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顺经和逆经循经走罐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方法:使用JLG-2型经络罐通仪对膀胱经背部段进行顺经或逆经单方向走罐20次.拔罐器为内径44 mm的砭石罐,负压范围为-0.03~-0.04MPa.使用PeriScan PIMⅡ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观察走罐上下循经皮肤及对侧膀胱经同等区域的皮肤血流量变化.测量走罐前、走罐后即刻和走罐后10 min的血流量.对14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测试,将测量区域分为走罐区、上游区、下游区、对(侧)走罐区、对上游区和对下游区,分别计算各区域平均血流量.结果:各区的血流量均有显著性升高,走罐区升高更为明显.比较顺经和逆经的血流量变化率,仅发现上游区逆经的变化率显著高于顺经(P<0.05),其他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循经上、下游区域的血流量变化率比对侧膀胱经显著升高.结论:顺经走罐与逆经走罐的局部效应相似,远端效应逆经走罐高于顺经,提示治疗局部疾患可双向走罐,远端治疗以逆经走罐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特定穴、非特定穴、非经非穴皮肤电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表现,探寻哪些穴位可以特异性地反应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招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膀胱经组38例和胆经组40例)、正常受试者36例。选取膀胱经的特定穴包括原穴京骨、郄穴金门、络穴飞扬、下合穴及合穴委中,胆经的特定穴包括原穴丘墟、络穴光明、郄穴外丘、下合穴及合穴阳陵泉,非特定穴包括膀胱经的秩边、胆经的风市,以及非经非穴,连续动态探测3组受试者的皮肤电阻30 min,以同名穴位电阻差值作为结局指标。结果:膀胱经组委中穴的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电阻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 0. 01),其他穴位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初步推测膀胱经的下合穴及合穴委中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个反应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正常人体委中穴区刮痧前后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穴区刮痧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例健康人体膀胱经委中穴区刮痧,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刮痧前至刮痧后90min内,委中穴区及本经同侧经脉线上气海俞区域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利用LDPI图像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委中穴区刮痧后即刻至90min各时间段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1,P<0.01);委中穴区刮痧后15、60、90min时,本经同侧经脉线气海俞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委中穴区与气海俞穴区之间血流灌注量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穴区刮痧可明显增加本经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沿经组织新陈代谢,是刮痧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及畅通气血运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针刺委中穴、曲泉穴及非经非穴对轻中度腰痛患者腰部局部的温度变化响。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学生中招募腰痛ODI评分为50%以下的轻中度腰痛受试者75例,随机分观察组(针刺委中穴)25例、对照组1(针刺曲泉穴)25例、对照组2(针刺非经非穴)25例。分别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针刺前、针刺后2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出针后5 min的腰部局部温度变化。结果:3组受试者在针刺过程中腰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针刺委中组相对于针刺曲泉组和非经非穴组温度升高的时间长,升高的总例数高于其他组(P0.05),温度升高节段多聚集在L3~5。结论:针刺委中及腘膝部其他穴位均能使腰部局部温度升高,但委中组温度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查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方法分为两组。查经取穴组腰部查经取督脉、椎旁、足太阳膀胱经压痛点并配合患侧下肢辨经取穴。膀胱经穴组腰部取双侧膀胱经穴及患侧秩边、环跳、阳陵泉、承山。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结果:查经取穴组总有效率98.4%,膀胱经穴组总有效率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查经取穴组临床疗效优于膀胱经穴组。结论:腰部查经取穴配合患侧下肢辨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优于常规取膀胱经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 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针刺机体穴位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时间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非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作为针刺穴位,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穴位"开"、"合"时间,并分别在穴位"开"、"合"时进行针刺,同时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收集并检测NO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针刺效应的差异。结果针刺组"开穴"时NO含量高于"合穴",非针刺组"开穴"与"合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穴位NO含量高于非针刺组。结论针刺可以使人体穴位NO含量增高,且针刺效应在"开穴"时比"合穴"时更加显著,说明利用时间针法治疗疾病可以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9.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性可阻滞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压迫阻滞对经脉的循经性、可阻滞性、效应性进行观察,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161例患者在针刺委中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殷门-承扶、膈俞-肝俞、大杼-天柱的中点和大肠俞、肾俞、膈俞、肺俞、昆仑等8个经线穴点及其对照组非经线穴点,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委中穴同时压迫经线穴点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非经线穴点则不能阻断针效,P值均<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经线穴点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说明膀胱经的循经性和可阻滞性,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及针刺治疗的穴位特异性.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又随机分为非穴组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组,即水沟组、内关组、尺泽组、三阴交组和委中组.每组12只大鼠.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内关""尺泽""三阴交""委中")以及非穴区,施以频率3次/秒、持续时间5 s的针刺干预,以脑血流量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非针刺组脑血流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后的所有组别均可提高MCAO大鼠脑血流量(均P<0.05);与非穴组比较,所有穴位组的脑血流量均升高,水沟组和内关组升高明显(均P<0.05),而尺泽组、三阴交组、委中组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①MCAO大鼠于梗死后72h内在脑血流方面存在自我修复和向愈的趋势;②给予针刺刺激后可促进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改善,且改善作用明显高于其自身修复能力,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③"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中,"水沟"和"内关"在改善MCAO大鼠脑血流量方面效果显著,有穴位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反复下腰痛和下肢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大症状.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包括CT、MRI等)结果,可以确诊.需与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腰痛伴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和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鉴别.推拿保守治疗多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为主,取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及阿是穴等以一指禅推法、滚法、扳法、按法、揉法和拿法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用热补法针刺主穴腰突点,阴陵泉和足三里,下肢痛偏足太阳经配委中和束骨,偏足少阳经取阳陵泉和足临泣,配穴用平补平泻法.治疗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果治愈49例,显效3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0%.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泛指性痹证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149条,穴位102个,总计276穴次.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风市、患部、曲池、委中、阳陵泉、阳辅等.常用经络为胆经、膀胱经、大肠经、胃经、肺经、肝经和三焦经.常用部位为腿阳、臂阳、足阳、足阴、手阳、臂阴和头面.各种针灸方法的次数为灸法54次,针法9次,刺血法9次,火针2次,熨法2次,敷贴1次.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特点为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和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4.
傍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ao Y  Wang GL 《中国针灸》2011,31(5):425-428
目的:比较傍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傍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傍针刺组采用傍针刺环跳穴,常规针刺组穴取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等,行常规针刺.观察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及结束治疗3个月后随访的数字疼痛评分(NPRS)、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JOA).结果:两组随访时总有效率均为100.0%(30/30),两组疗效相当;傍针刺组治疗后JOA评价分级总改善率为100.0%(30/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0.0%(24/30);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NPRS疼痛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傍针刺组2项评分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傍针刺环跳穴较常规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19年2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92篇,包含74个腧穴,共使用1494次,经络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54.89%)和足少阳胆经(34.74%)为主;选穴部位以下肢(83.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环跳(188)、委中(154)、阳陵泉(143)、承山(117)、昆仑(110)、大肠俞(88)、秩边(87)、悬钟(82)、肾俞(78)、承扶(56)。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重视本经配穴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1956~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环跳、委中、阳陵泉、夹脊使用频次最高,针刺疗法应用最多,电针疗法次之。结论:针刺、电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有效方法;环跳、委中、阳陵泉、夹脊可作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7.
Needling Point Jiaji ( Ex-B 2), Dachangshu ( BL 25), Huantiao ( GB 30), Weizhong ( BL 40), and Yanglingquan (GB 34) etc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raction, treat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displacement.The effective rate was 91.3%.  相似文献   

18.
杜鑫 《天津中医药》2016,33(7):406-408
通过追本溯源,系统阐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内涵,并通过列举临床选取委中穴进行长期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局部损伤这一不良事件以及通过详细介绍委中穴局部解剖,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具体理论应用于临床针刺选取委中穴变通中,并且系统阐述避开委中穴而选取委中穴上2寸("委中上",同身寸)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的针刺治疗取穴规律.方法: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病历,通过结构化病历文本提取针刺治疗处方,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中医临床有效处方及分子机理分析系统V2.0中数据挖掘工具对针刺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584个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中含84个腧穴(穴区),使用率最高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