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20,(2):86-89
目的:分析开放性输血与限制性输血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2月接受骨科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输血方案,观察组实施限制性输血方案。对比两组住院情况、输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输血相关费用、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红细胞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输血前)红细胞蛋白含量、输血后(离院前)红细胞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平均输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感染、肺炎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性输血方案相比,限制性输血在老年骨科手术中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改善骨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医院自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出血量>400 mL的大、中型手术的104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14年7-12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51例为对照组,实施开放性输血.2015年1-5月期间符合标准的患者53例为观察组,实施限制性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014.63个单位红细胞和(2.09±1.05)个单位红细胞;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9%,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534.43个单位红细胞和(3.14±1.47)个单位红细胞;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开放性输血相比,行手术输血治疗的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不仅能明显节省血液资源,还可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比较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产科输血患者的预后。方法 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年产科输血患者病案65例,将血红蛋白<70g/L开始输血的28例设为限制性输血组,血红蛋白<100g/L开始输血的37例设为开放性输血组,比较不同输血策略的预后。结果 限制性输血组的年龄、孕周、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长与开放性输血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体重、输血起始值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输血后血红蛋白改变值优于开放性输血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未纳入统计。结论 在产科输血患者,应用限制性输血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危重患者限制性输血进行评估,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时间以2011年7月2日至2012年7月2日为准,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成年患者大约有170例,他们基本都在本院的ICU病房接受治疗。纳入标准:患者在ICU的病房进行停留的时间均已超过了3d;排除标准:急性出血症状、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孕妇病例和既往输血史。血红蛋白的含量≤7g/dL被称为限制性输血适应证。结果基线血红蛋白含量值为(10.2±2.1)g/dL,APACHEⅡ评分的值为(26.7±5.4)。当患者进入ICU第28天,其血红蛋白的含量值为(8.0±1.1)g/dL,与进入前相比较有明显降低(P<0.001)。59例采用输血治疗,接收输血的患者病死率(62%)明显要高于没有接受输血患者(49%)(P=0.03)。而相对于危重的患者而言,输血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子(P=0.011;OR:2.7;95%CI:1.3~5.7)。输血组重症的监护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都要比非输血组延长(20d比8d,P<0.001;24d比14d,P=0.002)。结论重症监护时间的延长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血红蛋白减少,而使其预后更差则表现在输血。 相似文献
5.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9)
目的:探究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某院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保持Hb浓度80~100g/L,对照组保持Hb浓度100~120g/L,并对红细胞输注率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记录与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羟乙基淀粉输注量、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提高(P0.05),但红细胞输注率以及输血前后Hb浓度存在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7,(11)
目的对比探究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手术中需输血患者1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开放性输血,观察组患者术中给予限制性输血。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用血气分析仪对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数及血细胞比容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平均输血量及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接受手术中输血患者,手术中给予其限制性输血可以帮助节约血资源,有效控制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GIB)患者采用限制性输血和开放性输血策略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比较。方法:选取厦门市第五医院于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GIB患者80例,根据接受的输血策略不同,将其分为限制性输血组42例和开放性输血组38例,记录治疗24h、48h和72h后两组患者的止血率及治疗48h和72h后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统计治疗72h后患者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72h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限制性输血组患者治疗后24h的止血率为30.95%高于开放性输血组的7.89%(P<0.05);限制性输血组患者再出血率为2.63%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21.88%(P<0.05);限制性输血组患者体温升高、细菌感染等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38%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15.79%(P<0.05);治疗72h后,限制性输血组和开放性输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全血黏度(mPas)、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比容(HCT)高于治疗前(P<0.05),且限制性输血组患者的PT、APTT、mPas...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疲软,矿区资金紧张,手术输血给单位及患者带来一定经济负担,我院自1996年开始对井下工伤手术进行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脑外伤及其它外科手术应用100例进行分析报道。本组100例中男92例,女8例,年龄17至65岁,以20岁至50岁为多,病种急性脑外伤48例,脊柱伤5例,烧伤疤痕切除15例,四肢伤后固定物取出术14例,脑外伤后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有限控制血红蛋白水平,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病房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间,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就诊的成年住院患者73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因,按照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三组:A组16人(70g/L≤HGB<80g/L),B组28人(80g/L≤HGB≤100g/L),C组29人(HGB为>100g/L),评价各组5d内不同时间点止血效果。结果 1B组第3d止血效果优于A组、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C组第5d止血效果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控制血红蛋白在合理水平有利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尽早止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中贫血的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及开放性输血,比较两种不同的输血策略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需机械通气的贫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血组(输血指征Hb≤70g/L;目标Hb71-90g/L)和开放性输血组(输血指征Hb≤90g/L;目标Hb91-110g/L)。比较两组的红细胞用量、平均血红蛋白值、机械通气时间、器官衰竭数量、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用量、干预后的Hb平均值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器官衰竭数量、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限制性输血组较开放性输血组60d病死率低(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在节约输血成本的同时,增加机械通气患者的60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降低6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程福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137-137
实验及临床均已证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和脱水,可使机体有效循环量减少,引起全身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而大量输血、输液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血凝障碍,血小板减少,肺功能障碍,低血钙,低血钾等。本文就上述一些问题的处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围术期限制性输血对脑氧供需平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术期限制性输血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非颅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输血组(A组)和对照组(B组).分别于T1(气管插管后)、T2(术中需要输血前)和T3(气管拔管后)三个时点采集颈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浓度测定,并计算动脉、颈静脉球血氧含量(CaO2 、CjvO2)、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结果:A组T2时点与T1和T3时点比较,SjvO2、C(a-jv)O2和血乳酸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T2时点与T1 和T3时点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限制性输血对脑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失血性休克是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液体复苏疗法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近年来发现在尚未采取有效止血手段之前,采用大剂量液体复苏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使低压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逐渐凸显。本文就限制性性液体复苏疗法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成分输血对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成分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重症创伤患者42例。治疗组21例,将输注悬浮红细胞以1u红细胞搭配100ml血浆的比例输入血浆,并适时补充血小板;对照组亦21例,为主要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或未按适当比例输入血浆。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输注成分血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按适当比例输入血浆和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需要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评分)平均为21乔.38分。对照组13例为需要少量输血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ISS评分平均为16.00分。对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红蛋白浓度( HGB)、血小板计数( PLT)等项目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各项数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 P <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 P <0.05);大量输血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大幅升高,但血小板数值仍然较低;大量输血后第五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数值继续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应即时监测,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7.
18.
心内直视手术节约用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以减少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用血量,从而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1998年11月至2004年11月对322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通过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术后护理等途径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减少围手术期输异体血。结果对照组均有输异体血,均采用异体血预充,每例病人平均输异体血1829 ml。实验组93例未输异体血(28.9%),240例无血预充(74.6%),每例病人平均输异体血308 ml,为对照组的16.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和严格的输血标准,能有效地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异体血用量,减少输血的并发症和血源感染的机会,而且不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金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4):223-224
目的:研究分析在为患者进行输血时如何降低患者的风险性避免误差的产生。方法对106例输血病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对策。结果临床中为患者进行输血时的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尽量避免,让患者获得较好的输血效果,防止各类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患者。结论研究分析临床输血风险以及误差能够有助于改善临床输血操作,提升输血效果,减少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