正常,往往能起到标本兼治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阳虚致郁"的观点出发,阐释了阳虚致郁的理论基础及重要病机,认为阳气虚衰是主要病机,督脉失养是发病关键。探讨了运用"温阳通督"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思路和治法,以期为"温阳通督"法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环枢椎半脱位引起的眩晕症靠药物及针灸推拿治疗等疗效不满意.我科自2002 年以来,应用朱汉章教授创建的"两点一面法"手法复位配合颈椎床旁牵引治疗环枢椎半脱位引起的眩晕症40 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少阳主枢包括足少阳胆经的宣通、升发、调畅气机和手少阳三焦经的通调水道、布散津液的功能。枢机不利是脑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在脑病的临床治疗中,从“少阳主枢”入手,调畅气机,调和气血,清利三焦,以柴胡类方加减,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少阳理论探析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少阳经络循行部位与肩关节周围炎发病部位紧密相关;少阳生理功能正常运行,则气血调和、筋骨有秩,功能失常,则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以致筋骨凝滞失用。治疗上,一则从少阳经络循行部位出发,选取少阳经络相关的穴位施以针刺、小针刀、推拿手法等缓解症状;二则从少阳主骨、少阳为枢的功能出发,调畅少阳气机,达到气血通畅、筋骨得养的目的;三则从五脏之肝与六腑之胆互为表里角度出发,从少阳之脏腑论治筋伤,采用柴胡类经方调和脏腑,整体论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留针术"组、普通针刺组,每组32例,"动留针术"组用采用王毅刚老师的"动留针术"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7 d。7 d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眩晕症状、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总有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在眩晕症状总积分、眩晕发作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眩晕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动留针术"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3)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操作安全性可靠。结论 "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少阳主骨"出自<灵枢·经脉>.手足少阳经的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关节,少阳胆、三焦在脏腑功能上与骨也有着密切联系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偏于骨之体,少阳为枢,流通畅迭,不郁不结,主骨之用.通过阐释少阳胆与三焦及其所属经脉与骨的联系,以及现代医家对此的认识,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治疗骨疾病方面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