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衢州市中心血站2016—2017年不愉快献血经历献血者的回访结果,为提高献血者保留工作寻找方法。方法将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不满意的644例不愉快经历献血者按照路径回访后的再次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 644例不愉快献血经历献血者中有222例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率34.47%。其中不满意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最高达39.80%。结论对不愉快经历献血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回访,既保留了献血者,也提升了无偿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比较献血者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献血行为对其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为无偿献血的招募、宣传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市城区的1 585名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6.1%的献血者是通过身边的献血者了解无偿献血,其中11.2%的献血者能够参与无偿献血的主要原因是"身边有人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者影响圈内朋友参加献血的最多,同时朋友献血对献血者参加献血影响也最大。献血者对影响圈献血行为的知晓情况与献血行为能够影响献血者参加献血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1.4%的献血者认为明星献血对献血宣传有一定效果,但明星献血对献血者参加献血影响最小。结论影响圈比关注圈对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影响更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影响圈和关注圈的作用,提高招募、宣传的效果,不断扩大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回顾性分析,探索影响献血者演化为固定献血者的因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对2016年1—12月在本中心参加街头无偿献全血的献血者,根据其截至到2018年6月31日的献血行为划分献血者属性,分为献血1、2、3次后不再献血组及固定献血者组。对4组献血者的社会学资料、采血资料和血液检测结果及献血间隔期进行数据可视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献血者献血者年龄高斯密度图分布模式相近。4组献血者首次献血类型率比较,P>0. 05。4组献血按性别、教育程度及首次献血容量进行率的比较,χ2分别为71. 904,4 024,1 340. 4,P<0. 05。4组献血者同1个献血间隔期的均值依次缩短;与自身对照,高次数献血间隔期比低次数献血间隔期均值均在缩短,但献血3次后不再献血组第2个献血间隔期比第1个献血间隔期均值延长。4组献血者末次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基本上依次降低(χ2=71. 904,P<0. 05)。结论献血者年龄、首次献血类型均未显示与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演化有相关性;献血者性别、教育程度、首次献血容量及献血者献血间隔的变化,均显示与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演化有相关性;以上线索的值得进一步探索更明确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全血且接受了电话回访的初次献血者66976名,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214名献血者,自中心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相关社会学信息,献血者服务中心对首次献血者的电话回访记录调取回访信息。卡方检验筛选出的对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结果 2214名初次献血者中,卡方检验显示对初次全血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是性别、献血类型、献血量和有无献血反应。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无献血反应(OR=1.753,OR95%CI:1.100~2.794,P=0.018)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可能性较大,男性(OR=0.681,OR95%CI:0.539~0.859,P=0.01),街头献血者(OR=0.641OR95%CI:0.509~0.808,P 0.001)和200 mL献血量(OR=0.641 OR95%CI:0.509~0.808,P 0.001)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可能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否有献血反应、献血量、性别及献血类型是首次献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有献血反应,献血量200mL,男性,街头的初次献血者更容易流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6月30日重庆市血液中心南坪采血车登记的无偿献血者5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18~25岁、26~40岁以及40岁三组。统计献血者不良反应情况,收集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情况,分析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83例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其中以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到2.62%,高于26~40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献血者(P0.05)。观察不同年龄和献血次数的关系发现,18~25岁以及26~40岁年龄段中,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0%、2.34%,1次以上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1.09%,两者比较,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与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关,对于不同年龄和首次献血者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vs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有效监控献血风险,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献血反应的发生,除引起献血者的恐惧、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再次献血,也容易导致献血现场其他献血者连锁反应,不利于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对献血的风险进行经常性的监控,并采取措施将献血反应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保护好献血者是我们血站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为有效监控献血反应的发生,我们统计分析了本站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献血者在献血前中后各个环节中,会因各种因素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献血者的合格筛查和健康管理是保证献血者安全,维持稳定的固定重复献血者队伍的最重要手段。亚太血液联盟(APBN)的成员国日本采用的献血前展肩屈肘扣腕指骨检查法(shoulder abduction elbow flexion phalen test,SAEFPT)评估献血者是否存在潜在外周神经损伤的风险,据此决定献血者是否能够安全献血,还是暂缓献血的经验既客观可操作性强,又有限的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有效的对献血者的健康管理进行干预。该献血者风险甄别方法和防患于未然的预防策略值得国内同仁的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岳挺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2):173-174
正1献血者回访的对象和内容1.1对首次献血者回访献血者首次献血,对献血的基本知识可能了解不足,稍受挫折就可能影响到其再次献血。对首次献血者适时回访,肯定他们的献血行为,向他们表达感谢,可以增加献血者的自豪感,为他们再次献血注入动力;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环境、流程和要求不熟悉,献血经历可能与其想象存在差距,献血后适时回访,了解献血者的体会、感受、意见、建议,给予恰当的解释和承诺,可增加相互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献血者献血后皮下出血的发生,提高献血后的护理质量。方法献血者献血完毕后,对对照组献血者只常规提醒压住棉球,而对观察组献血者则做详尽的正确按压指导。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皮下出血率减少了11.5(χ2=24.35,P<0.05),文化程度低的献血者皮下出血率高于文化程度高的献血者13%(χ2=11.95,P<0.05),初次献血者皮下出血率高于反复献血者13.3%(χ2=13.60,P<0.05)。结论献血者在献血后,我们必须对其施行献血后护理指导,教会他们正确的按压方法,针对不同的献血者应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献血者献血后穿刺部位的皮下出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情况,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为采供血机构持续改进献血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采血信息系统调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档案,做回顾性调查并对其进行电话回访,收集信息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248 202人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并进行登记的有322人,发生反应后继续献血者96人,占比29.8%,相比未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降低16.7%(后者再次献血率46.5%)。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时是初次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为13.6%低于发生反应时为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率的55.6%(P0.05)。反应症状较重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率为17.8%低于反应症状较轻献血者再次献血率的33.3%(P0.05)。发生以全身表现为主的献血反应者再次献血率为27.7%低于发生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反应者再次献血率的45%(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给献血者带来负面体验,是造成献血者流失的1个重要因素,采供血机构应当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置、护理及回访工作的质量,确保献血者安全,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来巩固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2.
某市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为制定献血者的组织、教育、动员、招募和保留工作策略,以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6年梧州市献血4次以上自愿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该人群的献血特点。结果2000~2004年献血4次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开始呈逐年递减趋势,献血5次及以上献血人数则逐年增加(χ^2=62.44,P〈0.005);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200ml献血人数逐年递减,300、400ml和成分献血人数逐年增加(χ^2=3790.23,P〈0.005),大部分重复无偿献血者在前3次献血中以献血200ml为主;献血次数越多,平均每次献血间隔时间越短(F=42.85,P〈0.01);单次献血量增加的平均间隔时间,根据单次献血量和所献血液品种情况有明显不同(F=63.49,P〈0.01);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次数成正比(χ^2=193.83,P〈0.005),在献血6次及以上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高于非固定献血者。结论根据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规律,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有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生在无偿献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提升高校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市无偿献血者进行了调研,收回544份有效问卷,将高校献血者与街头献血者及成分献血者进行比较,分别从献血者的服务质量感知、满意度、重复献血意愿及动机4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虽然3种类型的无偿献血者总体评分均较高,但是高校献血者与其他2种类型献血者相比,其服务质量感知评分最低,满意度最低,重复献血意愿最低,其献血动机中出于利己或利于家庭的目的也更为明显。结论高校献血者的服务质量感知、满意度低严重地影响了重复献血意愿,成为了高校学生群体中初次献血者规模庞大但重复献血者比例小的重要原因,提高高校学生献血者服务质量感知、满意度及重复献血率是发挥大学生在无偿献血中主力军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本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12703名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体检表及献血反应记录,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女性656人,占5.16%,男性596人,占4.63%,女性反应率大于男性;首次献血者766人,占6.03%,2次以上献血者486人,占3.83%,首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体重小于60 kg的献血者789人,占6.21%,体重大于60 kg 的献血者463人,占3.64%,体重越重,发生率越低;随献血者年龄增加而献血不良反应逐渐减少.结论 大学生献血发生不良反应与性别、体重、献血次数、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常发生恶心、晕厥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初次献血者,严重影响再次献血的积极性。为减少及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总结了采血工作实施过程中,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对采血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浅谈护理在献血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 ,献血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有偿献血转化为无偿献血。在献血过程中 ,护理越来越显得重要 ,对献血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 ,不仅是对献血者精神上的安慰和体贴 ,也可减少或避免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 ,对于保留献血者、动员其再次献血 ,及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献血前的护理 首先和献血者进行心理沟通 ,献血者来献血或咨询一些献血方面的知识时 ,让专业人员或体检人员来接待 ,要做到热情、大方 ,百问不厌 ,…  相似文献   

17.
彭德红 《全科护理》2013,(26):2446-2447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无偿献血已渐渐深入人心,大多数人把无偿献血作为献爱心的一种具体形式。在献血过程中绝大部分献血者不会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但有极少数因精神、体质等各种因素可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其中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献血不良反应率的78%,可见献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首次献血者人群。虽然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经过专业护理能很快缓解,但对献血者终归是一种身心方面感觉不愉快的献血经历,如果献血者首次献血就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对发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缺陷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通过和无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率的比较,分析献血者对血站献血服务的各方面的期待值。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例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明显低于无抱怨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另外,在218例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例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本地重复献血者的特征及献血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固定献血人群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 390名(次)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献血量等信息。血液标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分析各项指标的情况。结果重复献血者平均年龄低于初次献血者,居住地为城市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文化程度较高者也高于初次献血者。在重复献血者中,献血400 ml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HBsAg、抗-HCV、梅毒抗体检验的合格率重复献血者高于初次献血者。结论建立1只稳定的固定献血队伍,对提高血液安全能够起到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1990年元月至12月,我们观察了4000名献血者12 000例次献血中发生的117例次献血反应,报告如下。观察对象和方法 (一)4000名献血者均为农民,体格检查合格,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其中男性1845名,献血5160次;女性2155名,献血6840次。首次献血者献血3840次,多次献血者献血8160次。年龄在20~45岁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