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中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如今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了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的进步,使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支架治疗,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n,DCB)已经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应用在了分叉病变治疗中,但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处理依旧充满了挑战,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2.
蒋芳勇 《微创医学》2013,8(1):78-8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越来越多,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15%~20%[1].分叉病变主要是由于分叉部位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和涡流,易造成冠脉内膜的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目前PCI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对吻球囊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提高,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可能因手术时间而引起各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3.
何贵新 《微创医学》2011,6(4):348-35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30%[1]。其处理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因为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会导致斑块移位、分支血管开口弹性回缩等,甚至分支血管闭塞,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是最复杂的冠脉病变之一。单纯的球囊扩张成形  相似文献   

4.
陈伟  胡玉宝  张磐 《广西医学》2021,43(3):285-287
目的 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指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  相似文献   

5.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民 《海南医学》2002,13(12):27-30
分叉病变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一个挑战。常规的球囊扩张成形术对分叉病变效果不佳 ,其成功率低 ,并发症高 ,再狭窄率高。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术或冠状动脉内斑块旋磨术的运用并未显著改善上临床结果。早期的支架 (Palmaz -Schatz,Cook支架 )虽然可明显降低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血管的再狭窄 ,但对于分叉病变其结果仍不令人满意 ,主要是分支的闭塞 ,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随着球囊及支架设计的不断改进、介入医生经验的积累和抗凝方法的改进 ,尤其kissing技术的运用 ,并针对不同类型分叉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自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703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记录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情况、冠脉病变特点、PCI治疗情况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分析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血栓形成后的处理方法.结果 703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CHD患者中,有7例患者共发生了9例次(1.28%),10个靶病变在PCI治疗后20 h~7个月内发生了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有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多支架植入、支架贴壁不良、混用不同类型的支架、无高压后扩张、长病变、分叉病变等;抗栓治疗不充分等.另外,溶栓及急诊再次介人治疗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SYNTAX(synergy betwee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ation with TAXUS and cardiac surgery)研究的结果首次公布于2008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议(ESC),是针对左主干病变和(或)多支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其一项重要贡献是提出了SYNTAX积分的概念.SYNTAX积分是一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进行危险分层的积分系统,根据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分叉和钙化等解剖特点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Crushing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51例病人53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处病变,左主干与前降支、回旋支开口11处,前降支与对角支分叉31处,回旋支与钝缘支分叉11处。在主支及分支中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主支支架部分压住分支支架,并行对吻扩张。结果行Crushing方法支架植入均获成功。43处(81.1%)行对吻后扩张,53处中2处(3.7%)有并发症。临床随访无心脏不良事件,8例冠脉造影复查无再狭窄。结论用Crushing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技术处理分叉病变是安全的,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20%,是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笔者采用经桡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术,首创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式治疗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选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病例26例,入选标准:(1)De novo冠脉病变,主支与边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 and small Protrusion(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其中A组采用边支球囊扩张,B组边支球囊扩张后采用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随访12个月,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TAP技术效果更佳,且手术成功率高;随访1年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性好,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亦满意,但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变特征。方法:将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260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每组各40例。再狭窄组患者为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无再狭窄组患者为没有发生再狭窄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数量、直径等)分析与再狭窄的关联。结果: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支架总长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而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P<0.05)。植入支架数≥3个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与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3个支架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推测分叉角(BA)可能影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接受“crush”技术支架置入(CS)的预后,因此着手研究BA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S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何凌宇  夏勇  项军  王岩  王磊 《吉林医学》2012,33(4):785-786
目的:观察DK 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运用DK 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1例患者冠脉CTA示:LAD近端局限性严重狭窄(腔内软斑块形成),LCX近端局限性显著狭窄。LM-LAD、LCX三叉病变80%狭窄LAD近段90%狭窄,D1未受累。1例患者冠脉CTA示:RCA"几"字扭曲病变,RCA远端于后三叉前95%狭窄,LAD、LCX双开口于左窦D1 50%~60%狭窄,LCX于OM处90%狭窄。结果:2例患者分叉病变处均运用DK Crush技术治疗,成功对吻扩张。结论:DK 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药物涂层球囊(DCB)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手段,能克服支架植入存在支架内再狭窄、需长期双联抗血小板等不足,并且已有多项临床研究验证了DCB在支架内再狭窄(ISR)治疗中的优越性;但在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应用尚存在争议,如小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完全闭塞和分叉部病变仍在研究中.本文将目前可用的DCB...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BL)至今仍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难以攻克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分叉病变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探讨PCI术中影响分支受累的因素,并对单支架治疗中不同分支的处理策略以及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即刻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 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保护及主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分支血流情况及管腔直径/面积的变化.结果 IVUS 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2.60±0.236)mm2、(9.76±2.198)mm2,斑块负荷分别为(81.90±5.380)%和(11.30±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成功率100%,1例(4.2%)出现主支血管夹层,2例(8.3%)出现边支慢血流(TIMI 血流 1 级).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存在边支堵塞的风险在技术应用上受到限制。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相对低的手术成功率、更大的手术花费和更高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使主支的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边支开口的再狭窄和分叉病变长期预后中存在的再狭窄问题依然存在。在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出现双支架的治疗策略。通常根据分叉病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主支支架术加必要时边支支架术是目前通常采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唯一  郑晓群 《海南医学》2002,13(12):25-27
1 定义及分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是指距主动脉或主支冠状动脉开口部 3mm以内的严重的粥样硬化性病变 ,其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约为 0 .13- 2 .7%。基于介入治疗的目的以及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 ,通常对开口病变作如下的分类 :1.1 主动脉开口病变 :a、原位血管主动脉开口病变 :包括左主干口、右冠脉口病变 ;b、移植血管主动脉开口病变 :静脉桥血管吻合口病变 ;1.2 分支血管开口病变 :包括主要分支 (前降支、回旋支 )口部病变以及二级分支 (对角支、钝缘支和右冠脉远端分支 )口部病变。第二类具有分叉病变的特征 ,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开口病…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完全闭塞性(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一大难点。既往有研究指出,CTO病变在血管慢性闭塞过程中已形成了丰富的侧支循环,不需要采取积极的开通策略,盲目地开通CTO病变会增加手术风险且不能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45例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行球囊支架对吻术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术中病变特点及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床事件情况的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共有48处分叉病变处成功进行了球囊支架对吻治疗。其中大多数病变为(70.8%)为Medina1,1,1型。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主支为100%,分支为96%。2例患者边支置入支架。术中边支内被拘禁的导丝及球囊均能顺利撤出。住院期间及出院1月内无明显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单支架方法(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球囊支架对吻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