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伤科接骨片对家兔骨折模型愈合过程中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实验用家兔随机分为伤科接骨片组和空白组,用10%水合氯醛3ml/kg静脉麻醉,于左前肢桡骨中段造成3~5mm骨折缺损模型,术后按组分别给予伤科接骨片和蒸馏水灌胃,术后第2、3、4周分别检测血Ca、P和碱性磷酸酶.结果:伤科接骨片可调节血Ca、P和碱性磷酸酶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科接骨片能够加速钙盐沉积,改善微循环,调节血Ca、P水平,调节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对骨折的愈合和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科接骨片对家兔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伤科接骨片组(S组),每组20只。大白兔造成左桡骨中上段的骨折模型,并开始灌胃给药,术后第10、20、30、40天每组处死5只兔子,取其左侧桡骨,拍X线片,采用上海骨科研究所评价标准综合评定愈合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伤科接骨片组骨折愈合情况较好。结论伤科接骨片能影响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内成骨,促进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伤科接骨片促进骨折愈合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伤科接骨片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新鲜骨折患者192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术后加服口服药。治疗组用伤科接骨片(96例);对照组用沈阳红药(96例),均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总有效率97.9%,对照组为60.4%,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伤科接骨片是辅助治疗骨折的良药。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观察伤科接骨片对模型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雄性新西兰家兔,均复制成单侧桡骨中上1/3标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伤科接骨片组,每组18只,每组再分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于术后第11、21和35天分别处死各亚组动物,取肾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的方法测定肾组织TCF-β1表达含量.[结果]第11天和第21天时伤科接骨片组肾组织TGF-β1的表达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或P<0.01);第35天时伤科接骨片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伤科接骨片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肾组织TGF-β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伤科接骨片是一种三七、海星和鸡骨为主药,与乳香、没药、土鳖虫、红花、马钱子等12味中药配伍制成,常用于创伤和骨科的中成药。对骨折和软组织挫裂伤的消肿止痛、促进愈合作用明显。但对其效果的客观量化研究、作用机制,尤其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尚未有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借助于X-射线、CT扫描成像、MRI等医学成像技术评价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对大鼠骨折模型的治疗作用。 方法 大鼠麻醉后手术分离右前肢桡骨,于中段形成横断的完全骨折,随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治疗组,另设伪手术组进行平行对照。治疗组按0.33g/kg的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和伪手术组等量灌胃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以X射线、CT和MRI图像观察和记录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最后麻醉处死动物,经解剖取骨折部位进行抗折力测定和HE染色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X射线、CT和MRI检查结果清楚地表明,给药治疗后骨折部位可见有明显的致密性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不清或消失,多数可见大量的钙盐沉积,趋于愈合,与骨折部位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愈合后的前肢桡骨的抗折力也明显地增强。而CT四维成像技术能更加直观、清晰地反映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 结论 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药物对大鼠骨折模型的治疗作用,尤以CT四维成像技术更加直观、清晰,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牌"伤科接骨片治疗四肢骨折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骨科从1998年10月~2001年5月使用伤科接骨片治疗100例四肢骨折病人,疗效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科接骨片外敷治疗骨折术后肿痛症状的临床观察谢玉云(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贺州市542800)关键词伤科接骨片;外敷;骨折;肿痛肿痛症状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症状,常影响患肢的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导致患处的出血量增加,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又不利于骨折的修复,是...  相似文献   

11.
杜仲对兔骨折愈合影响的光镜观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光镜下研究单味药杜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方法手术造成兔胫骨中下段骨缺损模型45只,随机分成治疗组(n=23只)和空白对照组(n=22只),分别给予杜仲浓缩液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造模后7、17、27、37、47d分别对骨断端进行光镜观察,对其半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组织学光镜观察评分分别为4.6±1.14,8.0±1.58,12.6±0.55,14.6±1.34,16.0±1.22,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光镜观察发现实验组比对照组较早出现修复反应。结论杜仲浓缩液可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2.
去势对雌性大鼠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去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 6月龄雌性 SD大鼠 ,试验分为假手术 (SHAM)组、去势 (OVX)组 ,OVX组切除双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去势 8周后行右股骨中段骨折建立骨折模型 ,两组均在骨折后第 2、4、6、8周处死动物 ,放射学观察骨痂变化 ,骨痂 HE染色 ,光镜观察骨痂的组织学变化并计算骨小梁面积 ,骨折后第 8周右股骨的三点弯曲实验以检测骨折后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1放射学 :OVX组骨痂密度影低 ,第 8周 OVX组骨折线仍然存在 ,而 SHAM组骨折线模糊。 2组织学 :OVX组软骨骨痂较多 ,新生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体积小 ,破骨细胞明显增多 ,第 8周明显出现骨小梁变细、中断 ;SHAM组软骨骨痂形成稍落后 ,但新生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体积大 ,排列紧密 ,随骨折的愈合骨小梁逐渐增加并逐步成熟 ,小梁骨粗大 ,紧密排列。SHAM组骨小梁面积在第 6、8周明显高于 OVX组。3生物力学实验 :SHAM组弯曲弹性模量高于 OVX组 ,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势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出现疏松化表现 ,骨折的愈合质量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痂软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增殖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二 期骨折愈合模型,骨痂组织常规HE染色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3,Cyclin E,Cyclin A),5-溴尿嘧啶核苷(Brd U),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免疫染色,观测不同时期骨痂组织形态及其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组织学上可将骨痂组织分为四个区域,即静息区(RZ),增殖区(PZ),成熟区(MZ)和肥大区(HZ)。各区的界面不如发育骨生长板中的清晰,细胞排列较紊乱,规则的软骨细胞柱少见。各区的细胞增殖或因处于不同愈合时期而变化,骨折后第1周以RZ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为主;第2,3周PZ软骨细胞增殖活跃,而此时RZ软骨细胞已无明显增殖。第4周时各区软骨细胞增殖活动减弱,细胞以成熟,肥大表现为主。结论 在二期骨折愈合模式中,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变化与骨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髓腔扩大对股骨骨折局部血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成年新西兰兔20只,打断股骨后分别制作扩髓与不扩髓模型。并用髓内钉固定。于术后3d和1、2、4周。分别注射185MBq ^99Tc^m后在放射性核索断层扫描计算机(ECT)上进行显像。观察局部血供,并于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后,取骨痂进行组织学电镜观察。结果 股骨扩髓组^99Tc^m摄取比明显下降,组织学研究显示扩髓组骨痂成熟缓慢。结论 股骨扩髓后早期局部血供降低。骨折愈合过程延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后不同时期髓内固定对兔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清洁剂兔行右侧胫骨中段横形截骨后,随机分为即时固定组(A组)、延迟1周固定组(B组)和延迟2周固定组(C组),均行克氏针(Φ=2.5mm)髓内固定术,术后行X线、组织学及BMP-2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术后1、4周时B、C组和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时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性骨折在一定的时间内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愈合过程中,需要多种生长因子参与协调作用。在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且NGF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效应是维持、促进交感神经和来自神经嵴的感觉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成熟,是参与损伤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并可诱导神经纤维进入骨组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再生和修复骨组织,从而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建立桡骨骨折模型。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酶(TdT)介导的dutp-x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原位观察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整个骨折过程愈合过程中,均可见到细胞凋亡。在膜内骨化期,细胞增殖,分化旺盛期,以及软骨形成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骨痂形成晚期如塑型期,细胞凋亡减少。[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凋亡的发生。细胞凋亡的变化与细胞分化转型期密切相关,细胞的退化不是坏死而是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折部位caveolin-1蛋白的表达规律。 方法 S-D大鼠40只,建立骨缺损模型。于术后1、2、3、4周随机选取10只大鼠,测定骨折处骨痂骨密度值。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及caveolin-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随着骨折愈合时间延长,骨折部位骨痂骨密度逐渐增加,于术后第4周达最大。组织学结果显示,第1周,间充质细胞及软骨细胞膜上开始有caveolin-1蛋白表达;第2周,软骨细胞大量增殖,其膜上caveolin-1蛋白表达增加;第3周,软骨细胞退变、凋亡,其细胞膜上caveolin-1蛋白表达开始减少;第4周,软骨细胞被成骨细胞取代,caveolin-1蛋白表达基本消失。 结论 骨折后caveolin-1蛋白表达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与软骨细胞出现、消失有关,推测caveolin-1蛋白与软骨细胞分化、增殖有关,而与骨折后骨矿化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19.
袁登翔 《河北医学》2013,(12):1815-1817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测参数对骨折愈合评估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骨科住院四肢骨折患者53例。所有病例于骨折后第2、6、12周进行x线片和定量CT检测,根据模体计算骨折处的骨密度(BMD)值、横截面积力学强度指数(BSICSA)和截面惯性矩力学强度指数(BSICSMI),对照骨折愈合组和不愈合组两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x相片显示愈合组与不愈合组在第2周骨折端均未发现变化,第6周愈合组骨折端骨痂较多骨折线清晰,与不愈合组区别不明显,第12周愈合组骨痂明显减少,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而不愈合组骨折端萎缩、原有骨痂消失、骨折线扩大或进一步明显。定量CT检测结果显示愈合组和不愈合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在第2周时已经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愈合组随着时间的进展其数值在第6周达到高峰,第12周时出现减低但仍然高于不愈合组(P〈0.05),不愈合组其评分在第6周也会相应地升高,但第12周与第6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量CT检测的BMD、BSICSA和BSICSMI可以作为临床上骨折愈合评估的参数,与传统的x线相比具有更灵敏的检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余旭辉  张雪珍  余辉映 《医学综述》2014,20(18):3390-339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折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7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EGF组,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模型,对照组给予青霉素消炎处理,VEGF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耳缘静脉推注VEGF。分别于术后8、24、72 h和1、3、5、8周测定两组动物骨折端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新西兰大耳白兔伤后不同时相骨折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bFGF1)的表达均是逐渐升高降低的过程,VEGF组每一时点bFGF1分泌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新西兰大耳白兔的骨化程度在手术后1、2、3周的例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愈合是一个多因子均参与及协调的过程,VEGF可能属于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因子,在骨折愈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