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燕  史敏  刘永春  李姣 《河北医药》2010,32(20):2794-2796
目的建立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实验监测方法。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并与光学法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面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PRI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体检健康者35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22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PAGT和PRI检测,前者血小板聚集率I〉70%为阿司匹林抵抗,后者PRI≥1.25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健康人PRI参考范围为0.95±0.11;224例患者中,用PRI方法检测,检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0例(13.39%),用PAGT方法检出16例(7.14%)。PRI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PRI可作为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常规检测技术之一,具有实用、快速、成本低、易操作、不受干扰、准确度和可靠性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抵抗: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小板疗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规范服用阿司匹林达不到对血小板的显著抑制,仍有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3.
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增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侍冬成  封启明  杨柳 《中国药房》2008,19(29):2280-2282
目的:以网织血小板(RP)百分比代表血小板更新率,研究RP百分比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阐明血小板更新率对AR的影响。方法:选取80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测定其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7d后的RP百分比以及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敏感(AS)组,比较AR、ASR、AS3组之间RP百分比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R、ASR、AS3组RP百分比分别为(4.11±2.62)%、(2.23±1.79)%、(2.18±1.24)%,AR、AS组之间RP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R、ASR组之间RP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SR、AS组之间RP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更新率增加可能会导致AR,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在1天内多次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或将阿司匹林改为控释或缓释剂型,建议对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R的发生率,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结果,观察AR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可能是脑梗死的易发因素之一,临床及时检查及识别,换用其他药物,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健  李梦 《药品评价》2009,6(7):270-272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其在未来10年缺血性心脏病将成为全球首位死因。已证实,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情进展主要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效应,因此,抗血小板药物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石。近年来,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脏病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在一、二级预防中均显示了其优越性,可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阿司匹林抵抗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阿司匹林抵抗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从防治阿司匹林抵抗的不同临床角度出发,对阿司匹林抵抗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结论:阿司匹林抵抗诊断尚缺乏特异性检测标准的前提下,预防阿司匹林抵抗应实施治疗方案个体化,加强服药的依从性,联合使用相关药物,特别是与经典中药制剂的联合使用应予以重视,同时加强心血管基础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但相同的剂量在不同个体中会有血小板反应性的差异,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阿司匹林低反应或无反应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引起血小板功能测定的预期改变,心脑血管事件复发,出现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据统计,高达30%的血小板活性变异可以由遗传因素解释,目前新的研究提出基因交互作用对AR的贡献更有意义。本综述将从环氧合酶(COX)-1、COX-2、血红素加氧酶-1、血小板受体(二磷酸腺苷受体、纤维蛋白原受体、胶原受体)、血小板内皮素受体-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等方面评估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由于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开展,为甲状腺功能检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明显地提高了甲亢的诊断率,然而由于此项测定需要一定的设备,目前尚未能普遍应用。Grooks等首创的甲亢诊断指数(系以甲亢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为  相似文献   

9.
黄立  杨期东 《药品评价》2009,6(7):266-267
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首要致残原因。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手段有限,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其发生或复发,在其防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是临床使用最多、最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使缺血性卒中事件减少1/3,大大降低其发病以及死亡风险。同时,循证医学已经确立了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的基石地位。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冠心病 ( CHD)患者口服单剂阿司匹林 ( ASA) 40 mg( 2 0例 )与 30 0 mg( 2 0例 )前后血浆 β血小板球蛋白 ( β- TG)、前列环素 ( PGI2 )产物 6-酮 - PGF1α及血栓素 ( TXA2 )产物 TXB2 。结果表明 :40 mg ASA组 2 4 h血浆 β- TG明显减少 ( P <0 .0 5) ,血浆 TXB2 1 2 h与 2 4 h均非常显著下降 (P <0 .0 1 ) ,而血浆 6-酮 - PGF1α无明显变化 ;30 0 mg ASA组除 6-酮 - PGF1α显著减少外 ,血浆 β- TG及 TXB2变化态势同 40 mg组 ,提示口服单剂 40 mg与 30 0 mg ASA均能显著阻抑血小板释放反应 ;30 0 mg ASA可使体内 PGI2 含量减少 ,未能改善 CHD患者 PGI2 /TXA2 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就诊前至少1月以上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确诊老年冠心病患者50例。检测分别由ADP和AA诱导的PAG等各项指标,然后给予阿司匹100mg/d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上述各项化验指标,前后对照。根据PAG判定AR,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对比两组差别。结果5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6例由ADP和AA诱导的PAG均高于判定标准,AR发生率为12%。结论通过检测PAG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12%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具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心血管病的作用是近20多年才被认识的,在心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显示了优越的作用,它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及死亡风险。由于人们对于阿司匹林的认识不够,有很大一部分能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益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未服用阿司匹林。《ESC2006心绞痛指南》强调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小剂量阿司匹林是防治动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影响因素以及AR与血小板P-选择素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8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 d,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以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AR,<70%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同时测定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结果AR的发生率为25.6%(22/86),AR组中血糖水平及吸烟者比例高于AS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吸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AR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25.6%,糖尿病和吸烟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P-选择素可作为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何文胜  刘祥  张庆  李侠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178-3180
目的:探讨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指导下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麻醉恢复和全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腹部择期手术65岁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CSI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20例,A组通过调控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泵入速率维持CSI值在适当范围:术中50~60、术毕前约20分钟60~70,B组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临床体征变化来调节麻醉过程中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泵入速率,记录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以及各时点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指氧饱和度(SpO2)及CSI值。结果: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A组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1),麻醉过程中,与B组比较,A组的CSI值升高(P<0.05),A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较B组明显减短(P<0.01)。结论:CSI指导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能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并能加快老年患者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教授Hennekens博士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意义提出异议,他认为,“阿司匹林抵抗”这个词不能准确地解释服用阿司匹林人群所发生的心血管事件。Hennekens博士将“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分为两种,一是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指在临床上,按照推荐剂量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复方丹参组及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组三组,每组20例.用药2周后,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后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LT(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17.
马开富  孙凯  孙炳伟 《安徽医药》2016,20(6):1135-113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miR-19a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37例,收集临床资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小板中miR-19a表达,利用血小板聚集实验判别AR和非AR,利用Kaplan-Meier法对AR和非AR无终点事件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8例(27.7%)发生AR,99例(72.3%)为非AR;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相对表达量为(1.42±0.15),显著高于非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相对表达量(1.1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9a相对表达量上升和合并2型糖尿病是影响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3和1.48,P<0.05);AR患者中9例(23.7%)发生终点事件,而非AR患者中仅有7例(7.1%)发生终点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8,P=0.00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R患者无终点事件中位时间146.8d,非AR患者无终点事件中位时间16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1,P=0.006)。结论 AR患者血小板中miR-19a表达上调,是影响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在儿童全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的儿童,年龄6~12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试验组: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组;对照组:常规监测组。记录2组麻醉前(T0)、切皮时(T1)、手术15 min时(T2)、手术30 min时(T3)和术毕时(T4)的血压和心率及2组患者麻醉药品的用量。观察2组患者术中体动反应和知晓的发生率以及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对照组收缩压和心率在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收缩压和心率在T3时与T4比较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术中体动反应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结论儿童全麻手术中,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丙泊酚用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的发生,缩短了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提高了儿童全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中心的患者300例,并对患者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调查,其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为150例,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5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为实验组,未长期服用的患者为对照组,根据对患者的诊断的结果分析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临床作用。将诊断出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给药阿司匹林,对其进行长期的观察,1年后对其进行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诊断,在对照组的150例患者中,经诊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17例,占78.00%;在实验组的150例患者中,经诊断患有冠心病的有100例,占66.67%。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患冠心病的比例上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患冠心病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1年后,症状明显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