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73-74
目的 :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普遍开展 ,介入器材的进步 ,各种规格造影导管的使用应予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2月到 2 0 0 2年 10月我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14 0例 ,其中男性 12 0例 ,女性 2 0例 ,平均年龄 5 6.2±10 .3岁 (2 4-83岁 )。入选患者术前均行Allen′s试验 ,阳性者 (<10sec)入选。在桡动脉穿刺成功后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6F桡动脉鞘管和 6FJudkins造影导管抑或首先选用 5F或 6F桡动脉鞘管和 5F桡动脉径路专用的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日本Terumo公司生产BrachialType)分为 6FJudkins型导管组—A组 (3 0例 )和 5F共用型导管组—B组 (110例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X光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使用的导管数。结果 :1、A组 3 0例中 ,2 7例 (其中 1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0 .0 %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 ,3例 (10 .0 % )经桡动脉径路仅完成部分操作 (左或右冠状动脉造影 ) ,后改为股动脉径路补充完成全部造影操作。B组 110例中 ,10 6例 (其中 5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6.4%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
董鹏  李镝  靳维华  曲涛  王斌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02-1603
目的研究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及与5F共用型造影导管的区别。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354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不同分为4F导管组(n=143)和5F导管组(n=21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痉挛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平均X线透视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打折率及痉挛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血管闭塞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常用的5F造影导管相比造影成功率无明显差异;采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延长,且导管打折率增加,但痉挛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不同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将需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径路组与经股动脉径路组各40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 经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组在减少手术时间、血管穿刺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优于经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组.结论 在同样的临床适应证下,经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优于经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经桡/尺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连续性患者624例,其中男346例,女278例,年龄33~84岁,临床上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无禁忌证。使用5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首选穿刺右侧桡动脉,若失败再选择穿刺右尺动脉、左桡动脉或左尺动脉,分别使用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619例患者经桡/尺动脉径路成功完成左右冠脉的造影,5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失败而改股动脉径路成功。结论经桡/尺动脉入径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极易接受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同期2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08例和经股动脉组116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更换导管率、操作总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桡动脉组的造影成功率、操作总时间、穿刺时间、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成功率上低于经股动脉组,但并发症少于经股动脉组。结论: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有效,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5F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68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6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共用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33例(97.8%),完成右冠脉造影12.9例(94.9%);Judkins型导管组132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udikins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21例(91.7%),完成右冠脉造影122例(92.4%)。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P〈0.05)。共用型导管组冠状动脉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较judikin型导管组明显减少(P〈0.01)。共用型导管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2.94%,judikins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5F共用型导管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可提高手术操作成功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应用桡动脉径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较股动脉径路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费用减少等优点,逐渐被人们接受。我们总结本院应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体会,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是安全可靠的,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的补充,也可作为首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8.
林虹  黄从新  王风 《微创医学》2006,1(1):14-15
目的探讨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选择经肱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86例,分为Judkins型组即A组(n=201)和共用型组即B组(n=285)。对比两组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①A组186例(93.8%)造影成功,B组282例(97.8%)造影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13.58,P<0.01);A组的冠状动脉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9±5.1)min和(31.8士20.2)min;B组分别为(5.3±3.5)和(23.9±11.4)min,差异有显著性(u=6.3和u=5.5,P<0.05)。结论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即5F共用型导管经肱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高于Judkins型导管,且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性、成功率、并发症及护理经验.方法 观察我院2004年1月~2006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21例患者,按入路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87例)和股动脉组(134例).分别比较手术成功率、血管径路并发症、舒适性、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高于桡动脉组分别为100%、9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血管径路并发症、术后的不适主诉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优于股动脉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可行的,血管径路并发症少、舒适度高、平均住院时间短及费用低等优点,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例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病患者,经皮桡动脉穿刺(其中12例为右手桡动脉,8例为左手桡动脉),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后,再用该导管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结果12例经右手桡动脉途径的患者,其中1例因桡动脉痉挛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2例因造影导管长度不够,未能完成肾动脉造影;8例经左手桡动脉途径的均成功。20例均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可行性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全脑动脉选择性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全脑动脉选择性造影患者93例,按人路血管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4例)和股动脉组(39例),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制动时间短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全脑动脉选择性造影安全可行,且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制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总结31例经桡动脉和25例经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结果冠脉造影的成功率:桡动脉组90.32%(28/31),尺动脉组80.00%(20/25),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51,P>0.05)。失败原因:桡动脉组3例中,2例因桡动脉穿刺未成功,改经尺动脉成功;1例插管至冠脉开口困难,改经股动脉径路完成。尺动脉组5例均为尺动脉穿刺失败,4例改经桡动脉成功,1例改经股动脉完成。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尺动脉途径可作为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补充,也可为首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诊疗路径。开展初期穿刺难度相对较高,应有成熟的桡动脉穿刺和置管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是国内大多导管室的心血管医师常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 ,1989年Campeau首先 [1]成功地报道了经桡动脉径路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此后该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可达96 %以上[2 ,3]。与经股动脉比较 ,桡动脉径路有穿刺血管并发症较低、避免病人术后卧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 ,因此 ,经桡动脉径路已成为股动脉径路的重要补充 ,现总结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0月至2001年6月我院和美…  相似文献   

14.
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58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途径组(R组,n=294)和股动脉途径组(F组,n=288),分别记录、比较两组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首选导管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间造影成功率、首选导管成功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R组穿刺成功率低于F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可替代股动脉途径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15.
多功能导管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多功能导管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 CAG)的可行性。方法 :将经肱动脉途径行 CAG的 2 0 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 ( n=1 0 0例 ) ;另一组选用 6F Judkins型造影导管 ( n=1 0 3例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 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多功能导管组手术成功率为 98% ,不成功的 2例患者均因头臂干动脉有斑块 ,导管不能通过 ;Judkins导管组手术成功率为 99%( 1 0 2 /1 0 3) ,1例因锁骨下动脉畸形 ,J型导丝及超滑导丝均不能进入 ,改行右股动脉径路造影。两组造影透视时间分别为 4.5 2± 2 .42 min和 6.6± 4.7min,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6.3± 1 0 .1 min和 32 .7± 1 9.3min,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使用多功能导管经肱动脉途径行 CAG安全、可靠、减少 X线照射时间、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8例,其中87例经桡动脉途径,61例经股动脉途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97.7%,与经股动脉组(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曝光时间、造影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桡动脉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2.3%)较经股动脉途径组(22.9%)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旨在对桡动脉、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证实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方法:同期365例病人拟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244例),经股动脉组(121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手术时间、暴光时间、造影剂用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暴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而并发症则股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4.9%,1.23%)血管痉挛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8.6%,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优越性和安全性。方法15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Allen试验,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血管途径建立以后置入造影导管进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造影成功145例,成功率为96.67%;5例失败,改为右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成功,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闭塞、术后局部皮下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有相似的成功率,桡动脉穿刺技术和有效处理桡动脉痉挛是造影成功的关键,经桡动脉径路冠脉造影是安全、可行的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右桡动脉应用多功能(Tiger I)导管和左、右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例。分别选用多功能(Tiger I)导管和左、右Judkins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结果 (1)Tiger I导管组经右桡动脉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为98.5%(197/200),Judkins导管组成功率98.0%(196/2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影操作时间:Judkins导管组为(33±16)min,Tiger I导管组为(26±10)min;X线透视时间:Judkins导管组为(2.4±0.9)min,Tiger I导管组为(1.9±0.6)min;造影剂用量:Judkins导管组为(43±6)ml,Tiger I导管组为(34±5)ml,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桡动脉痉挛发生率:Judkins导管组(2.0%)显著高于Tige I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Tiger I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X线照射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多采用股动脉入路,但易出现穿刺点的并发症,包括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出血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腹膜后血肿,而且术后需要卧床制动,对患者十分不便。新近采用经皮桡动脉入路行CAG和PCI术,能显著减少穿刺点并发症,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创口处理简单,使患者依从性增加。国内学者多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选用1.67mm(5F)共用型造影导管。但使用5F共用型导管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中,特别在右冠状动脉选择时导管误入分支率较高,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且经右桡动脉路径会遇到造影管无法通过锁骨下动脉迂曲硬化段、无法选择进入升主动脉和PCI中指引导管支撑性差的问题。国际上目前主要根据术者经验,选择经左或右桡动脉行CAG和PCI。本文旨在评价经左、右桡动脉二种途径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血管痉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