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期采用毛刺配合恢复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观察确诊的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急性期予以毛刺治疗,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电生理指标。结果: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31例获得临床痊愈,总有效率97.83%,46例患者治疗后的电生理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结论:急性期采用毛刺配合恢复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认为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世界卫生组织也较早认定面瘫为针灸治疗适应症之一[2-3]。近几年来,针对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笔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归纳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针剂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1例及非急性期患者32例。结果:急性期组痊愈66例(占92.96%),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59%,平均治疗次数为13.44次;非急性期组痊愈29例(占90.62%),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7%,平均治疗次数为17.19次;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治疗次数急性期组明显减少,提示早期合理针刺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1 一般资料 所收集的病例为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 15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18岁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3天 ;左侧面瘫 31例 ,右侧面瘫19例 ;由风寒或湿热所诱发者 2 8例 ,由病毒感染者 15例 ,由外伤引起者 2例 ,无诱因者 5例。2 治疗方法 取穴 :患侧地仓透颊车 ,迎香透鼻通 ,阳白透鱼腰 ,牵正 ,四白。健侧合谷、太冲 ,由外邪引起加太阳、风池 ,病程长者加艾柱灸双侧足三里。 方法 :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 ,右手持针 ,左手提捏皮肤快速进针 ,平刺达所透穴位后施以捻转手法 ,得气后接上D86 0 6 -Ⅱ治疗仪 ,选用疏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方法结合分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内(发病至2周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恢复期(2周之上)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闪罐及低频电针仪治疗。结果中西医方法结合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并且在不同分期的治疗中,分期治疗有显著差异性,表明介入治疗的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痊愈率越高。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西医方法结合分期治疗有不错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多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84例中,发病1周内43例为治疗组,发病1周后41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用电针治疗20天。结果:治愈率治疗组67.4%、对照组38.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优于稳定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用电针治疗效果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5例病程在2天~30天的早、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63例和电针组(对照组)52例。后期70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9例,电针组(对照组)3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早、中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论早、中期还是后期更利于面瘫的恢复,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9.
电针配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 ,起病突然 ,一年四季皆可发病 ,多数患者是突然感到颜面向健侧歪邪 ,患侧眼睛不能闭合 ,咀嚼食物留滞于病侧的齿颊内而流涎 ,漱口时口角漏水等。笔者采用电针配合 TDP治疗 5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均由本院神经科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其中男30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6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6个月。2 治疗方法用 30号 1寸针直刺合谷、太阳、翳风、皮下 ;30号2寸针透刺 ,阳白透鱼腰 ,丝竹空透阳白 ,攒竹透阳白 ,颧透听宫 ,地仓透颊车。根据病情轻重病变部位高低不同 ,取 4… 相似文献
10.
11.
电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五年来采用电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把其中 1 0 0例的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供针灸专业用 )上面瘫的临床表现结合临床拟定以下标准①起病突然。②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 ,不能作蹙、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③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 ,进食物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④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⑤患侧眼脸闭合不全、迎风流泪。⑥超过 5 0岁的患者 ,做头颅CT排除脑卒中。1 .2 一般资料 1 0 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 ,均符合以上诊断 ,病程在 1天至 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棍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配合棍针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评分和不良反应等的指标,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33.3%,对照组为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等级4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评分法"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吹哨症状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治疗比较,棍针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更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对吹哨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面瘫又称Bell’s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临床应用针刺、拔罐分期施治,针罐结合应用,方法简单有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采用针刺方法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纳入标准的患者56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药组患者30例,针刺组患者26例,其中针药组采用毫针针刺结合自拟面瘫汤口服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每组患者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经过疗效评价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4.6%,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采用SPSS.V 16.0统计软件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说明治疗后两组病例在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过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毫针针刺治疗。该方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效果显著,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近10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诊疗情况,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治疗多为针刺、灸法等其他方法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较有效,但偏于临床且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208例周围性面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4例。治疗组采用透刺电针结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神灯照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疗程短,见效快。结论:治疗周围性面瘫电针结合梅花针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加神灯照射。 相似文献
17.
针刺加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笔者采用针刺加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6 0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0 0例均为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针罐组和针刺组 ,其中针罐组 6 0例 ,男 2 8例 ,女 3 2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 0岁 ,平均 3 6 .6岁 ;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3月。针刺组 40例 ,男 1 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大 5 8岁 ,最小 1 8岁 ,平均 3 4 .3岁 ;病程最短 2天 ,最长 3月。两组各项内容基本相同 ,具有可比性 (P >0 .0 5 4 0 )。2 治疗方法2 .1 针罐组 取患侧翳风或风池、地仓、颊车、下关、太阳、阳白、四白、健侧合谷 ,初期浅刺 ,1周… 相似文献
18.
19.
周围性面神经病变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痉挛及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性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周围性面神经炎,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喁斜”等范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