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公开发表的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共计1460例研究对象.M...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DN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运动、饮食、糖尿病教育及血糖、血压、血脂得到有效控制基础治疗之上,观察组用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对照组用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测定优势侧神经传导速度。结果⑴组间有效、显效、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⑵自身前后对照: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以观察组改善更显著。结论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优于甲钴胺、α-硫辛酸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葛根素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DPN患者,随机分成葛根素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组和单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甲钴胺500μg,每日1次肌注,共4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葛根素300mg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4周。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和92.5%,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62.5%。两组比较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MCV和SCV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葛根素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较单用甲钴胺治疗,其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将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甲钴胺1mg,静脉输注,每日一次,连用4周。观察组给予甲钴胺1mg,静脉输注,同时应用疏血通6mL静脉输注,每日一次,连用4周。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各项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各项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渴清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112例DPN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予甲钴胺(弥可保)加消渴清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消渴清颗粒联合甲钴胺(弥可保)治疗DPN病人疗效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组(A组)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B组),两组患者均静脉推注甲钴胺1mg,1次/d;A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处:50~60Hz,150VA,20min,1次/d。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改善,A组改善较B组明显(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临床多见的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武当山特区医院针灸科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组(治疗组)30例和甲钴胺组(对照组)30例。分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止痛效果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改善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止痛效果、MCV改善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福建省东山县医院临床门诊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采用绿黑球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甲钴胺治疗)和观察组(40例,采用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和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和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情感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行为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更好,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稳定,VAS评分和WOMAC评分更低,NVC更高,联合用药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将66例患者运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甲钴胺及降糖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泡足。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腓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中药泡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大黄蜇虫汤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自由组合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采取甲钴胺治疗,实验组(20例),采取大黄蛰虫汤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周围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1.
甲钴胺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钴胺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治疗组给予肌注甲钴胺500μg,1次/天,对照组给予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1次/天,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运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BBS评分8周后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后BB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甲钴胺能有效改善老年DPN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2DM住院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T2DM住院患者205例,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作为DPN诊断标准,分为DPN组和无DPN(NDPN)组,比较两组各项指标. 结果 DPN患病率43.9%.DPN组年龄(57.76±12.50)vs(49.50±13.28)岁]、病程[(8.12±2.50)vs(5.67±1.99)年]、体重[(62.50±10.46) vs (67.03±13.43)kg]、DBP[(82.79±13.69)vs(86.98±12.18) mmHg]、BUN[(10.15±1.52)vs(41.35±5.66)μmol/L]、Scr[(102.79±61.56)vs(74.61±34.26)μmol/L]、UAlb/Cr[(211.66±26.78)vs(44.21±9.77)mg/24 h]和DR患病率[41(45.5%) vs 20(17.4%)]与ND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UAlb/Cr、合并DR与DPN发生呈正相关. 结论 年龄、病程、UAlb/Cr、合并DR可能是T2DM住院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248例,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对象分为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组(SDPN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组(DPN组)52例和单纯T2DM组(T2DM组)116例.检测各组Hcy、Cys-C、FPG、HbA1 c、TG及TC等水平.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BMI、FPG、TG、TC、HDL-C和LDL-C、SBP、DBP及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比较,SDPN组和DPN组病程、Hcy和Cys-C升高(P<0.05或P<0.01),且DPN组Hcy高于SDPN组(P<0.05).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T2DM组降低(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MCV和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SDPN组低(P<0.05或P<0.01).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和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T2DM组升高(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SDPN组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病程、SBP和HbA1c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SDPN和DPN患者神经反射潜伏期延长,MCV和SCV减慢,且血浆Hcy与肌电图各参数相关,提示血浆Hcy与神经传导异常相关,说明血浆Hey可作为DPN的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这两类患者Cys-C浓度升高,且与Hcy水平相关,提示Cys-C可能与Hcy共同作用,加重D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入选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各30例.共观察4周.治疗开始和4周时测定血生化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每日行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NRS)评估,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计算两组治疗4周时疼痛缓解≥50%的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两组FP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主要终点指标NRS评分,普瑞巴林组为(5.2±1.4)vs(1.3±1.2)分;阿米替林组为(4.9±0.9)vs(2.2±1.3)分(P均<0.01).4周时普瑞巴林组NRS低于阿米替林组(P<0.05).普瑞巴林组和阿米替林组疼痛缓解≥50%的发生率为75.9% vs 50.0%(P<0.05).普瑞巴林组头痛1例,心悸1例;阿米替林组头晕1例,嗜睡5例,便秘1例,水肿1例. 结论 普瑞巴林和阿米替林均可缓解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且普瑞巴林更有效、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将201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血脂异常分为单纯T2DM组68例、T2DM合并血脂异常组66例、单纯血脂异常组32例和健康对照(NC)组35名,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测定各组正中、腓肠神经于2000、250、5 Hz的电流感觉阈值(CPT),检测相关生化指标. 结果 T2DM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T2DM组CPT升高(P<0.05),5 Hz时CPT升高最显著(P<0.01).单纯T2DM组和单纯血脂异常组双侧正中、腓肠神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血脂异常组双侧正中、腓肠神经CPT较NC组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血脂异常与高糖毒性是DPN的两个等位危险因素,高糖合并血脂异常可加快DPN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症状/神经缺陷评分(NSS/NDS)、密歇根神经病变筛选法(MNSI)、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188例T2DM患者行神经肌电图、NSS/NDS、MNSI、TCSS检查,以神经传导速度(NCV)作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z)等,比较不同检查方法诊断DPN的准确性和诊断价值. 结果 MNSI≥2.5分及TCSS≥5分时与NCV相关性好(P<0.01).MNSI、TCSS与NCV一致性高于NSS/NDS (Kappa值分别为0.524、0.547、0.534).MNSI≥2.5分分别与TCSS≥5分和TCSS≥6分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S/NDS、MNSI、TCSS的Az分别为(0.579±0.027)、(0.794±0.034)、(0.814±0.032),MNSI、TCSS的诊断准确性中等,NSS/NDS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结论 MNSI、TCSS与NCV有较高的一致性,诊断准确性均高于NSS/NDS.MNSI≥2.5分及TCSS≥5分时,诊断DPN价值较好,且诊断价值相当,MNSI操作相对简单、耗时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7例DPN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SSR检测.结果 异常率分别为SSR 75.2%,NCV 48.8%,F波34.5%,下肢神经病变重于上肢(P<0.05).结论 NCV、F波及SSR联合应用可全面地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损害,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神经传导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特点,提高此方法诊断DPN的敏感性. 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213例患者的2283条神经行传统的神经传导、F波、H反射检查,并分析各条神经总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情况. 结果 2283条神经进行常规神经传导检查结果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中,正中神经的异常率最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中,胫神经、正中神经异常率高;最长的胫神经运动神经神经传导异常率为47.45%,容易合并卡压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为46.83%,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最低(22.60%).对有临床明确症状的21条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异常率可达76.19%.对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的尺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尺神经异常率为57.14%.常规神经传导检查,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46.83%)高于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41.13%).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者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为76.56%,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异常者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为89.63%.尺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的异常率分别为25.83%、52.24%.结论 DPN具有长度依赖性、与临床表现一致、感觉重于运动、全长弥漫受累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选择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可提高神经传导检查诊断DPN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DPN66例,同时与甲钴胺治疗的22例作对照,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DPN患者肌电图,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山梨醇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51.51%,对照组为22.72%(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9%,对照组为58.10%(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空腹血糖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黄芩甙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黄芩甙对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7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黄芩甙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服黄芩甙3g。结果黄芩甙治疗后患者红细胞AR活性显著降低(1.29±0.64U/gHbvs2.42±0.85U/gHb,P<0.01);黄芩甙缓解神经病变症状总有效率为583%,明显高于对照组(3.3%,P<0.01);治疗后黄芩甙组神经传导速度趋于稳定,部分项目略有改善,而对照组则呈进行性恶化趋势,两组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1.4±6.1m/svs269±5.3m/s(P<0.05)和31.8±5.2m/svs26.5±4.8m/s(P<0.05),黄芩甙组的腓总神经、医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绍短,分别为5.00±0.64m/svs5.60±0.56m/s(P<0.05)和5.10±0.58m/svs5.60±0.57m/s(P<0.05),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也显著提高(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毒性。结论黄芩甙在体内具有明显的AR活性抑制作用,可有效的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有助于防止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