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围手术期适宜的抗凝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到2012年7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34例孕期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中,7例行急诊剖宫产,术前维生素K1静脉注射,术后给予"桥接"抗凝治疗;27例行择期剖宫产,其中13例术后仅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14例接受"桥接"抗凝治疗。比较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国际标准化率(INR)达到目标水平所需的时间。结果:34例患者均妊娠至足月行剖宫产,孕期未见血栓发生,新生儿健康。急诊剖宫产前使用维生素K1患者的术后INR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未使用者。单纯口服华法林治疗组与"桥接"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口服华法林治疗组发生1例瓣膜血栓并导致患者死亡。两组患者均无周围血栓、血肿、一般性出血及过度抗凝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使用维生素K1可能导致术后发生华法林抵抗,择期剖宫产前应尽量避免使用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剖宫产术后使用口服华法林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桥接"抗凝治疗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期抗凝治疗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期规范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华法林对胚胎及胎儿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1995年10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3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分娩的病例资料。结果 8例孕期规范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1例孕中期心衰行瓣膜置换术后规范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该8例规范抗凝治疗过程中无孕产妇并发症发生;4例孕期自行将华法林减至孕前的1/2量,并发瓣膜血栓形成、心衰1例,产后出血1例;华法林剂量均<5mg/d;孕前自停抗凝药物5年1例,并发瓣膜血栓形成、心衰死亡;胎婴儿结局:流产、脑积水儿各2例;死胎3例,包括1例孕妇死亡胎儿同时丢失;华法林儿1例;正常新生儿5例。结论 (1)孕期不规范的抗凝治疗,使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增加。(2)华法林对胎儿发育存在不良影响,至少在孕早期和孕36周后宜停用华法林,而采用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的低强度抗凝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特点的抗凝治疗方案。方法:对19例置换机械心脏瓣膜后需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妊娠妇女,采用妊娠期全程口服小剂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策略(INR1.5~2.2),调整合适的华法林剂量。其中2例曾于妊娠早期和晚期短时应用肝素抗凝。分娩前后调整抗凝方案。观察妊娠期间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娩出血情况及小剂量华法林对胎儿的影响。结果:本组19例妊娠22例次,妊娠期间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与抗凝有关的轻度皮肤粘膜出血4例,为疏于抗凝监测所致。经剖宫产或阴道分娩18例,人工流产1例,自然流产3例次,均未发生产后出血。胎儿娩出时均存活良好,无畸形。稳定的INR为1.88±0.29,口服华法林维持剂量为(3.05±0.92)mg/d(芬兰剂型)和(3.28±1.02)mg/d(齐鲁制药剂型)。结论:国人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全程口服小剂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INR1.5~2.2)是方便安全的。在此剂量下并不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妊娠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瓣膜置换术迄今已四十余年。全世界每年都进行大量的瓣膜置换术,其中约2/3置换机械瓣。人工瓣膜置换术使很多患者生存至成年,并且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结婚,因此妊娠不可避免。但这些患者妊娠面临着很多特殊问题,例如孕期抗凝,临床上尚无充分的经验。1心脏病及瓣膜置换后的妊娠问题心脏病目前仍是引起孕产妇死亡重要的非产科因素之一,约1%孕妇有各种心脏病,孕期由于血流动力学变化,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妊娠前必须有内科医生对心脏功能评估的结果。对于需要置换瓣膜的心脏病妇女,应权衡利弊选择瓣膜的类型。机械瓣血栓发生率高,需要终身抗凝;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全程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抗凝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方案应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妊娠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检索截止至2013年10月关于两种抗凝方案比较的研究,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10项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全程使用VKA的抗凝方案较之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方案:(1)母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OR:0.33,95%CI:0.19~0.57,P<0.0001)。(2)胎儿流失发生率增加56%(OR:1.56,95%CI:1.11~2.20,P=0.0106)。(3)胎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稍增加。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孕妇抗凝方案应根据栓塞风险、经济情况、治疗依从性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妊娠属于高危妊娠,孕前详细评估心脏病的情况,孕期多学科联合管理,根据患者的病史、瓣膜状况、抗凝药物剂量、孕周等综合分析,选择恰当的抗凝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并维持和调整凝血状态,围分娩期预先计划调整好凝血功能,以确保母儿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瓣膜栓塞的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瓣膜血栓形成及重度梗阻,1例孕33周发现二尖瓣机械瓣膜重度梗阻,心功能Ⅳ级;1例为孕37周发生主动脉瓣机械瓣膜重度梗阻,二尖瓣机械膜血栓形成,心功能Ⅲ级。结果 在开胸直视下行剖宫产及子宫次全切除术,同时行机械瓣膜再次置换术,成功地挽救了母儿生命。结论 孕期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及心脏瓣膜功能,尽可能避免瓣膜栓塞,一旦发生,在开胸直视下,同时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及心脏瓣膜置换术,不失为抢救母儿生命之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孕产妇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的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例PTE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妊娠结局。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年龄为(29.5±3.5)岁(26~35岁)。妊娠期发病者6例, 中位发病孕周为12周(7~38周);产褥期发病者10例, 中位发病时间为产后4 d(16 h~40 d)。高危型2例, 中危型9例(中-高危6例, 中-低危3例), 低危型5例。6例妊娠期发病者中4例有明确高危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分均≤2分;10例产褥期发病者中9例有明确高危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分2~9分。妊娠期发病者均无预防性抗凝治疗指征, 产褥期发病者中9例有预防性抗凝治疗指征, 但均未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高危型患者2例行溶栓治疗, 后行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中危型及低危型患者均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妊娠期发病者均抗凝±溶栓后适时终止妊娠, 后续抗凝治疗。16例孕产...  相似文献   

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终生应用抗凝药物,以避免瓣膜血栓形成。尽管现代瓣膜有更好的设计,而且瓣膜材料不易发生血栓,但仍有血栓、栓塞形成。妊娠期间纤维蛋白原较非孕期上升2倍,凝血因子Ⅶ、Ⅷ、Ⅸ、Ⅹ因子增加,抗凝血因子Ⅲ下降[1],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更易形成血栓。因此,孕期合理应用抗凝药尤为重要。抗凝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及具体用药方法等问题,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复习文献,比较不同抗凝方案对母儿的影响。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妇抗凝治疗的方法文献报道孕早期应用华法林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晚期应用可能易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卡瓣)的病因、临床处理方法和母婴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妊娠合并卡瓣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行保守治疗,8例行二次瓣膜手术(瓣膜周围组织增生5例,瓣周血栓3例)。孕妇结局:2例死亡,8例存活。胎儿结局:2例行人工负压吸引术;2例行中期引产术;1例孕28周换瓣手术同时终止妊娠者,新生儿放弃治疗死亡;1例孕28周妊娠同时行换瓣术者术后1d胎死宫内;其余4例结局良好。结论换瓣术后患者计划妊娠及妊娠后应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妊娠合并卡瓣患者应根据病情及孕周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综合发展,许多患有心脏瓣膜病变的妇女得到了及时治疗并生存至育龄,因此妊娠不可避免。置换心脏机械瓣膜的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又须考虑抗凝药物对胎儿发育及凝血功能的不良影响,因此抗凝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回顾分析了8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12次妊娠,探讨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的抗凝治疗对胚胎及胎儿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VTE)是遗传性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妊娠妇女进行相关危险度评分,D-二聚体和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实验室检测等,有助于该病的临床预测和诊断.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和实施血栓切除术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换瓣术后妇女孕期及产褥期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 ,采用手术治疗的风心病及先心病患者越来越多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简称换瓣术 )后妊娠也日益增多。有关换瓣术后妊娠问题已经受到妇产科、血液内科、心内科和心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现将换瓣术后妇女孕期及产褥期处理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 换瓣术后妊娠指征换瓣术根据瓣膜材料的不同 ,有生物瓣与机械瓣之分。对育龄妇女采用生物瓣还是机械瓣尚有不同看法。机械瓣耐久性强 ,但存在终身抗凝的缺陷。生物瓣不需终生抗凝 ,但易钙化、断裂 ,数年后可能需要再次换瓣 ,10年再换瓣率达 30 % ,且由于孕期高凝状态易致栓塞之缺点…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VTE)是遗传性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妊娠妇女进行相关危险度评分,D-二聚体和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实验室检测等,有助于该病的临床预测和诊断。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和实施血栓切除术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心血管外科检查方法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心脏瓣膜疾病妇女通过心脏瓣膜置换而成功妊娠和分娩。然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的围生期管理,特别是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外尚存在争议。1991年1月-2008年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58例次,现对其围生期管理及妊娠结局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n P  Dong DN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2):911-91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发病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0例妊娠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20例妊娠合并VTE患者均为妊娠期发病,发病孕周<12周6例(30%),孕12 ~28周7例(35%),>28周7例(35%).20例患者中发病1周内就诊12例,≥1周就诊8例.(2)临床表现:20例患者中18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l例为DVT合并肺栓塞(PE),1例为PE.19例DVT患者中16例累及左下肢,3例累及右下肢,均为突发性下肢肿胀、疼痛.19例DVT患者中17例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平均增粗>(4.0±0.5)cm;12例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19例DVT患者均经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19例DVT患者的静脉血栓类型为中央型7例,周围型2例,混合型10例.(3)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类药物抗凝,终止妊娠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钠,两者至少有3~5d重叠用药时间,根据凝血指标调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PT-INR)在2.0~2.5之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对于DVT患者,若规范抗凝时间<30 d,建议分娩或流产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IVCF);若规范抗凝时间≥30 d,产后24h重新开始规范抗凝治疗;对于血栓稳定、无新发PE者于放置IVCF后12 d内取出IVCF.(4)溶栓治疗: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尤其是分娩前.对于PE患者,终止妊娠后可考虑使用.对于大面积PE患者予以大剂量溶栓,应用尿激酶每天600 000 U连续静脉滴注3d.(5)临床结局:20例VTE患者中,19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例患者置入IVCF,均于术后12 d成功取出IVCF,未出现并发症.2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缓解,2周后患肢肿痛基本消失,患肢周径较健侧差异在(2.0±0.3) cm.维持至晚期妊娠的18例患者中,行抗凝治疗的17例患者产前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剖宫产分娩10例(50%,10/20),经阴道分娩8例(40%,8/20),新生儿无畸形,10分钟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出院后随访1~24个月,2例周围型DVT患者的腓肠肌静脉血栓分别在治疗后4周、8周消失,余17例DVT患者的静脉血栓没有蔓延,肢体症状无反复.2例PE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压力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症状性PE,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合并VTE是安全有效的,妊娠合并VTE并非终止妊娠的指征,不需要常规使用溶栓治疗.应严格掌握放置IVCF的指征,必要时行可回收IVCF置入术以预防致命性P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属高危妊娠,存在瓣膜血栓形成、抗凝相关并发症、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风险,应对其进行全面的妊娠前评估及严格的孕期管理,以期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是产科危及母体生命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妊娠期凝血系统的生理变化使孕妇处于易栓状态,若合并先天性抗凝蛋白缺陷,则形成血栓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但由于抗凝药华法令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故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的治疗不甚相同。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妇女,妊娠期应予以预防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Xie JS  Li B  Sun YQ  Guan XL  Xu BW  Qiao ZY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1):742-744
目的探讨马方综合征(MFS)患者孕产期及产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4年至2006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就诊的30例MFS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MFS妊娠妇女中,3例产前检查中发现主动脉根部直径分别为50、53和58mm;2例分别在孕24周和27周时发生主动脉根部瘤或夹层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反流、重度心力衰竭;产时和产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2例。1例足月分娩中发生急性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另1例在产后第2天发现主动脉根部瘤、急性DeBakeyⅢ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二尖瓣脱垂合并重度反流和左心功能不全;1例患者在接受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23岁)后10年妊娠,剖宫产前3d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其他名称:克赛)2000U,抗凝治疗,每日2次皮下注射,母婴安全,未发生产后大出血、瓣膜血栓和细菌性心内膜炎,产后1年因主动脉根部瘤和主动脉瓣反流再次接受带瓣管道主动脉根部移植术;其余均为妊娠后4~28年接受心血管手术。(2)30例MFS妇女共有52例次妊娠,其中自然流产1例次、人工流产3例次;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而终止妊娠者2例次,经阴道足月分娩41例次(85%,41/48),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剖宫产分娩5例次(10%,5/48)。产时和产后出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例。(3)1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安全妊娠和分娩,但1年后再次发生主动脉瘤变。(4)分娩至接受心血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9)年,其后代MFS的遗传发生率为26%。结论MFS妇女妊娠后,如果不合并或合并轻度心血管系统病变,经阴道分娩是安全的;当合并重度心血管系统病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时,则以剖宫产分娩为宜。  相似文献   

20.
1985年4月至1995年4月,共收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及瓣膜手术后罹手术后患妇科疾病需行手术治疗者40例,均成功地进行了腹部手术,术前心功能I~Ⅱ级者均在心脏监护条件下按常规施行手术;心功能Ⅲ级者需经心内科治疗改善心功能后才手术,术中无心衰发生,心脏瓣膜换术后患者,应术前两周期整好抗凝剂用量,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左右,术前两天停用华法令,术后24~36小时重新开始抗凝治疗,采用硬外麻醉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