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期卵子采用IVF结合ICSI治疗原发性不孕症和继发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及ICSI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结合ICSI治疗的不孕患者149例,将同期卵子按各50%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IVF和ICSI进行授精,比较原发性不孕症组与继发性不孕症组、IVF与ICSI组之间受精情况、临床结局及出生缺陷的差异.结果 原发性不孕症组的常规IVF完全未受精率10.2%,高于继发性不孕症组3.9%(P<0.05)有显著差异.ICSI组未出现受精失败;且正常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高于常规IVF,多原核受精率低于IVF组(P<0.05).ICSI组来源胚胎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分娩率高于常规IVF胚胎移植组及IVF与ICSI混合胚胎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不孕原发性不孕患者及可疑受精障碍患者宜选用IVF结合ICSI的授精方案,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对这类患者ICSI可能并不增加其子代的出生缺陷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的女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鲜胚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中心首次IVF/ICSI治疗并行单个鲜胚移植的1 78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BMI值(中国标准)分为偏瘦组(150例,BMI <18.5 kg/m2)、正常组(1 098例,18.5 kg/m2≤BMI <24.0 kg/m2)、超重组(437例,24.0 kg/m2≤BMI <28.0 kg/m2)、肥胖组(99例,BMI≥28.0 kg/m2),并以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亚组和ICSI亚组。比较新鲜周期的获卵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流产率的区别,以及各亚组间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的差异。结果:偏瘦组获卵数显著高于其余3组,肥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助孕技术的临床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方法对843个IVF-ET及ICSI治疗周期的流产、异位妊娠、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孕龄、先天性畸形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单胎、双胎妊娠的结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ICSI组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IVF和ICSI两组早期胚胎的发育情况、产科结局、围生情况及出生后婴儿的健康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双胎妊娠和单胎妊娠两组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早产的发生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双胎妊娠组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组(P<0·05)。结论IVF与ICSI两组的妊娠结局、围生儿结局相似;ICSI不增加胎儿畸形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几率,双胎妊娠是引起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及早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受精失败后再次助孕治疗转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27例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行常规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助孕治疗转为ICSI(A组),并与同期57例因男方因素而用射出精液直接行ICSI(B组)进行临床结局的比较.结果 A组ICSI前、后的受精率分别为(32.3±30.3)%和(80.4±16.6)%(P<0.01);A组平均每周期正常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7.14±15.98)%、(28.68±23.86)%和48.1%,B组平均每周期正常受精率、优良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0.59±21.53)%、(27.18±23.97)%和54.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胚胎分裂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96.66±6.55)%、(2.67±0.56)个,而B组胚胎分裂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92.33±19.41)%、2.12±0.57个,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常规IVF受精失败后再次助孕治疗转ICSI可显著提高受精率,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男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IVF/ICSI(in vitro fertilization or intracytoplasmic sperminjection)过程和周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115对男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女方阴性的夫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夫妇双方HBsAg均阴性,根据HBV组女性年龄、月经第3天FSH值、体重指数和治疗方法(IVF或ICSI)按1∶2的比例进行配对,比较分析两组的FSH注射天数、Gn(gonadotropin)用量、HCG(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日子宫内膜厚度和E2(estradiol)值、平均获卵数、成熟率、2PN(two pronucleus)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等参数。结果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HBV感染不影响IVF/ICSI过程和周期结局。  相似文献   

6.
Coasting疗法对于高反应者IVF/ICSI周期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oasting疗法对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体外受精(IVF)周期结局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研究。机构:私立IVF中心。患者:进行IVF/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正常反应者(对照组),高反应者(coasting疗法组)]。干预:Coasting疗法可以降低高反应者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风险。主要观察指标:卵巢刺激、胚胎学参数、妊娠率(PR)。结果:coasting疗法的平均时间为2.2d。两组的年龄和基线FSH值相似。coasting疗法组有更多的卵泡数和卵子数,但受精卵数和移植胚胎数与对照组相似。对照组的胚胎种植率较高(22.4% vs 13.9%),两组妊娠率相似(45.1% vs 38.5%)。在coasting疗法组内,比较了妊娠与非妊娠周期的基线、卵巢刺激和胚胎学参数。比较了coasting疗法1d、2d和≥3d的妊娠率(36.3%粥38.4%13540%);还比较了基于不同E2(〈25%,25%~50%,〉50%)的妊娠率(28.5% vs 35.7% vs 44.4%)。结论:对于IVF周期中高反应的患者Coasting 3d疗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在我中心接受不孕治疗共1 303周期,其中ICSI组307周期、常规体外受精(IVF)组996周期,比较两组的正常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抱婴率及畸形率.结果:两组间的正常卵裂率、优胚率、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抱婴率及畸形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技术是治疗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其出生后代安全性与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相似.  相似文献   

8.
对IVF超促排卵周期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评价IVF-ET治疗不孕症的效果,分析IVF-ET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个IVF治疗周期结局.28例不孕症患者接受GnRH-a结合FSH/hMG或CC结合hMG等药物进行超促排卵后,将卵细胞在体外授精(IVF),取卵后2 d进行胚胎移植(ET).ET 2周后测血或尿HCG,6周后B超监测胚胎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因未取到卵细胞而终止周期,1例仅得到1枚卵进行宫腔内配子移植,其余25个周期获得胚胎移植,其中临床妊娠9例,生化妊娠后流产2例,14例未获得妊娠.临床妊娠率为36.0%,生化妊娠率为44.0%,胚胎着床率16.4%.临床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除外生化妊娠和临床妊娠)受精率、卵裂率、高质量胚胎率、平均ET数等无明显差别,但临床妊娠组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未妊娠组,卵泡生长数和平均获卵数也多于未妊娠组,而胚胎移植率低于未妊娠组.输卵管积液、移植管插入困难、子宫内膜薄、子宫形态异常等情况仅见于非妊娠组.此外,临床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在促排卵方案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IVF-ET治疗不孕症是有效的,IVF-ET失败的原因主要与促排卵方案、患者对超排卵药物反应低、空卵泡综合征、输卵管积液、移植困难及子宫内膜或子宫形态异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疑体外受精(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体外助孕的符合指征107对夫妇,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每周期获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half-ICSI)治疗。结果 half-ICSI中ICSI受精率(88.3%)明显高于IVF受精率(52.1%)(P<0.01),IVF完全受精失败率(24.3%)及受精低下率(6.5%)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Ⅰ级优胚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IVF和ICSI组的卵裂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疑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选择half-ICSI是必要的,可提高受精率,获得足够的优质胚胎,增加妊娠机会;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time-lapse(延迟摄像)和传统形态学方法筛选IVF/ICSI胚胎的临床结局,评价time-lapse用于早期胚胎
观察和筛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个IVF/ICSI 周期的资料,根据胚胎的筛选方法,分为time-lapse monitoring 组(TLM
组)(n=68)和对照组(n=71),比较两组间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并根据女方年龄、受精方式进行亚组分
析。结果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66.2%、61.8%、47.1%;对照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
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7.9%、43.7%、30.3%;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年龄≤30岁的患者,年龄31~35岁的患者利用time-lapse更能明显改善临床结局;利用
time-lapse能明显提高IVF周期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但对于ICSI和TESA周期,效果则不理想。结论使
用time-lapse动态监测胚胎并根据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对胚胎进行评价和筛选,与传统方法相比,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年
龄较大的(>30岁)或者是进行IVF周期的患者更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非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IVF/ICSI助孕的促排卵反应及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排除影响结局的因素,首次行IVF/ICSI长方案助孕的年龄<38岁不育女性225例,按BMI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kg·m-2),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0kg·m-2)和超重及肥胖组(BMI≥24.0kg·m-2)三组。比较不同BMI组IVF/ICSI促排卵结局。结果①三组间BMI、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成熟卵子率及受精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②体重过低组bFSH和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而体重过低组的成熟卵子率低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及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组的成熟卵子率与正常体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受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间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不育原因、助孕方式、基础雌二醇(bE2)、基础睾酮(bT)、基础泌乳素(bPRL)、基础窦卵泡数(bA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E2、子宫内膜厚度(EM)、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天数、获卵数、胚胎着床率、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冷冻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方BMI高低不影响年龄小于38岁非PCOS患者IVF/ICSI助孕促排卵卵巢的反应性;女方BMI过低或过高可影响IVF/ICSI助孕的年龄小于38岁的非PCOS女性卵子质量,但BMI过高、过低不影响其胚胎质量及IVF/ICSI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
对受精效果、胚胎发育潜能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为明确ICSI指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220
个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将其分为IVF组(151例)和ICSI组(6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
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
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呈
增高趋势;完全受精失败率呈降低趋势。结论ICSI即无法改善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患者的受精情况,对提高其胚
胎发育潜能及改善最终妊娠结局也无益处,不建议对该部分患者常规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对受精效果、胚胎发育潜能及助孕结局的影响,为明确ICSI指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220个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超促排卵低获卵周期,将其分为IVF组(151例)和ICSI组(6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指标、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但IVF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呈增高趋势;完全受精失败率呈降低趋势。结论 ICSI即无法改善非男性因素不孕超促排卵低获卵患者的受精情况,对提高其胚胎发育潜能及改善最终妊娠结局也无益处,不建议对该部分患者常规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不同获卵数目与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冷冻率、移植胚胎数、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生殖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长方案有获卵的共786个IVF/ICSI-ET新鲜周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不同获卵数分为五组(A组1~4枚,B组5~10枚,C组11~15枚,D组16~20枚,E组20枚),比较各组年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冷冻率、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结果:获卵数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五组年龄、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周期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妊娠率C组最高,B、D组较E组高,A组最低,C组优质胚胎率及周期冷冻率均较高。结论:长方案IVF/ICSI-ET周期中,在移植有效胚胎数相同的条件下,获卵数多少与实验室各项指标及临床妊娠率显著相关,获取中等数量的卵子能获得最佳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因卵巢功能减退?有诱导排卵禁忌证等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微刺激或自然周期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分析关于卵母细胞质量及胚胎发育潜能的数据?方法:分析微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不同受精方式下的实验室数据,包括获卵率?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结果:2010年1月~2012年11月,共完成IVF/ICSI治疗周期2 565个,其中克罗米芬微刺激周期1 752个,自然周期813个?随着周期数的增加,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对于卵巢功能减退?高龄?有诱导排卵禁忌证等卵巢低反应的患者,优质胚胎率低下和(或)反复移植失败的低生育力患者,使用微刺激或自然周期方案是优先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半ⅣF/ICSI(half-ICSI)在有受精失败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8月于我科行half-ICSI共36周期,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比较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并与同期接受常规IVF的连续3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结果 Half-ICSI周期中ICSI受精率(81.38%)明显高于IVF受精率(41.28%),IVF完全受精失败率(19.44%)及受精低下率(27.78%)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和ICSI的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alf-ICSI周期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同常规IVF周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存在受精失败风险患者应用half-ICS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受精率,减少取消移植的风险,增加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存在不受精可能且上游有效精子数量不低于500万的夫妇分半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探讨是否存在分半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指征选择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3月~2007年6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周期,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5个且卵裂球碎片<5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共有94周期进入分半治疗周期,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22周期(23.40%);同期常规IVF治疗530周期,其中LFR 36周期(6.79%);两者有显著差异(P=5.26×10-6)。94分半周期共获1 596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781枚,受精率55.19%;行ICSI 815枚,MⅡ616枚,受精率72.02%;两者有显著差异(P=2.59×10-12)。94周期卵裂983枚,可用胚胎554枚,临床妊娠率为35.71%。结论存在同一治疗周期分半进行常规IVF与ICSI的指征和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IVF)时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umulus-oocyte complex, COC)上的卵丘颗粒细胞密度对胚胎学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10个IVF周期,其中卵丘颗粒细胞部分切除周期(研究组)355个及未处理对照周期355个。研究通过比较两组中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卵子利用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等多种指标来探讨IVF治疗时卵丘颗粒细胞对胚胎学和移植结局的影响;随后又按照授精皿中的卵子数将患者分为低密度(1~5个)、中密度(6~10个)和高密度(11~15个)3组,通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进一步明确不同COC授精密度情况下颗粒细胞密度对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有效成囊率和卵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异常受精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低、中及高不同授精密度下,当授精密度≤5个卵子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有效成囊率和卵子利用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授精密度>5个时,研究组的正常受精率、有效成囊率和卵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受精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授精时,通过切除COC上的卵丘颗粒细胞以降低其密度,能够改善患者IVF治疗时的胚胎学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存在不受精可能且上游有效精子数量不低于500万的夫妇分半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探讨是否存在分半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指征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3月~2007年6月接受体外助孕的夫妇中选取符合指征周期,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治疗.卵裂球≥5个且卵裂球碎片<50%的胚胎为可用胚胎.结果 共有94周期进入分半治疗周期,其中常规IVF受精失败或低下(LFR)22周期(23.40%);同期常规IVF治疗530周期,其中LFR 36周期(6.79%);两者有显著差异(P=5.26×10-6).94分半周期共获1 596枚卵子,其中行常规IVF 781枚,受精率55.19%;行ICSI 815枚,M Ⅱ616枚,受精率72.02%;两者有显著差异(P=2.59×10-12).94周期卵裂983枚,可用胚胎554枚,临床妊娠率为35.71%.结论 存在同一治疗周期分半进行常规IVF与ICSI的指征和必要性,可明显减少不受精情况的出现;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