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于糖尿病研究中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腹腔注射30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每周一次连续4周,诱导大鼠产生慢性自身免疫胰岛损害,观察血糖、尿糖及组织学损害。结果:实验组大鼠产生明显迟发性胰岛损害,尿糖阳性,血糖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组织学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特征。结论:STZ小剂量多次注射诱导大鼠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动物模型适用于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制作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空腹腹腔内一次性注射50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速发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结果 造模72h后测空腹血糖均〉16.7mmol/L,观察6周、10周、14周,血糖值始终在建模初期高血糖水平上波动,未见转复。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清胰岛素水平渐降低,胰腺符合糖尿病成模动物胰腺病理变化。结论 采用空腹腹腔内一次性注射50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出的1型糖尿病模型,具有制造方法简便、用药量小、药物毒性较低、胰岛B细胞损害特异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注射5天。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w各组随机安乐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大鼠成模后第 2 周开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12w时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铺片结果显示8w时模型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12w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模型组视网膜超微结构4w时仅出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核膜的轻微凹陷。8w时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w时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外节膜盘间隙增宽,胞核内染色质浓缩,胞浆空泡化,细胞器消失。结论 小剂量多次注射STZ 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与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相似的特征,可应用于DR早期病变的发病机制、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一般状况,分析并探讨建立DM大鼠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以期提高造模率。方法 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90)。实验组采用STZ 65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DM大鼠模型,注射STZ后根据是否达到成模标准,将实验组分为模型组和未成模组。监测各组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尿糖(UG)、尿蛋白(UP)、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脂以及肾脏肥大指数(KHI);死亡大鼠解剖并留取病变器官,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病变器官的病理改变。结果 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的方式建立DM模型的成模率为58.89%,死亡率为43.33%;与未成模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尿量、FBG、肌酐、尿素氮、KHI以及大鼠的死亡率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增高,而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解剖及HE染色均证实有9只大鼠死于肺水肿,19只大鼠死于肾脓肿。另外,有11只大鼠死亡原因不明确。结论 65 mg/kg 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可以诱导DM大鼠模型的建立,但是死亡率高,可能与感染、营养不良、淋巴循环受阻、STZ本身的毒性以及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研究糖尿病对口腔疾病影响的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10)。实验组静脉注射30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每周一次连续4周建模,观察血糖、尿糖及组织学损害。结果实验组大鼠产生明显迟发性胰岛损害,尿糖阳性,血糖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组织学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特征。结论STZ小剂量多次静脉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DM)动物模型适用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相关口腔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实验拟构建1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糖尿病肾病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STZ腹腔注射C57BL/6小鼠,观察一般情况,监测小鼠血糖、体重,检测24h尿蛋白。结果:1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构建成功。结论:采用STZ可成功诱导构建1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1型或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是目前糖尿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文献报道较多,但均未对模型建立的一些细节进行报道.在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启示和体会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不同途径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致大鼠糖尿病成模状况的差异。方法:本实验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腹腔非空腹给药、腹腔空腹给药、尾静脉给药)以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给药后48h检测血糖,尿糖,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的胰腺变化。结果:尾静脉给药成模率最高,胰腺形态学检查病程3、6月胰岛萎缩、β细胞减少。结论:尾静脉给药是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复制稳定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恒河猴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恒河猴5只,小剂量(30mg/kg)多次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分别在注射后2、3个月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连续观察血糖、胰岛素、C肽的变化。连续观察12个月。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动物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3只动物的血糖静脉注射1次后持续10周稳定,另外2只分别进行了第2、3次注射。动物血糖在12个月内平稳上升、胰岛素、C肽分泌持续下降。2个月时葡萄糖耐量减低明显(P<0.01)。结论小剂量多次注射STZ后恒河猴可出现持续、稳定的糖尿病表现,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禁食与禁食后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存活率的差异,从而对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方法进行改进,并用于胰岛细胞移植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第1组不禁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第2组禁食12 h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测定随机血糖2次,如均≥16.8 mmol/L,并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连续观察2周,计算模型存活情况,成模后实施开腹手术进行胰岛细胞移植.结果 2周后第1组存活率为100%,第2组存活率为75%,两种方法的死亡率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大鼠均可成活,血糖可恢复正常,相关情况需进一步观察.结论 非禁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存活率高且模型稳定,对手术创伤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大鼠代谢综合征(MS)模型并了解其心功能和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征,为其干预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平台.方法 雄性SD大鼠尾静脉推注20 mg/kg STZ后高脂饲料喂养6周并予0.04%L-NAME 和10%果糖混合溶液饮用,观察大鼠MS基本特征的变化.6周后处死大鼠并采用离体心脏功能实验评价心功能,HE染色及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学进行考察.方法 健康雄性Wistax大鼠,按60 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72 h后,断尾采集空腹静脉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结果 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率达到75%,其血糖平均值为(19.46±2.53)mmol/L.模型大鼠血糖值在14 d内RSD小于1129%.结论 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过程中动物死亡率低、造模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是目前较好的一种建立糖尿病模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便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法:采用少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造大鼠糖尿病模型.设对照组,体重比20,30,40 mg/kg STZ组,每组5只大鼠.1个月后,尿糖在卅以上,血糖高于16.7 mmol/L为造模成功.结果:30,40 mg/kg STZ组全部大鼠都造模成功;20 mg/kg STZ组有2只大鼠血糖低于8.2 mmol/L,尿糖+,造模不成功.结论:少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是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n=10);糖尿病对照组(DC组,n=15),STZ 60 mg/kg腹腔注射;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n=15),4 mg.kg-1.d-1罗格列酮无菌水混悬液灌胃。10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糖(BG)、氧化血红蛋白(HbA1 c)、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MAU)等生化指标及光镜、电镜下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DC组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基底膜显著增厚,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罗格列酮治疗后的DR组上述改变明显改善。DC组及DR组的BG、HbA1 c、MAU、BUN较C组明显升高(P<0.01);DR组与DC组相比,BG、HbA1 c无明显差异(P>0.05),BUN、MAU明显于低DC组(P<0.01)。结论罗格列酮能够改善或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学损害,表明它对糖尿病肾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因素损伤的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芳  晏勇  冯占辉  刘祥琴  文明  黄华 《重庆医学》2007,36(2):146-148,151
目的 设计一种更贴近人类老年性痴呆(AD)病变特征的新的多因素模型,为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 SD雄性大鼠侧脑室内连续14d注入Aβ1~40,连续5d注入1%氯化铝溶液.首次注射时在丘脑前背侧核注入10ng TGFβ1.分别于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hAT和Aβ的活性.结果 (1)模型鼠脑组织神经元排列紊乱、核固缩,刚果红染色阳性,3个月后出现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2)脑组织内ChAT活性降低,Aβ活性增加;(3)这些特征性改变持续时间长.结论 本模型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新的、理想的A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鼠部分活体肝移植动物模型制备技术再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建立大鼠部分活体肝移植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 应用改良的“二套袖法”,在部分活体肝移植大鼠的筛选、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前、术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结果 肝移植大鼠术后1周以上存活率67%。结论 改进的大鼠部分活体肝移植术成活率高,重复性好,可做为部分活体肝移植有关实验研究的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碘乙酸(Monoiodoacetic acid, MIA)注射是建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动物模型的经典方法,本研究通过大鼠双侧膝关节腔注射不同浓度MIA建立大鼠OA模型,探究不同浓度碘乙酸不同处理时间致大鼠膝骨性关节炎的模型规律。方法 将72只200g左右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双侧膝关节各注射50μl生理盐水,低剂量组每侧膝关节注射1 mg/50μl的MIA溶液(超纯水配置)50μl,中剂量组每侧注射3 mg/50μl的MIA溶液50μl,高剂量组每侧注射6 mg/50μl的MIA溶液50μl。比较注射后第1天,第1、2、3、4、5周运动功能、疼痛学改变、关节软骨病理变化及Mankind评分。结果:各实验组在造模两天后就出现轻微OA症状,造模后3周出现典型的病理、疼痛学改变,具有剂量效应和快速建模的特点。结论采取关节腔注射MIA能快速建立大鼠OA模型,并且具有剂量效应,随着剂量的加大,大鼠关节损伤越严重,在第3周至第4周时所表现骨性关节炎症状最为明显,是研究早期骨关节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环孢素对大鼠心脏移植的免疫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同种异基因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后采用不同方案给予小剂量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移植术后不进行免疫抑制;小剂量环孢素短期给药组:移植术后当天起给予2mg/(kg·d)小剂量环孢素,连续10d;小剂量环孢素长期给药组:移植术后当天起长期给予2mg/(kg·d)小剂量环孢素,直至供心死亡或实验终止(术后40d)。记录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供心存活时间为:对照组(6.83±0.93)d;小剂量环孢素短期给药组(16.25±1.70)d;小剂量环孢素长期给药组(38.42±2.50)d。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小剂量环孢素短期给药组移植心脏出现大量单个核炎症细胞渗出和浸润,心肌实质损伤严重,与之相比小剂量环孢素长期给药组心肌实质损伤较轻,冠状动脉内膜出现增生性病变。结论使用同种异基因SD和Wistar大鼠建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短期给予2mg/(kg·d)小剂量环孢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移植心脏的急性排斥反应,长期给药能够诱导移植心脏发生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