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亚型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食管测压检查并分型,观察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点,同时对不同亚型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有吞咽困难不适,伴有反流症状13例(13/24,54. 17%),I型患者伴发反流不适症状更为常见(P=0. 015);②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均为食管同步蠕动,而且均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升高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升高的患者有5例(5/24,20. 83%), Ⅱ型患者的食管体部近端蠕动压力和食管体部远端蠕动压力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对于怀疑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建议进行食管测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压力改变及经腹改良Heller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SGY-3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对9例贲门失弛缓症术前及其中的7例术后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同时与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贲门失弛症患者的食管体部静息压和下括约肌静息压分别为8.72mmHg和48.17mmHg,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18mmHg和17.52mmHg,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食管体部均无原发性蠕动。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能有效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的吞咽困难,但不能恢复食管的蠕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山莨菪碱肌注前后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其在假性贲门失弛症和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例贲门失弛症和3例胃底贲门癌致假性贲门失弛症的患者,通过8通道袖套式测压导管持续观察食管动力在肌注山莨菪碱前后的变化。结果 10例贲门失弛症患者在肌注山莨菪碱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达47.4%~74.0%,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降低;3例假性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仅2.2%~8.8%,食管体部静息压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山莨菪碱试验可作为贲门失弛症食管测压诊断时的重要补充,也是贲门失弛症和假性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探讨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临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80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食管引流,扩张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效果满意,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近期疗效达100%。结论:通过治疗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解除LES失弛缓,以便食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腔。  相似文献   

5.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后远期食管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改良Heller术后远期食管运动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 1998年至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随访经腹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72例,随访期3~10年.对其症状、食管动力学和食管腔内24 h的pH值等进行记录.结果 食管下括约肌切开侧压力由术前(44±12)mm Hg降至(10±5)mm Hg,松弛率由49%±20%升至8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进食梗阻感的24例患者中,11例食管下括约肌两个方向压力高于正常,松弛功能不良;7例3个方向压力高于正常,松弛功能不良.全组患者吞咽后体部全部表现为同步收缩及无传导收缩,缺乏推进性蠕动.结论 成功的改良Heller术后远期食管动力学功能特点为:①食管下括约肌的静息压力至少一个方向压力低于正常,至少一个方向压力高于正常.②食管下括约肌在吞咽时食管后壁仍弛缓障碍,不能充分松弛.术后进食有梗阻感者,表现为2~3个方向松弛不良.③吞咽时食管体均为同步收缩波,无正常的蠕动波可见,食物靠重力作用通过食管.  相似文献   

6.
白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3,(8):1079-1080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7月—12月在院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LingⅠ型患者50例,行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7 d患者进流食均无吞咽梗阻,总有效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食管测压下段食管括约肌压力均回到正常范围。结论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新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滕寅  张舰  刘文  林鹏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96-97,10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下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6.66%(3/4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有好转;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均明显下降.结论:胸腔镜下Heller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故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2年7月对7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腹腔镜联合胃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加胃底折叠术。结果:7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5min,无出血和食管贲门口瘘发生。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食管测压对贲门失弛缓症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食管测压技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作用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食管测压技术观察了硝苯吡啶和硝酸山梨醇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硝苯吡啶和硝酸山梨醇酯都可降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LESP)、食管下段括约肌 (LES)残余压和食管体压力 (EBP) ,但硝酸山梨醇酯对LESP的降低作用显著强于硝苯吡啶 (P <0 .0 1~ 0 .0 0 1) ,对LES残余压和食管体压力的影响两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食管测压 ,有针对性地用药 ,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副反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腹贲门肌层切开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前、后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进行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吞咽困难症状缓解,无并发症.13例术前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为(36.25±12.91)mm Hg(1mm Hg=0.133kPa),术后为(19.05±5.04)mm Hg,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24h pH监测DeMeester评分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对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后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贲门失弛缓症的经腹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疫立10名正常人和8名贲门癌患者作对照,对3组受试者进行经腹超声饮水试验,比较三者的超声表现;并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药物治疗、球囊扩张或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前后的超声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人饮水试验前食管腔及贲门口闭合,饮水时贲门迅速开放,水流快速通过。(2)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饮水试验前食管下段已经扩张;饮水时连续观察10min,贲门始终不弛张、水流不能通过者5例,贲门间断性张开、水流间继通过者3例;饮水试验后30min再检查时见全部患者的食管中仍滞留有水。(3)贲门癌患者饮水前表现为贲门环增大、贲门壁增厚,食管未扩张;饮水时水流通过贲门较缓慢。结论:经超声检查因只需饮水量水而易为患者接受;而且它通过显示贲门环的大小、贲门壁厚度以及饮水时水流通过贲门的状态,而达到迅捷、可靠地诊断贲门失弛缓症,故也是合适的治疗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ans-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achalasia.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with 8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halasia as the patient group, 10 normal individuals and 8 patients with cardiac carcinoma as controls. Real-time trans-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TAU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lower esophagus and cardia of all subjects through water provocative test, and the sonographic findings were compared. After treated by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pneumatic balloon dilation or intrasphincteric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he 8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were re-examined by TAUS for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Results: (1) The normal subjects had no dilation of cardia and lower esophagus before drinking water, but their cardias opened rapid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rinking action to allow water enter the stomach. (2) All the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were found to have dilation of lower esophagus before taking water. During a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贲门失驰缓症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贲门失驰缓症患者48倒,行Heller手术15例,Neller氏术加贲门成形术12例,Heller手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21例。术后从症状学、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食管胸膜瘘死亡1例(208%),39例经6mo~8a随访,术后狭窄再手术2例,痊愈30例(7692%),好转9例(23.08%).而Heller手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21例中,17例经6mo~3a随访体重增加,进食顺利,无反酸及烧心症状。结论Heller氏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在预防胃食管反流方面优于其它术式。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驰缓症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行球囊扩张术。结果:20例患者共进行了31次球囊扩张,人均1.5次(其中12例扩张1次,5例扩张2次,3例扩张3次)。术后患者吞咽困难明显缓解,主要并发症为疼痛和返流。术后随访无症状期为3-13个月。结论:球囊扩张术是治疗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方法1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胃镜安装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后,观察症状、体征并进行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检查,观察贲门部通畅情况及有无胃食管反流,术后1~2月回收支架.结果16例患者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贲门部开通良好.放置1月10例,2月6例,均顺利取出.随访6~18月,食管仍保持通畅.结论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回收方便、长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贲门失驰缓症患者行经口内镜下食道环形肌切开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期间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AC)并接受经口内镜下食道环形肌切开术(POEM)治疗的20例患者,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POEM治疗,其中2例出现食管穿孔,有纵膈和皮下气肿,无临床症状,1周后自行气体吸收;5例在建立隧道时出现黏膜破损。用钛夹夹闭。其余病例未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6.4d,术后3-10d出院。术后第6d、1个月Eckard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吞咽困难、反流、胸痛症状的程度明显减轻或频率明显降低。[结论]围术期的密切观察与评估、并发症的监控、做好饮食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回收特制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22例,经胃镜置入可回收特制金属支架,60 d后回收支架,评价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放置支架一次性成功者21例(95.5%),1例支架置入后轻度移位,所有患者均于支架放置2个月后回收。术后全部患者均有效解除吞咽困难,症状解除率为100%,钡餐透视钡剂通过顺利。呕吐、胸痛、返食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有效缓解。结论采用可回收金属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好、术后并发症少、回收方便、长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扩张持续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扩张时间。方法 采用扩张持续时间为 3min ,间隙 3min和扩张 1min、间隙 1min的方法对 2 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 ,术前和术后 1周及 6月测定X线下食管最大宽度和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 (LESP)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困难均消失 ,食管最大宽度和LESP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扩张持续 1min、间隙 1min的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缩短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求一种治疗贲门失弛症既不经手术治疗又能达到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将食和渗疗术反置应用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它利用半透膜囊内的高渗透压,产生一个对失 弛贲门的缓慢增加,持续存在,柔和多向,。随意调节并可反复使用的液性压力,从而治愈贲门失弛症,结果:治疗贲门失弛症27例,除1例经2个疗程外,其余均经1个疗程治愈,随访17例,未见复发,结论: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病人边治疗边恢复,治疗结束即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方法尚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确诊为贲门失驰缓症患者行气囊扩张,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扩张技术成功率100.0%.38例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都得到缓解,未发生穿孔、呕血或黑便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个月.3个月时症状缓解率为94.8%(36/38),6个月时为92.2%(35/38).结论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创伤小,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